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8中文小说阅读网 - 科幻小说 - 诡案录:民国那些奇案在线阅读 - 第3节

第3节

    李宗仁知道蒋介石这一举动必将惹恼韩复榘,只好委婉地对韩得榘解释:“向方(韩复榘的号)兄,我正打算向你通报,委座急令暂调该旅以解蚌埠燃眉之急,不日当仍归向方兄指挥。”韩复榘不理这一套,大吼道:“你告诉老蒋,没有大炮,我挡不住日军渡河!”

    其实蒋介石这么做自然是想消耗韩复榘的兵力,让韩军与日军两败俱伤。对于这一点,韩复榘也心知肚明。可韩复榘一直信守的潜规则就是:兵在他在;兵不在,他也就得任人宰割了。于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实力,韩复榘在民族危难的当口,不顾老百姓的死活,八百里急退去了。

    在撤退的同时,韩复榘还下令正在冯玉祥指挥下与日军作战的81师师长展玉堂:“你听着,立刻将你部撤回,限十小时内撤回禹城!”接到命令,展书堂和部下们十分困惑,但是军令难违,只得听命。

    1937年12月20日夜,日军在门台子强渡黄河,韩复榘部下守军谷良民部22师师长急忙通电报告韩复榘:“日军千余人已渡过黄河,我守军正与日军激战。”韩复榘立即下令:“日军过了黄河,我们没有大炮是挡不住的,你先撤退到周村好了。”

    韩复榘一面命令所属各军向泰安、兖州方向相继撤退,一面赶到蒋介石派驻济南的总参议蒋伯诚住处,通报道:“日军已过了黄河,我军没有重炮,难以固守。我已决定放弃济南,待中央增援,再行反攻。”蒋伯诚大惊失色,连连发问:“这怎么可以?这怎么可以?没有委座的命令,你怎么可以擅自撤兵?”韩复榘不耐烦地说道:“我已将命令下达各部,你不走,我先走了。济南已命令孙桐萱率部留守。”

    韩复榘离开后,蒋伯诚立即打电报告诉蒋介石。蒋介石以十万火急的电报通令韩复榘不得无令撤退,并令韩复榘死守济南。可此时韩复榘已经退到了泰安,蒋介石于是又命令他必须固守泰安。可韩复榘却对蒋介石的紧急军令置若罔闻,继续撤退,退到了兖州,继而退到济宁,最后退到曹县,才停了下来,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飞腿将军”。随着韩复榘的逃跑,日军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就把山东侵占了,大面积国土就这样随着“飞腿将军”的脚步声沦丧了。

    蒋介石闻讯后大为震怒,但同时,他可能也为找到除掉韩复榘的借口而暗自欣喜。

    接下来,蒋介石便周密地布置了天罗地网,要将韩复榘生擒。蒋介石本来设计在河南高级将领机密会议上将韩复榘逮捕,但担心韩复榘会起疑心,不愿意赴会,于是就设计先让韩复榘去徐州参加由战区司令李宗仁召开的军事会议,再设法把韩复榘引到河南来。不可否认,在谋略运筹上,韩复榘的确不是蒋介石的对手。韩复榘千防万算,还是逃不过蒋的算计。

    1938年1月7日,李宗仁通知韩复榘赴徐州参加军事会议。韩复榘心想自己是战区副司令,参加军事会议理所当然,况且自己素日与李宗仁关系不错,就毫无顾虑地去了。他哪里料得到,这是蒋介石设计捕杀他的第一步。

    徐州军事会议在8号进行。会议期间,李宗仁忽然接到蒋介石电令,令包括李宗仁、韩复榘等在内的45名将领到河南开封参加高级将领机密军事会议。韩复榘满腹狐疑,问李宗仁道:“徐州会议不是委座钦定的吗?怎么屁股还没坐热,又要移到开封去?”此时李宗仁也不明白蒋介石的真正用意,苦笑道:“想必是日军渡过黄河,委座欲制定对日作战的最新部署吧。”

    韩复榘听罢,心中疑云未散,他担心蒋介石出尔反尔,算计自己。可是仔细想想,像这种重大的军事会议,还没有开过捕杀高级将领的先例;况且有他的心腹爱将和一营手枪队保护自己,蒋介石也不容易得手;加之他本身自恃胆识过人,豪情盖天,担心如果不去的话,他人会耻笑自己胆小如鼠。于是,思索再三,他便决定次日同李宗仁、孙桐萱等一直前往开封。殊不知,此时的他,已经将一只脚迈进了蒋介石为他设置的死亡圈套里。

