258中文小说阅读网 - 历史小说 - [大唐]武皇第一女官在线阅读 - 第129节

第129节

    他双目中流露出凄色,望着眼前终南山道:“叠松朝若夜,复岫阙疑全。对此恬千虑,无劳访九仙。”[2]

    姜沃记得这首诗。

    这是圣人第一次到翠微宫,遥望终南山时做的诗。

    无劳访九仙……

    陛下,您如今,已化作星辰九仙了吧。

    *

    次日,圣驾返回长安。

    太子昭告天下,帝崩。

    大行皇帝殡于太极殿。

    由长孙无忌持遗诏请太子灵前继位。

    国有大丧,百官百姓皆为帝王服丧。

    整座长安城中遍布白色与痛哭声。

    姜沃也换过了素服,按百官制为皇帝驾崩居丧。

    驾崩……这个词并不陌生,宫中也常提起高祖驾崩后如何,似乎就是个对皇帝死亡的尊称而已。

    但此时,姜沃忽然就体会到了这个‘崩’字。

    帝王山陵崩,天似倾。

    姜沃觉得天很沉很沉地压在她身上。

    应当不只她,而是每一个人都若有所感。

    似乎有二凤皇帝在,天就能被他一人擎住。

    如今,天缓缓沉下来了。

    **

    数日后。

    东宫。

    李治一身孝服,听眼前亦是一身素白的长孙无忌说话。

    虽已于灵前继位,但李治没有搬到立政殿去。他坚持要送先帝去往昭陵后,再行挪宫之事。

    此乃孝道,群臣虽觉陛下居于东宫召见群臣,有些不合礼仪,但也无人再谏。

    既然陛下坚持,那便等百日后先帝葬于昭陵后再移宫吧。

    到底皇帝驾崩,对臣子来说是君王崩逝,对太子来说,是失君亦失父。

    而自先帝驾崩以来,新帝专心守孝,所有政事皆先委于三省宰辅,尤其是先帝的托孤重臣兼亲舅长孙无忌。

    每日只听一听要紧的军国大事。

    长孙无忌也自觉责无旁贷,毕竟先帝临终前再次与他道:“太子仁孝,朕身后,公当辅之。”而先帝驾崩后,虽殿中也有其余的辅政大臣通宵陪在太子身侧,但太子只是抱着他失声痛哭,一应起驾回京之事也都先问他的意见。

    长孙无忌原就是个爱主事的人,见李治如此纯孝只顾居丧不理事,又如此信重他,便也立时宵衣旰食起来,忙的没有个黑天白日。

    不但总揽朝纲,还每日都抽空去安慰陪伴李治,一边将朝中大事说给他,一边要强逼着他吃些东西。

    起初几日李治全然食不下咽,不肯吃喝,长孙无忌温声劝了片刻见无效,就不免加重了语气道:“陛下何以如此不珍重自身,若是熬坏了怎么好!先帝是怎么以宗庙社稷托付于陛下的,难道都忘了不成?”

    李治这才接过药膳慢慢往下咽。

    这样的情形发生了两三回后,李治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舅舅一来他就捧着碗开始吃。

    于是这日长孙无忌进门后,见新帝正对着一个素白瓷碗喝粥,还是挺欣慰的。

    “臣见过陛下。”

    “舅舅勿要多礼,快坐。”

    又转头吩咐身边的小山:“也给舅舅上一份药粥。”

    李治看着长孙无忌的面容,心中也是颇为感念的:自父皇离去这段时间门,舅舅确实也不负父皇嘱托,用尽全力为自己稳住了朝纲,决断诸事。

    于是关怀道:“舅舅也要多当心身子,不要太劳累了。”

    长孙无忌越发欣慰点头:“陛下也是。”他打量了下李治,心中叹息,这一年来稚奴实在是消瘦了很多,有一次他看着背影,恍惚差点以为是承乾。

    两人对坐吃完了一碗药粥。

    长孙无忌才道:“今日有一事需得陛下下旨。先帝晏驾,诸王应入京奔丧。”

    先帝驾崩初,京中并没有人提这件事:得先让太子稳稳登基才行!毕竟‘诸王’里有太子的叔叔们,还有太子的兄弟们,尤其是太子年少,上头还有几位兄长,甚至是嫡出的兄长在世!

    这些人太早回京,只怕生乱。

    防范诸王之时,朝臣们也不免想起,新帝,才二十二岁啊,实在是年轻了些。

    因此从三省宰辅,到礼部太常寺,似乎都忘记了‘诸王奔丧’这件事一般。

    直到今日,长孙无忌觉得朝事稳了,才在朝中提起此事——因到底是迁延数日后新帝才命诸王进宫,若是没个说法,传出去倒像是新帝忌讳兄弟一般(虽然确实是),总得有朝臣替皇帝背下这个错误。

    长孙无忌倒是不介意背这个阻诸王回京的名声。

    然礼部尚书非常机灵的出来替长孙无忌背锅:“原是臣疏忽了此等大事,竟然至今还未向陛下请旨,多亏太尉今日出言提醒。”

    新帝登基,长孙无忌已从贞观朝司徒,成为本朝太尉。

    长孙无忌不太喜欢这个新的礼部尚书,对于他主动跳出来背锅,不但没有顺着台阶下来,反而撇了人家一眼道:“身为礼部尚书,如此疏忽,岂不觉有愧先帝?”

