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赏画
第一百三十六章赏画 “啊!奶奶,你什么时候进来的?”安幼舆惊声问道。 老太太瞪了安幼舆一眼,大声道“我可是进来很长时间了,叫了你好几声你都没有反应。” 安幼舆挠了挠脑袋,嘿嘿一笑道“嘿嘿,我刚刚在想东西没注意听,奶奶,您叫我什么事?” “呐,这是奶奶给你做的糕点,快尝尝。” “哇,这个是我最喜欢吃的紫玉膏啊!呜呜,谢谢奶奶,你真好。”安幼舆脸上露出惊喜之色,拿起一块塞进嘴里,下一刻目光再次集中到画作之上,一时间又有些发愣。 看着孙子的表现老太太也有些纳闷,扭头朝着安幼舆的所看的位置看去,对于画上的人物也是一惊。 “好美的孩子。” 安幼舆乃是整个钱塘县远近闻名的画师,身为安幼舆的奶奶又怎么没有一点鉴赏力呢,真的人民币见多了,假币一眼就能瞧出来。 李毅的画中的新颖画法就是普通人看到也是大吃一惊,明明同样是笔墨之画,但为什么却画出了真人一般的效果,好似要走出来一般。 “幼舆,这个是你画的吗?”老太太轻声问道。 安幼舆摇了摇头,一脸苦笑道“枉我自称画师,实在太过于自大了,李兄的画技百倍胜于我啊!” “你说这个是你那个好友李毅画的?” “不错,就是李兄所画,画中女子是李兄的亡妻苏令月。”安幼舆点了点头说道。 老太太一愣,很明显也知晓前身李毅与其妻子之间的故事,叹息一声道“哎,造化弄人啊!” 说完转身离开,独留安幼舆一人在此继续欣赏。 “阴影虚实,光影环绕,呼之欲出,不愧是李兄,竟能创出如此画技。” “不行。还有一些技法实在悟不出来,看来需要集众人之力来探讨了。” 对于一个画师来说遇到新颖的画法那就像是酒鬼遇到了美酒,色魔遇到了美女,一时间怎么停的下来,现在的安幼舆最想的做的事情就是马不停蹄的将李毅抓过来,让他详细的讲解这新颖画法中的一切奥妙,但,奈何,此时李毅正在床上躺着,下面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其他的画师一切来探讨其中的画法。 想到这里安幼舆心中一片火热,将房门关好,骑着院中的高大的红马夺门而去。 “乖孙,乖孙,你干什么去?”老太太对着大门大声的呼喊道。 “奶奶,我一会就回来。” 果然,仅仅过了半个时辰安幼舆就返回家中,同时而来的还有五人,五人中有老有少,如果有其他人再此的话就会认出这五人中有四个都是本县有名的画师,至于最后一个则是路上遇到的陶岳明。 “幼舆,你说的画作在什么地方,赶紧带我们去啊!”一个留着山羊胡的男子急切的说道。 “哈哈,不要急,我这就带你们去,朱兄、王兄,一会看到之后千万不要惊讶。”安幼舆哈哈大笑道。 “真有你说的如此夸张?”被称为王兄的男子一脸的不信道。 安幼舆嘴角露出一抹微笑道“眼见为实,诸位请。” 六人迈步朝着房间走去,当打开门的一瞬间,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悬挂于正中间的那副仕女图。 众人只感觉浑身一震,眼神中露出狂热的神色,没有了昔日的风流与洒脱,好似遇到了绝世珍宝一般,亦或者说苍蝇遇到了有缝的蛋。 “这怎么可能?怎么会有如此画技?”王涛一脸震惊的看着眼前的仕女图。 “好似真人一般,如果不是眼前乃是墨画我都怀疑随时会从中走出来。” “神乎其技,神乎其技。” 王涛想要伸手去触摸,但下一刻却猛地收回,唯恐将画卷破坏,整个人小心翼翼,而又狂热的看着画中之人。 众人之中唯有陶岳明关心画卷一旁的词,毕竟他不是画师,作为书生更加在意的是诗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一时间陶岳明竟然有些痴了,看着画卷中的女子,又读了一遍诗词,心中一股无限的哀伤油然而生,那是对于女子的哀怜,对于爱情的赞美,也是对于李毅的可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时间戛然流逝,十年的时光让一切都在变化,就是梦中相见也唯恐你认不出满头白发的我,唯独不变的是对你的思念,对你的爱。 “我为寻找母亲一别十年,本以为世间没有人能够理解我的内心与痛苦,没想到李兄你也是如此的可怜,呵呵,同病相怜也许说的就是你我吧!”陶岳明看着那诗词中点点滴滴的思念喃声说道。 “哎,如此美的一幅画为何会被这血给污了,真是……,哎。”朱浩看着画卷空白处的污血叹息一声说道。 安幼舆听之大怒道“你懂什么。” 一声大喝将众人的目光聚集过来,安幼舆也不怯场,大声道“此画乃是吾之好友李毅李知远所画,上面的女子为其亡妻,至于那鲜血是李毅在作画时心中悲痛难以泣血而成,一字一血,一画一魂,其上乃是精气神所成。” 李毅弃文从医,一个堂堂举人,前途光明的读书人在最后却放弃进京赶考,转而学医。 这个故事大家都知晓,可以说在钱塘县方圆几个州府之内大家都知晓,在当时不知有多少人嘲笑李毅,但也有很多人对于李毅的柔情爱意所钦佩,尤其是女子,直到现在也有很多女子想要嫁于李毅,甚至不惜做妾,毕竟正妻已死,做妾也没什么。 说到这里众人看仕女图的眼神大变,很多古董本身并没有什么价值,但拍卖师却价值连城,这其中除了时间的积累之外,更多的是历史所赋予其中的故事,是它对于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