    1月11日,高级将领机密军事会议在河南省政府会议大厅举行,会议安排在夜晚举行,之所以安排在夜晚开会,预先通知的理由说是为了避免日本飞机的sao扰。到了开会的时候,韩复榘与孙桐萱同车而往,韩复榘的一营卫队留在城外的装甲车上。到了河南省政府门口,他们就看见在一盏雪亮的电灯下贴着一张通知,上面写着:“参加会议的将领请在此下车。”门前十分忙碌,并有军警宪兵在指挥车辆,把各色军车、轿车引到旁边的空地上。

    韩复榘当时坐在车内,心中疑虑大增,但看到将领们纷纷下车,便和孙桐萱一起下了车向里边走。看着其他将领说说笑笑,他不免在心中嘲笑自己:“真他娘的邪了门了,我韩某人什么时候这么胆小如鼠了!”

    到了第二道门口,左旁屋门上贴着“随员接待处”,韩复榘带去的三个卫士、孙桐萱带去的一个卫兵都被留在接待处。不远处又是“副官处”,门侧贴有一张通知,上面写着:“奉委座谕:今晚高级军事会议,为慎重起见,所有到会将领,不可携带武器进入会议厅,应将随身自卫武器,暂交副官长保管,给予临时的收据,待会议完毕后凭收据取回。”韩复榘又一阵起疑,心里暗想:“娘的,这又是玩什么花样。”他掏出香烟,趁吸烟之际暗暗观察他人。几位熟悉的同僚三三两两地走过来,边与他打招呼,边掏出手枪交与副官处。韩复榘观察了一会儿,或者是不疑有他,或者是没有退路,只得走上前去,将佩戴在腰部右侧的手枪掏出来放到桌上,等着拿回收据。可是左等右等,桌后的副官只是冲着他笑,没有要开出收据的意思。韩复榘恼了,双眼瞪道:“笑什么,我脸上有花啊,收据呢!”副官并不恼,笑吟吟地看着他,说:“韩主席,通知您可看清楚了,那可是委座的手谕呀。”韩复榘扫视了一眼通知,恶狠狠地盯着副官的脸,压着恼意说:“不看得清楚,我会把手枪交给你龟儿子?”副官虽然挨了骂,却显得颇有涵养,小心翼翼地提示道:“韩主席,您一直随身佩带两支手枪,这已经不是秘密了。您看……”韩复榘气得脸色铁青,只好把腰间左侧的另一支手枪掏出,狠狠拍在桌上,引得其他几位将领探头观望,窃窃私语。火冒三丈的韩复榘连收据都不要了,一边大步跨出屋门一边吼道:“这两支手枪可是我的宝贝疙瘩,出了差错可别怪我翻脸不认人!”

    正当韩复榘大步流星地走着,有一个人在他身侧轻拍了一下,他扭头一看,原来是本省主席刘峙。刘峙笑问:“韩主席,你这一身威风,是去开会,还是去战场?”韩复榘怒火未消,粗鲁地说:“他娘的,这个鬼年月,人走背运,喝口凉水都塞牙,放个响屁都打晃儿,连一个小小的副官,都敢跟我叫板!”刘峙笑着劝道:“算啦算啦,跟一个小副官叫什么真儿?”两人就一路说着走进会议厅。

    与会高级将领们正交头接耳叽叽喳喳说着闲话,蒋介石一身戎装出现在大厅门口,大厅内立即寂然无声。蒋介石脸色阴沉,光着的头顶闪闪发亮。他扫视了众将领一眼,挺直上身,不失威严地在上首坐下,便开始抑扬顿挫道:“我们抗日是全国一致的,这个重大的责任应该说是我们每个将领义不容辞的责任。可是,竟有一个高级将领放弃山东黄河天险阵地,违抗命令,连续失陷数大城市,使日寇顺利地进入山东,影响巨大。”——他故意作了一个停顿,将领们都将疑虑、责备的目光投向韩复榘——“继而放弃济南、泰安、使后方动摇,这个责任,应当有人负担!”

