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8中文小说阅读网 - 玄幻小说 - 叶落惊寒在线阅读 - 寂寞榴花红似火,不如人间清欢色

寂寞榴花红似火,不如人间清欢色

    并州城坐西偏南,山河环绕,水汽充沛,除冬时暴雪严寒较干燥外,其它春夏与秋时雨水不断,湿润似江南。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群山虽好却减不了冬日严寒,沧河有水却难缓夏日酷暑,即便夜来多有暴雨去暑,道路润泽泥洼积水,一派清凉景象,可第二日当煦日一升艳阳一照,宿雨散成无形客,晃眼一转四周哪还有昨夜下过雨的迹象,唯有曝晒在人头顶上的烈日白光日复一日不变,好似这时间就没走过,徒晒得人烧心烦躁。

    叶寒的日子也似这般日复一日不变,早起送阿笙去练武场习武,然后回合璧庭处理府中之事,待近正午时又去练武场送饭,阿笙午睡时她便在一旁也休息一会儿,等到了下午阿笙去一贤堂上课,她便回了合璧庭。

    至于阿笙下学之后她便没有去接,通常有府中下人或者朱老夫子派人送阿笙回合璧庭,再加上前府之事多是陈福打理,她除了每隔几日去问候一下外,她与朱老夫子的交集其实并不多。若不是花折梅昨日莫名其妙一句话,她也不会想起今日午后主动送阿笙去一贤堂上课。阿笙昨日重写的五遍《三字经》连同她写的,今日上午都一并送去了一贤堂,她相信朱老夫子看后定能明白她的疑问与困惑。

    此时午后的太阳最是毒辣,即便避开了最晒人的时候,但那无处不在的热浪依旧包裹得人热红了脸。叶寒撑着一把清桐油伞挡去头顶刺眼灼人的白光,牵着阿笙专挑着有树的阴凉地方走着。

    练武场离一贤堂不算太远,沿着路向东北大概走个一刻钟,穿过一排排高大树干落在地上的黑白光影格子,再转角越过一月洞门,见到前方有绿竹成林的地方,那就是朱老夫子住的一贤堂了。

    绿竹绕白墙,墙内又生绿竹林,让人分不清到底绿竹是墙还是白墙是墙,无边无界无形无定,虽颇有些随意散漫之感,但也不失为是一种超脱尘俗束缚的旷然洒脱。

    推门而进,随即种在青石小径两侧的高耸龙竹扑天而来,高处椭圆细尖的大片竹叶层层叠合在一起,落不下光影斑驳,寻不见烈日骄阳,人如没入滔天绿海中,竹风穿林而来清凉如水,一墙之隔的酷暑恍如隔世。

    屋隐于林,需沿着竹林小径转几个弯,才能看见千翠万绿下的那一幢水墨古朴竹坞:最简单的黑与白,最适合习习穿林而过的竹风与郎朗读书声,走至竹间小路尽头,朱老夫子早已等候在屋外绿竹之下。

    “师公好。”阿笙住脚停立,双手作揖向朱老夫子弯腰恭敬一拜,叶寒也微微屈礼尊敬一声道:“朱老夫子。”

    朱老夫子见叶寒已到,颔首回礼,然后低头对阿笙说道:“今日上午送来的课业我已经看过,虽笔劲不足但已生风骨,比前几日写得都好,进步不小。屋内书桌上老夫已放好一章新课,你先进屋温习,准备上课。”

    阿笙再聪慧也毕竟是个三岁大的孩子,好不容易得到朱老夫子的表扬,自是眉眼都飞起了笑,还激动地扯了扯叶寒的衣袖,仰着头双眼满是兴奋望着她,好像在说“娘亲,你听见没,师公夸我了”。

    外人面前叶寒不好失礼,只是伸手摸了摸阿笙的头,低头笑着说道:“快进去吧,等会儿好生跟朱老夫子念书,莫开小差。”

    “嗯,阿笙知道。”

    正处于兴奋的阿笙自是满口应下,抱着自己的小书包蹦蹦跳跳进了一贤堂,跟在合璧庭时一样活泼调皮,估计在一贤堂时也没少这样,叶寒不由向朱老夫子抱歉道:“阿笙年幼爱闹,平日里定是没少让朱老夫子头疼,还望您莫见怪。”

    “王妃言重了。小孩爱玩是天性,活泼一点没什么不好,若是说起闹腾,谁能比得过老夫那不懂事的小孙女,昨日之事真是麻烦王妃了。”朱老夫子惭愧道。

    叶寒谦虚回道:“昨日未与夫子提前知会一声,我便擅自作主让朱小姐出府,这事我也有错,夫子切不可全然自责。若是夫子还信我,以后可让朱小姐多到我合璧庭走动走动,有个人与她说会话解解闷,她也不会一天想到处乱逛了。”

    “如此也好,老夫就先替娉婷谢过王妃好意了。”朱老夫子拱手谢道。

    这就完了?

