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8中文小说阅读网 - 历史小说 - 大周昏君在线阅读 - 第四百三十九章:三年

第四百三十九章:三年

    转眼间,三年时间就过去了。

    这三年里,张凌阳好似两眼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知道埋头种田。

    经过张凌阳的努力,大周这三年时间里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

    到了泰安十三年,大周每年的财政收入已经超过了两亿五千万两白银,相比三年前可以说是翻了一番。

    国库充足,张凌阳做起事情来自然更加的无所顾忌,一座座工厂、学堂被建造起来。

    在工业上,这三年时间里,大周新成立了五万家工矿企业,除却五千余见重工企业是由皇家把持之外,剩余的四万多加轻工企业是各地士绅和商人创办起来了。

    相比重工业投资大、回报慢,轻工业有着投资少,回报快的鲜明特点。

    特别是纺织、瓷器、茶叶、航运等行业,是这几年商家投资的热门行业。

    而且这几个行业的回报率极其丰厚,只要不出现什么意外,几乎就没有赔钱这么一说。

    特别是天竺这块殖民地,大周的商品在那里很受欢迎。

    当然,如果要说利润的话,还是贩卖到欧洲更加的赚钱。

    单单泰安十二年这一年,大周和欧洲的商品交易的价值就不下于七千万两白银。

    至于天竺,大周商人每年要从天竺拉回来至少五百万两以上的白银。

    可能会有人说,五百万两白银是不是有些少了。

    其实一年能获得五百万两白银,已经不少了,毕竟天竺本身就不是一个工业化的国家。

    别说天竺了,就说大周,在工业化推行之前,一年的财政收入又有多少呢?

    所以对于每年从天竺那里获取的五百万两白银,张凌阳还是很满意的。

    可能钱财上,大周从天竺那里获取的不是太多,可资源上大周获取的利益,却是无法估量的。

    几乎每天,东南沿海的几座码头上都有庞大的船队不断的穿梭于吕宋、爪哇、婆罗洲以及天竺等地区。将大周生产出来的商品子啊那里抛售,再从那里拉回来一船船的金银铜铁以及其他的稀有矿石。

    大周的工业发展成绩可人,教育发展的也不慢。

    在这三年时间里,一座座中小学堂和大学堂在各地建立起来。根据礼部最新的统计,这三年时间里,大周已经建造了上万座中小学堂,几乎是每一座县城,就有一座中小学堂。

    可与之相应的,随着为数众多的学堂建立起来,师资力量就显得有些不足了。

    这三年时间里,大周皇家学院一共培养出不下十万名科学技术人才。

    可对于大周这个庞大的国家来说,十万科学技术人才分散到各地学堂,每个学堂也就只能分十余个而已。

    更何况,张凌阳也不会让所有皇家学院的毕业生全都充入各地中小学堂当教师的。

    从这一点上来说,师资力量严重影响了大周教育的发展。

    在政治上,这几年张凌阳主要的精力集中在巡检司的建立和官吏考核制度的重新制定两个方面上来。

    在改革以前,新科进士和地方官吏每年不是托关系就是送钱,为的就是能够在富庶的地方为官。

    至于那些贫穷的地区,很少有官吏愿意前去。

    可现在不同了,自从官吏考核制度改革之后,整个大周官场上谁不知道?越是贫穷的地区,越是好发展,越是能凸显自己的政绩?

    反观那些富庶的地区,因为那里原本就很富庶了,即便地方官吏再怎么努力,政绩也很难被凸显出来。

    因为富庶的地区无论是民生还是其他方面,相较于贫困地区来说,原本就已经很健全了。

    所以想要给人眼前一新的感觉,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也因此,自从官吏考核制度改革之后,不少官吏都托关系、走门路,想要被调往贫困地区为官。

    因为只要你有能力,在地方上埋头苦干个三五年,政绩一下子就能凸显出来。

    官吏有了盼头,贪污行贿的事情自然而然也就少了。

    毕竟,只要多少有政治上进心的官吏,心里都清楚,如果他们贪污一次,那将是自己一辈子的污点。

    至少这三年时间里,各地贪污行贿的案子逐年下降。

    政治上成绩喜人,军事上也不差。

    这三年时间里,大周军队全部完成了近代化改革,刀枪棍棒等冷兵器彻底成为了历史。新成立的数十家兵工厂源源不断的制造出各种热武器被运送到军中。

    这三年里,大周本土正式划分为七大军区,常规兵力共计二百余万。

    在海外殖民地和藩属国,大周也有不下三十万的兵力驻扎。

    海军方面,大周一共打造出十支舰队,一共十一五万人。其中除却四支舰队驻守渤海、黄海、东海和男孩之外,其余的六支舰队分别驻扎在扶桑、吕宋、婆罗洲、爪哇和天竺。

    其中,天竺驻扎了两支舰队,其余地区驻扎一支。

    以上这些成绩,都是这三年时间里大周取得的成果,但却并不是张凌阳最值得骄傲的。

    张凌阳最骄傲的是,经过这几年的埋头发展,彻底解决了国民的粮食问题。

    在辽东,每年都有上百万人向这里移民,一块块荒无人烟的土地被开发出来,成为沃田。

    在北方,随着冬小麦的大规模推广,北方的原野终于实现了一年两熟。

    在缅甸、暹罗、安南、婆罗洲、吕宋、爪哇……堆积如山的粮草被源源不断的运回大周,彻底解决了百姓们饿肚子的问题。

    在西北,在祁连山、天山脚下,当地卫所的士兵挖沟修渠,将山上的水引下,浇灌出一块块农田。

    这几年,天下脚下、祁连山脚下,一座座村寨拔地而起,不断有陕甘地区的百姓迁移过来耕种。

    在遥远的西伯利亚,驻守当地的将士们也开发出一些农田,修建了一些村寨,用于安置将士们的家属。

    在辽阔的大草原上,大周皇家学院畜牧专业的学子教导当地牧民如何种植牧草,如何科学化放牧,如何防止牲畜疾病。

    整个大周,都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即便是被荒漠化侵袭的陕北地区,在张凌阳的授意之下,荒山上也开始种植起了耐旱的树木和杂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