    韩复榘料不到蒋介石没有任何开场白,直接将矛头指向自己,他心里直发麻,但他没有流露丝毫,因为他不允许自己在其他同僚面前显示出一丝懦弱。韩复榘倒吸一口气,板着面孔,瞪着双眼,迎上蒋介石投来的阴冷的目光。两人无语地对视了片刻,蒋介石的语气突然变得凌厉逼人,逼问道:“请问韩主席,你不发一枪,从山东黄河北岸,一再向后方撤退,继而放弃济南、泰安,使后方动摇,这个责任,应当由谁负?”

    这一骇人心魄的当头喝问,又让韩复榘心头一惊。韩复榘本来想,自己放弃山东,蒋介石怎么暴跳如雷拍桌子咒骂都是情理之中的,但蒋介石应该会私自对他进行斥问,这样一来,不管是不是会遇到军法相逼,他都是还有回旋的余地的。岂料蒋介石会当着众多高级将领的面怒斥自己,让他下不来台。韩复榘称霸山东一方已经很久了,俨然已是山东的土皇帝,以傲慢名闻四方,哪里受得了这种欺辱。当下,他的暴戾脾性大发,唰地站起来,一手按着桌面,一手比比划划地嚷道:“如果说山东的丢失是我韩某人的责任,那南京的责任该由谁来负?”

    蒋介石料不到韩复榘居然敢当面顶撞,立刻脸色铁青,两腮青丝暴起,厉声喝道:“现在我问的是山东,不是南京。南京丢失,自有人负责!”

    韩复榘破罐子破摔,大声叫道:“不错,黄河天险应该由我固守。可是,在我22师正同日军于门台子黄河渡口激战之时,有人竟不顾我军官兵死活,不念黄河天险安危,将五战区调归我用的一旅重炮撤走。这笔账我找谁算?日军火力极猛,没有大炮,我靠什么固守?”

    蒋介石恼怒至极,猛一拍桌子,将桌面上的一杯热茶溅到桌上,厉声怒喝:“本次会议,讨论全国抗战的大局问题,不要乱扯什么坦克大炮!”韩复榘正想反驳,坐在旁边的刘峙拉住他的手小声劝道:“向方兄,委座正在气头上,你先到我办公室里休息一下吧!”边说边拉着韩复榘从会议厅边门走了出去。

    院子里一片寂静,灯光斑斑驳驳地洒了一地。韩复榘余怒未消,呼哧呼哧喘着大气,骂骂咧咧地说:“他娘的,把一国之都交给日本人不追究什么责任,却拿我韩某人开刀,这不是借抗日之由剪除异己的小人之计又是什么?”刘峙没有说话,只是亲切地握着魂魄未定的韩复榘,走到一辆小车旁,随手拉开车门,说:“坐上吧,这是我的车子。”

    韩复榘躬身坐进小车,正等着刘峙坐进来,刘峙却说:“我还要参加会议去,恕不奉陪。”啪的一声,刘峙关上了车门,转身径直往会议室走去。韩复榘见小车前座上坐着两三个人,以为是刘峙的随从副官,便掏出烟,闷闷地吸起来。岂料有两个人异常敏捷地翻到后座,一左一右紧紧地钳制住了自己。韩复榘大为震惊,问道:“什么人?你们想干什么?”左侧的人开口说:“对不起韩主席,我们是奉命行事。”右侧的人摁亮手电筒照着一张纸说:“这是逮捕令。”韩复榘看罢,右侧人将手电关掉,车内顿时一片黑暗,“开车”,左侧的人说到。车子疾驰而出,韩复榘这才如梦初醒。

    韩复榘看到街道两旁布满了哨兵,又看看身边紧紧挟持自己的军统特务,心中已明白了八九分,静默下来。

    小车飞快地驶往开封火车站,车到达后,那两名军统特务把韩复榘搀夹在中间,韩复榘亦步亦趋被送上一列鸣笛待发的列车。韩复榘被安置在车厢一角。外面传来吵杂的谈话声音,声音慢慢靠近,韩复榘看到是军统局局长戴笠和军统人事处处长龚仙舫,双双走近自己。“韩主席,实在对不起,雨农(戴笠的字)实在不愿担当这样的苦差,还望韩复榘多包涵。”戴笠堆笑道。韩复榘没心思也没兴致搭话,闭上眼睛,脸朝窗外,沉思着。戴笠向后走开几步,使了个眼色,一群军统特务立刻将韩复榘拥围住,像一堵墙,将韩复榘隔绝在车厢一角。