    叶寒听着朱老夫子戛然而止就无下文的话,有些茫然无措,朱老夫子这是请她离开之意,他没看自己所写的字吗,难道花折梅昨日那句话真是无心之言?

    竹风散落,朗朗读书声满堂,声声入耳好似也在催促她离开一般,叶寒飞快掩了错愣,如常道别,“府中还有事情需要我打理,朱老夫子若无事,我便先走了。”

    朱老夫子未回,凝眉思沉,眼中犹豫难下,颇有为难,仰头望天,见风卷竹林暗涌不停,渐乱至林下风渐盛,连地上枯叶也试图卷弄起几处风云,心中无奈“罢了”一叹,身在局中人,焉有独善其身之幸!其它之事,先且不管吧!

    “王妃可知,北胡已将战火烧至墨骓城,夏国将朝不保夕!”

    一声苍凉,万般无奈,叶寒愕然一惊,恍若梦醒。

    出了一贤堂,无茂密绿竹林蔽日,金乌刺眼灼灼烧人,叶寒轻推开秋实撑起的油纸伞,将自身完完全全曝露在这灼人烈阳之下,任燥热爬满全身。

    秋实抬头看了下比火还烫人的日头,还是把油纸伞撑在叶寒头上,为她挡热避日,“夫人,别在太阳底下站着了,站久了,您会中暑的。”

    叶寒回望身后竹林,竹枝密布竹叶青青,如屏障可拒骄阳似火,如一孤岛可在天地酷暑中独偷一份清凉。可她却忘了,外面烈日一直都在,从未曾落下,是她在绿竹安逸中待得太久,久到她自己都忘了绿竹孤岛之外有烈日灼灼随时扑来。

    匆匆回了合璧庭,叶寒一人在屋内静坐沉思了一会儿,就连忙唤来常嬷嬷将浣衣房的那个夏国女子叫来。常嬷嬷心下有些奇怪,不知叶寒为何会突然想起要见那个女子,但还是连忙派人去通知浣衣房的管事嬷嬷将那女子叫来。

    木钗绾发粗布麻衣,浣衣房里奴仆打扮一向简单至极,若白水无味寥寥寡淡,但也比上元节那夜的衣衫褴褛遍体鳞伤来得强。

    叶寒打量着屋中近乎贴地跪拜的粗衣女子,淡淡说道:“抬起头来。”

    屋中跪久的身子若磐石一震,然后若蛰伏一冬的野草缓缓抬起头来:面容娟秀眸色灵气,虽不如朱家小姐明艳动人,但也不失为一清秀佳人,奈何命运多舛家国破碎,流离颠沛,无家可归。

    “你叫何名字?”叶寒开口问道。

    “回夫人的话,奴婢名叫‘苏琉璃’。”一朝为奴无奈何,虽已做低姿态,可清骨仍在,话不卑不亢。

    依旧是上元节初见时的那份不服输的倔劲,即便经世间炎凉生活窘迫,仍不曾变过,叶寒真不知她这份倔劲是好还是不好,但想着心中之事,只好先问着,“听说你是夏国人?”

    苏琉璃知叶寒就是上元节那日救自己的好心人,所以话话皆不隐瞒,真实以告,“回夫人的话,奴婢是夏国方北城下林禹县人。”

    上元节那夜发生之事,如轻舟入海一叶飘过,她未曾留心,叶寒试着回想脑海中模糊不堪的记忆,好像确实如此,“我记得你爹曾是林禹县县令,怎么说你也是官宦人家出身的小姐,如今入端王府为奴,不觉委屈吗?”

    未回答之前苏琉璃先倾身郑重一拜,似奴拜主,又似拜恩人之礼,“夫人明鉴,琉璃入府为奴,洗衣做工,凭自己双手赚钱养家,从未觉得委屈。上元之夜虽然先有张公子出手相助救奴婢暂时出危难,但奴婢也明白,若后来无夫人好心帮奴婢击退恶人免了后患,并施以奴婢救钱财救命,奴婢和家中六口人是活不过这个冬天的。夫人对奴婢一家的恩德,奴婢此生难还,还请受奴婢再拜!”