    作为太史令,彼时姜沃也在朝上,与其余朝臣们一起看着,长孙无忌轻描淡写把人家面子抽飞。

    众人皆眼观鼻鼻观心,没人敢替礼部尚书说话。

    姜沃自然也没开口,但她想到了这位的名字——原东宫属官,现礼部尚书许敬宗。

    *

    长孙无忌抽许敬宗的脸面根本不当回事,此时在皇帝面前也根本提都不提礼部,也不等礼部上书请皇帝下旨,而是自己就过来说了。

    李治先是点头:“好。”又道:“大哥那里,得格外派人去接。”

    毕竟山中收不到朝廷邸报,若无人去通传,李承乾不会知道朝中事。

    “只是大哥若是回京守灵,与其余诸王遇上只怕彼此尴尬,难不成还要大哥给旁人行礼?”李承乾跟李泰还不同,他是谋反被废的太子,为了朝廷纲纪,做皇帝的人不管感情上如何想加恩,却终不能在李承乾活着的时候再给他封爵,此生只能以庶人之身终老。

    李治掐指算算来回时日又道:“不过,等大哥从蜀地入京,估计父皇的梓宫也移往昭陵了。”

    长孙无忌点头:“那让承乾直接去昭陵也好。”

    “既如此,除承乾外,其余诸王,就按例发诏令其入京奔丧吧。”

    “不。”

    长孙无忌都准备走了,却见李治眉目低垂:“舅舅,别的王爷都罢了,但……我不要四哥进京。”

    长孙无忌愕然:“不令青雀进京?哪里有生父过世,儿子不亲来守灵祭奠的道理?”

    李治抬眼,眼睛黑漆漆的。

    因他近来瘦的厉害,显得一双眼睛越发大了,原来弧度柔和的眼尾,似乎也带了些冷然之意。

    “当年大哥为太子,他多有冒犯;我为幼弟,他多有恫吓,可见不孝不悌,那如今又何必装模作样进京哭父皇。”

    长孙无忌心道:虽说青雀对你们不怎么样,但他哭先帝应该是真心实意的哭。

    毕竟先帝一去,他再没有一点虚妄的继位指望不说,以后日子显然也要变差——要在弟弟手下讨生活。

    长孙无忌实没想到,雉奴会不许他来参加丧仪。

    虽说长孙无忌也不太喜欢这个目中无人(主要是无他)的胖外甥,更不喜之后以刘洎为首的魏王一党给他找的麻烦,但……

    长孙无忌还是站在实际的角度考虑了下道:“若是不令濮王奔丧,只怕天下人议论陛下方登基,便苛待兄长。”

    李治摇头:“朕何尝苛待他,朕还要赐他车服珍膳,特加优异,待他比对其余诸王都好。”[3]

    长孙无忌一怔,虽然他早改口称陛下,但这好像是他第一次听见稚奴在他面前自称为‘

    朕’。

    李治未察觉舅舅的怔愣,只是自顾自道:“朝臣只需知道濮王病重,不能来长安就是。”

    长孙无忌还是觉得不妥,但见稚奴第一次这样坚持,也就没有再劝。

    只是跟褚遂良念叨了一声:“从前未见陛下如此执拗,唉,到底是年轻任性了些。”

    褚遂良倒是很现实,说道:“圣人此言也有理,那濮王自恃先帝嫡子,从来有‘高远’之志。如今圣人又是弟而非兄,此时他来了长安,若是做出些拿大不敬之事,圣人呢处置他不好看,不处置就显得软弱了,还是不来的干净。”

    长孙无忌这才罢了。

    于是李泰就‘病了’。

    来京吊丧的诸王说起也只道濮王体胖虚弱,此番伤痛至病。

    还有些看不惯濮王从前骄横的宗亲私下不免议论:生父过世,哪怕是爬也得爬了来,怎么能托病不来呢。

    没见灵前的太子,已经消瘦至这般模样,还是坚持每日举哀守孝吗?

    倒是远在莱州,被迫病了的李泰得知此信险些没气死。

    他立刻写了亲笔信托长史官一路送到长安。

    “父皇驾崩,竟不许我亲去奔丧,岂不是陷我于不孝?雉奴!你为弟,如何能如此催逼乃至构陷兄长?你如此行事,难道是父皇一去,就要逼我去死吗?”如此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语气激烈。

    李治淡漠地看了一遍,然后拿起蓝笔——先帝过世不足年,不得用朱笔,用的是一种雅致的蓝色。

    他随手在‘为弟,如何能催逼甚至构陷兄长’这句话上,圈了个圈。

    悠然批了五个字:原来你知道。

    原来你都知道。当年你又是怎么做的呢?

    如今你作为臣子,竟然上奏疏质疑皇帝,又是何等罪名?

    李治想起当年夹在两位兄长之间门的日子,想起李泰总想抓住他收为己用的日子——

    他过了多久来着?已经记不太清了。

    李治将李泰的信搁到一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