    火车隆隆行驶,沿途各站都不停,直奔汉口火车站。到了汉口站,站台早备有载满宪兵和特务的小汽车,自然是为“护送”韩复榘而准备的。韩被直送江边码头,再被送上江边轮船,渡江到武昌,最后被移交给武昌“军法执行总监部”,被关押于军事委员会办公厅旁边的一座二层楼上。辗转了一整天,此时已是1月12日深夜。

    韩复榘被关押期间,既无人探视,也无人审问,韩复榘无聊至极,就找牢狱士兵闲扯,他问栅栏外的士兵:“你知道我是哪一个?”士兵立正道:“知道,您是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山东省韩主席。”韩复榘苦笑:“你知道的还真不少,不过还不够全面。我再告诉你,我还是二级上将呢。”韩复榘又沮丧下来,“只不过,他娘的这些官衔只好留着下辈子再用喽。”又忽然急切地问士兵,“你给我算一算,我能活到哪一天?”士兵不知如何搭话,直挺挺地站着,略带同情地看着这位主席。

    韩复榘忽然双目仇光,叫道:“你算不出来,我也算不出来。只有一个人知道这个日子。你知道他是谁吗?你知道是哪个设下圈套,诱我开会,把我关到这里来的吗?”士兵吓得发颤,小心翼翼地环顾四周,小声回答韩复榘:“这个,这个我说不上来。”韩复榘破口大骂起来:“他娘的,不是蒋光头,哪个敢对我韩某人玩这种把戏?”士兵这下吓破了胆,小声地哀求道:“韩主席,韩主席,您别再嚷嚷了,让人听见,我也要跟着倒霉!”韩复榘仰头苦笑。

    韩复榘被关押了6天,1月19日,高等军法才组织会审,由何应钦担任审判长,鹿钟麟、何成任审判长官,贾焕臣任军法官。1月21日正式开始审讯。法官提出了韩复榘所犯的罪状:不遵命令,擅自撤退,在山东强索民捐,侵吞公款,搜缴民枪,强迫山东人民收买鸦片等。最后法官问韩复榘:“以上罪状,你有何申辩?”韩复榘早就不抱希望,况且在逮捕令上,已经注明了韩复榘的罪状和革除他二级上将及本兼一切军政职务的事实,这个审问其实就等于宣判,只是走一个过场。韩复榘是个明白人,心如死灰,法庭上只是昂着头微笑,一句也不答复,也不请求宽恕。法官再问,他还是一言不发。众审判官也十分清楚不必多费口舌,便下令将韩复榘押下了。

    韩复榘又在二层楼上安然渡过了三天。1月24日晚7时左右,一名特务令士兵打开半押韩复榘的房门。进去后,特务对韩复榘说:“韩主席,何审判长请你去谈话,跟我走吧。”韩复榘本来正躺上床上看旧报纸,听特务说后,暗想“莫非事情还有转机,无论如何,先去会会何应钦再说”,就下了床,穿上鞋,披上衣服,随特务下楼。走到楼梯半腰时,他往下一看,院子里布满了持枪的宪兵和特务。韩复榘方知自己死期临头,急忙对引路的特务说:“等一下,我脚上的鞋太小,有些挤脚,我回去换双鞋再去。”他边说边急匆匆地转身上楼,这也算是求生的本能反应吧。哪知他的脚刚迈了第一步,子弹就射穿了他的头。韩复榘一回头,“打我……”话没说完,子弹又相继飞过来,韩复榘浑身颤抖,倒在血泊之中。

    一代枭雄韩复榘,就这样歪着身子躺倒在楼梯半腰,身中七枪而死。

    蒋介石得知韩复榘已死的消息,又详细询问了所有细节,还假意责怪戴笠道:“你的手下人做事就是不懂规矩,我不是已经嘱令不要打韩的头部吗?他是二级上将,又是一省主席,怎么可以如此越矩办事?”戴笠表面上连声允喏,其实私底下很佩服他们这位蒋委员长对韩复榘所设的擒拿之计。

    几日后,《中央军报》称,日军渡过黄河后,韩复榘违抗军令,擅自撤退,并携大量金银仓促逃跑,被中央军追捕并截获云云。为了掩盖蒋介石设计捕杀韩复榘的阴谋,韩复榘被枪杀的真相一直未被披露。