    又是三声闷实撞地的声音,叶寒即便在这个异世这么久了还是不习惯这种磕头谢礼,使了使眼色让常嬷嬷将苏琉璃扶起来,平心说道:“我逢苦难之时也曾受他人相助,我今日救你不过是还昨日他人救我之恩德,没想让你偿还。你若真心安难平,有一日见门前有挨冻受饿之人,施舍几个馒头和一张破棉被,就当是还我之恩德了。”

    苏琉璃感激在心,但依旧坚持己见,“夫人施恩不求回报,这是夫人您的善心,奴婢心向钦佩,可奴婢既承了您的恩情自是欠您的,家父曾有教诲‘有恩不报妄为人’,奴婢不愿做不孝不义之人,还请夫人莫要嫌奴婢身贱人微,若是您用得着奴婢的,就算是上刀山下火海,奴婢也断不会眨下眼。”

    好好一诗书女子成了梁山好汉,叶寒不知说何才好,她愿怎么就怎么吧,自己还有正事要问问她,“这事先暂且不说,我有些事情想问问你。”

    “夫人请问,奴婢定知无不言言而不尽。”

    叶寒望了一眼屋中一众下人,本打算让她们都出去,但眼角瞥见站在身后左侧的常嬷嬷,想想还是算了,没这个必要,于是问道:“上元节时你说你是因夏国战乱,所以才会举家逃往并州城避难,对吗?”

    苏琉璃没有多想,如实回答:“对!奴婢一家是从夏国逃至并州的,只因北胡蛮子举兵南下,占了夏国北境,故土已成焦土一片,无家可回,只好一路向南逃到了并州城。”

    叶寒有些奇怪,“后褚被亡国后北胡不是老实了许多吗,怎么又突然开始大军侵略夏国?”

    北胡国力本不强,之前也是凭借后褚的支持才能肆掠夏国多年,现在后褚都灭了,它一跳梁小丑怎又开始翻起滔天巨浪,它就不怕北齐为保自身安危,出兵北上伐胡吗?

    这事叶寒想不出个头绪,当然苏琉璃更不会想通,她只是一战乱下的普通受苦百姓,她看到的也只是战场硝烟与杀戮,“这个……奴婢不知。奴婢的家在方北城下的林禹县,自前年开春就不时有北胡蛮子肆掠,后来北胡占了夏国北境三座城池,逐渐逼近方北城,家父虽是一县县令,可手中无兵百姓孱弱,根本无力可挡,只好带领当地百姓南下逃难,避开战火方才勉强留了一命。”

    叶寒听后有些难以置信,夏国自战乱后便一直休养生息,国力渐长,按理来说应能挡北胡一时凶猛,怎会如此不堪一击,竟这么快就丢了三分之一的国土,要知道墨骓城可是夏国国都最后一道屏障,若墨骓城破,夏国真朝不保夕了。

    “夫人……夫人……”

    “……”,被常嬷嬷低声唤醒,叶寒茫然回神,忧思甚重,“苏琉璃,夏国战乱真这般严重吗,夏国之境真的无一寸安稳之地吗?”

    山河破碎家何在,苏琉璃凄凉落泪,悲戚摇了摇头,“没有,一寸也没有!”

    苏琉璃回忆起全家一路南逃时的情景,顿时泪如雨下,“北胡烧了方北城,南逃的难民多得像成灾的蚂蝗,一波接着一波涌进墨骓城。后来北胡大军压境至墨骓城,逃来的难民连带着墨骓城的人都开始仓惶逃离,有钱有权的逃到夏国国都避难,而大多数像我们这些没钱没权的百姓就只能尽量向南边跑去,只有离战火越远活下来的机会才更大。夏国冬天来得早,鹅毛大的雪把道路上不断倒下的尸体一层一层覆盖成白雪一片,活着的人看不见,根本分不清脚下踩的是雪还是人,而我们一家就是这样踩着同胞的尸体走到并州城的。”

    几人的争权夺利,搭上的却是万千无辜百姓的性命,这就是战争,叶寒见过一次再也不想见第二次,“夏国南逃至北齐的难民有这么多,可我上街时怎么从未看见城内有难民涌入?”

    常嬷嬷倏然心惊一颤,本想出言解释,却被苏琉璃的凄惨哭腔抢了个先,“夏国的难民一路南逃,死的死伤的伤,虽然勉强活着到齐夏边境,但也有十几万人,可去年冬天雪下得太大,冻死了的人太多爆发了时疫,北齐怕疫症扩散进来,便封了齐夏边境,奴婢一家也是在封之前侥幸进了并州城,这才活了下来。”

    “时疫?”叶寒吃惊,她怎么不知道,叶寒转头看向一旁的常嬷嬷,见她立马低下头心虚躲避着自己的目光,不用想也知,她定是得了青川的命令才瞒着自己的。

    本来对这事叶寒心里也是有气的,但想到常嬷嬷也是听令行事,怪不了她,便就此作罢,但又想到齐夏边境时疫蔓生,而红绫镇就在齐夏边境,心顿时慌得不行,不禁失声一叫,流画……”