    韩复榘算得上是一介草莽枭雄,虽然没有受过正统的教育,也能自成一番算计,在战场厮混强出头,目不识丁还强作诗,太师椅后要充青天,违抗军令却浑不怕,最后糊里糊涂上了牢车。他的一生,真算颇具传奇色彩了。这样的人物,这样无法无天的脾性,已经注定了他必将提前踏上死亡路程的事实,更何况他身处在明争暗斗,杀机四伏,内忧外患的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假使他真能争得一席半位,也必将落马成寇。

    不管怎么说,韩复榘是一个危害性的人物,单单从独断专权、妄送山东人民性命和坐视国土沦陷、百姓遭殃这两点,送掉性命也是不冤的。只不过被蒋介石如此算计,多少让他带着遗憾和怨恨离开人间吧。相较之下,宋教仁在临死之前还不忘劝解他的友人志士不要复仇,念念不忘国计民生,真真是君子浩然了。而韩复榘,千算万算都为了一己之利,那么他的死,我们除了空叹,也就不余其他了。

    第三章 吴佩孚:大义猛士自清高

    1939年12月4日,吴佩孚因吃羊rou饺子伤了牙齿,之后离奇地结束了一生。吴佩孚死得蹊跷,当时没有人深究,后来也无人查证,造成了至今众说纷纭。吴佩孚究竟是怎么死的?想要知道这个答案,不妨先从吴佩孚家世出身谈起。

    吴佩孚出生于清朝同治13年(1874年)的山东蓬莱县,父亲吴可成是一个小商人。吴佩孚的父亲依靠祖上传下来的安香杂货店,做点小买卖,但是只能维持生计。虽说家境不富,甚至清贫,但是,他却并非等闲之辈只关注每日盐油柴米,而是胸怀大局,颇有些国家和民族观念。当吴佩孚还未出世的时候,正值日本明治天皇登基后7年,励精图治,变法维新,跃跃欲试准备侵夺朝鲜、台湾、琉球。这一年有台湾土著劫杀日本琉球海滩难民的事件发生,日本人乘机挑衅派兵攻打台湾,结果日军明明吃了败仗,却反而向中国索偿军费50万两白银。消息传出,中国老百姓极为愤慨。吴可成对日本侵我台湾这一举动极为愤恨,总希望有戚继光一样的人物出来再驱倭寇保我中华。对于自己即将诞生的子嗣,他也希望能长成如戚继光一样的爱国能人。在吴佩孚出生的那一天,他的父亲吴可成做了一个梦,梦见了抗倭寇名将戚继光来到了家中,吴可成忽然醒来,这才知道是做了一个梦。这时候,接生婆来报:“老爷大喜了,夫人生了一子。”吴可成听了,想到戚继光刚入家门,恰在这时夫人生子,便料想此子不凡,非常高兴,灵感一来,第二个儿子的名字就出来了,之后,他就赶紧宣布名字——名佩孚,字子玉。出处在哪儿?就在戚继光那儿,因为戚继光号佩玉。吴可成这样取名,是对儿子寄予了莫大希望和良好祝愿。

    当吴佩孚刚刚长到6岁时,便被吴可成送到私塾就读。父亲吴可成对吴佩孚说:“只有好好读书,才会成为有大用处的人。”并对他讲了戚继光的雄才伟略,其中,更多是一些传说性的东西。小小年纪的吴佩孚居然听得十分认真,吴可成预感到,这个孩子是个读书的料。这时候,其父就因病弃世而去。吴可成的去世,使吴佩孚悲痛万分,因为父亲是家中的顶梁柱,更是从读书上支持他,从处世方面引导他的人。这时,吴佩孚可以说已胸怀大志了,父亲的死,无疑对他大志的实现带来较大的影响。可是长兄吴道孚吸食鸦片,将家业折腾精光,后来干脆在城里开了一家烟店,专门出售和吸食芙蓉膏。吴佩孚后来虽然考中了秀才,却无谋生技艺,于是包揽讼词,敲诈勒索,成了无赖地痞,而且也染上了抽鸦片的恶习,成了烟馆“普通座”的座上客。

    当时的蓬莱县城,鸦片烟馆鳞次栉比,到处都是,但吸食的地方却分三六九等。一等的鸦片烟馆,房屋华丽,布置精美,而且鸦片出丛,是正宗的洋土,不但烟价高,而且是有身份人的标志,像吴佩孚这样的落拓秀才是绝对进不去的,他哪里可以与上等人同卧一榻吞云吐雾呢?

    可是,有一次,大约是烟瘾发作了,吴佩孚来不及走到三四等的烟馆去,劈面踅进了一家华丽的烟馆,朝雅座一钻,碰上当地著名的富绅翁钦生正一榻横陈,吞云吐雾。翁一见瘪三样的吴佩孚,就高声喝问他进来干什么。吴佩孚低声下气地嗫嚅道:“想和翁爷商量商量,弄几筒香香!”翁见他那副猥琐鬼祟的模样,气往上冲,喝道:“你这狗头,不看看自己是副什么嘴脸,滚出去!”

    吴佩孚烟没抽着,反遭一顿凌辱,觉得“此仇不报,非丈夫也!”于是和一帮无赖商量了一个计策,就是用钱买通了一个乞丐,用纸包着粪汁,乘翁钦生夜间从大烟间出来,劈头劈脑扔上去,弄得翁钦生满面粪汁,奇臭无比。

    过了几天,吴佩孚恰巧与翁钦生在一个酒楼里吃酒,结果俩人都有点醉了,东一句,西一句地争吵起来,吴仗着酒力让翁饱尝了一顿老拳。这下子可算捅了马蜂窝,翁钦生是当地电讯局长的亲戚,富甲一方,打听得,原来扔粪汁的指使者也是他,于是通过县令,派衙役拘捕吴佩孚到案,幸亏衙门里有朋友,密告于吴,于是他星夜逃往北京。

    在北京吴投靠一个亲戚以算命占卦糊口,潦倒不堪,不料一天遇见一位堂兄,劝说他从军,并将吴介绍到天津聂士成那里去当兵,吴佩孚终于走上了一条从军的道路。

    一天,吴佩孚正带兵在火车站值勤,蓦然映入他眼帘的正是当年那位在蓬莱县叱责他,并打过架的生死冤家翁钦生。原来翁在全国多处开设分店,长春也是他众多商号中的一支。每年年底翁钦生都要来长春料理一下店务,多则一个月,少则半个月,便乘火车南下回山东。翁钦生眼见自己这位老乡身着戎装,肩挎盒子炮,吓得浑身颤栗,暗叹真是冤家路窄。心想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于是脚底抹油,挤入人群想蒙混过关。

    吴佩孚是何等的眼明,高声大呼:“钦生,哪里去了?”翁钦生听到吴佩孚的叫唤,不啻是催命的鬼符,吓得脸色灰白,心都要跳到嗓子眼,全身哆嗦,一句话也回答不出来。但抬头一看吴佩孚和颜悦色,并没有想要和他寻衅报仇的模样,才期期艾艾地说出自己是要买火车票回老家山东蓬莱。

    吴佩孚竭力劝他不要走,翁虽然执意不从,却不由自主地被士兵拉到吴军营里去。正当钦生下决心听凭吴佩孚随意摆布的当口,吴佩孚却命令伙房安排酒宴,好酒好rou的招待翁钦生,并和他嘘寒问暖的讲起蓬莱的往事来。非但不把他看作仇人,还亲热得像同胞兄弟。一连留他住了好几天,最后还替翁买了车票,备了厚礼,亲自执手将他送上了火车。

    有人曾问吴佩孚为什么要仇将恩报,他笑着说:“如果没有翁钦生在家乡时对我迫害,就不会逃亡出来当兵,这一辈子也只能在蓬莱当个穷秀才,落拓一生,更不会有今天出头的日子。所以,正是他的压迫才成全了我。因此我就不能再把他当作仇人了。”

    之后,吴经人介绍到天津武卫军中去当管带的勤务兵,正式开始了行伍生涯。后报考开平武备学堂,辍学后到陆军警察队充任正目(班长)。升任初等官(相当于排长),先后被授予准尉、少尉、中尉衔。1903年报考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测绘科,学业一年,1904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北洋督练公所参谋处工作。于是被差遣去烟台芝罘日本守田利远军事谍报机构从事谍报工作。主要负责收集俄国在中国东北驻军的军事情报。月饷50元大洋,除去吃喝开支和寄回家中以外还有不少积蓄。加上其他津贴,半年多时间吴佩孚便积蓄到300元大洋。