    “夫人莫急,陆夫人一家不会有事!”常嬷嬷听见,连忙劝慰道,“去年齐夏边境时疫爆发后,王爷立即派了解神医前去施药救人,到今年初春之时便已控制住时疫,没有蔓延。陆将军也是在知晓红绫镇时疫无碍后,这才放心带陆夫人回红绫镇祭祖的,再说解神医也在那儿,陆夫人一家不会有事的。”

    夏国这些事青川打算瞒她多久,一辈子吗?那日朱老夫子到端王府,他匆忙而回却忧心忡忡不下,举止怪异患得患失,原来是怕朱老夫子透露让她知晓夏国之事。如此费尽心思,何必呢?

    叶寒有些头疼,挥手遣散了屋中所有人,自己一人独坐在席上,身居一室清凉却发冷犹寒,这大概就是花折梅昨日“无意之言”后隐藏的另一半深意。他是青川的属下所以他说不得,这一府下人更说不得,只有朱老夫子,他是青川的师父,青川一再向她隐瞒之事也只有他才能向自己说得。

    不知为何,叶寒突然觉得很累:夏国战事吃紧,齐夏边境难民成灾,时疫爆发,这些事众人皆知而唯独她一人被蒙在鼓里。

    叶寒仰头望着上方那一片忽明忽暗的梁宇,忽然觉得一阵好笑,都瞒着她,他就这么怕自己知道吗?也对,自己毕竟有段旧情难忘,如原罪在身,若是一不小心来个旧情复燃,再来个抛夫弃子,你让他堂堂北齐端王爷、西境赫赫威名的赫连将军的脸往哪搁!

    “夫人。”

    屋外传来秋实的声音,叶寒连忙擦干眼角湿润,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乱窜的闷气,平静回道:“何事?”

    秋实的声音总是无忧无虑,像不谙世事的孩子单纯活在自己简单的世界里,还带有几分小欢喜在里面,“夫人,外间日头开始落山了,小世子应该快下学了。”

    也不知是被秋实的无忧感染,还是因阿笙快回来的消息而心生雀跃,叶寒心里顿时变轻了不少,“秋实,去把悬在凉井中的夏瓜拿出来,捣碎成汁,拿白瓷碗装好,再配上一块白糖糕,阿笙上了一下午课,估计早饿了,回来肯定吵着要吃的。”

    “夫人放心,秋实早就把夏瓜从井里拿了出来,这就去捣成汁水备好等小世子回来喝。”

    秋实自是高兴难掩,字里话间全是说不出的窃喜,夫人一向管得严,不准她拿甜食给小世子吃,今日突然发话让她准备小世子最爱吃的白糖糕,她自是替小世子高兴,她也终于不用左右为难了,于是说完就兴冲冲跑回了小厨房。

    倒是站在屋门外的常嬷嬷眼眸一垂,深怀担忧,夫人自听了苏琉璃说的话之后,整个人好似蒙上了一层阴影,心事重重,也不准她留在屋内伺候,让她根本不知夫人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她真怕夫人一个人闷在屋中闷出病来,于是道:“夫人,屋外斜阳暮晚,暑热已下,可要在庭中走走,活动下身子?”

    艳阳落斜日,暮色生成晚霞归,叶寒深深一叹,屋中一坐少许转眼外面天色早变,时间可过得真快,流年几载好似也恍若一瞬就过了,平淡温馨、争吵冷漠,战场生死过才知今日恬静之不易。苦是一天,乐也是一天,日子都得照样过下去,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莫再烦人。

    门由外缓缓打开,犹如黄昏有手轻推而进,映得满屋浅辉金黄耀人眼,人坐黄昏独愁怜。常嬷嬷扶起叶寒出了屋,此时庭院暮色正深,深浅绿叶渐生凉,轻荷晚风归,犹如故人来。

    叶寒开口,话含担忧,对常嬷嬷吩咐道:“时疫不是寻常疾病,还是派人去红绫镇让流画她们早点回来,以免多生事端。”

    “是。”常嬷嬷认真应下叶寒迟来良久的吩咐,不出怀疑不生惊讶,只是专心提醒着她小心脚下台阶,莫伤着。

    深柳日倦倚风斜,暮色归晚菡萏合,夏蝉声声不见止,这盛暑六月却快走到末尾,算算日子流画走了也快一月,这军营演战也快结束,青川也快回来了,可她这心里却生不起几分欢喜来,回望身后那一树开得正好的石榴花,灿红似火,也似寂寞,不如人间清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