    日俄战争期间,清政府暗中协助日方作战。于是,在北洋督练公所参谋处任职的吴佩孚,奉命为日本人搜集俄军情报。一次,吴佩孚携带重要资料到新民屯开会,他从锦州登车前往。沿途非俄军战领地,比较安全,快抵达新民屯时,大队俄军突然出现,截住火车搜查。吴佩孚在劫难逃,有手提的情报资料为证,他被俄军以“大间谍”之名,抓到沈阳俄军总部。俄军严加审讯,吴佩孚一口咬定,自己刚从军校毕业,正在搜集资料,私下进行日俄战争研究,并对日俄战争发表看法。审讯没有结果,俄军司令大为光火,大笔一挥,判吴死刑。将要执行之际,哈尔滨俄军情报单位又要提审吴佩孚,吴于是由两个俄军士兵押解,乘火车转往哈尔滨。说出来可笑,俄军方居然按俄军上尉出差待遇,给吴20卢布旅费。途中,吴佩孚冷眼旁观两个俄军士兵,发现他们烟瘾极大,又非常吝惜,便灵机一动,在新台子车站,用10卢布买了一大堆香烟。他并不抽烟,也不请两个俄军士兵抽。火车途经乱石山时,因爬坡而减速,吴佩孚作手势,要上厕所。两个俄军士兵一心惦记那堆香烟,谁也不愿奉陪,挥手叫吴自己去。吴心中暗喜,从容地走过车厢,回头望去,只见两俄国兵背对着他,头顶上冒出团团烟雾,正在拿他的香烟大过烟瘾,吴走到车门口,拉开车门,看准一片草地,纵身跳下,接连几个翻滚,站起来,毫发无伤,再抬眼一看,火车已经呼啸而去。由于这一带流通俄国货币,吴佩孚用余下的10卢布,沿途买东西吃喝,安全抵达新民屯。

    这次他立了功,因敢作敢为而被北洋军阀头子曹锟看上,两年后当上了管带(营长)。此后积极投身军阀混战并大有“斩获”,很快晋升为团、旅、师长,不几年就拥兵数十万,被封为“孚威上将军”,盘踞于洛阳,控制河北、河南、山东、湖北、湖南等省,还遥控北京的曹锟政府,成了实力最强的军阀。由于他会写诗、绘画,字也写得颇好,因此有“儒将”之誉,他也常以此自豪。

    可是这位“儒将”却缺乏儒家所宣扬的“仁”道,他为了实现个人野心,不惜“龙泉剑斩血汪洋”,对其他军阀毫不手软,对芸芸众生的命运更不屑一顾。1921年与湘军打仗时竟下令掘开蕭州的长江大堤,致使许多无辜百姓葬身鱼腹;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为了争取自由、人权举行大罢工,他残酷地镇压,制造了著名的“二七大惨案”,为自己的历史写下了最黑的一页。

    他50寿庆之时,正是权势鼎盛之日,各地的军政要人和文化名人、各国驻华使馆的武官云集洛阳,清废帝溥仪也派出其“摄政王”前来祝贺。连曾名震朝野的维新派首领、著名学者康有为也大拍马屁,献寿联云:“牧野鹰扬,百岁功勋才一半;洛阳虎视,八方风雨会中州。”不但表现了这个“大帅”叱咤风云的气概,还吹捧他更壮观的未来。

    但是这只“鹰”、“虎”的前景并不美妙。此人虽然精明、狠辣,然而因逆时代潮流而动,终于一败涂地。

    1926年6月张作霖与吴佩孚在北京会谈“合作”。为进攻已占据直隶的国民军,张作霖与吴佩孚弃嫌修好,签订反冯盟约。

    之后,国民革命军大举北伐,他纠集主力扼守湖北咸宁的汀泗桥并上阵督战,亲手枪杀了几名后退的官兵,然而也抵挡不住革命洪流。两个月后北伐军攻克武昌,他大势已去,可是不像其他下台的军阀政客那样,腰缠万贯出洋“考察”或跑到租界去寻求外国人保护,而是在国内辗转流亡。

    第二年,他率卫队逃去四川经河南邓县构林关时,受到当地头面人物的热情款待。面对满桌酒rou,他却说:“免了吧,战火连绵,百姓不得温饱,我们还要这么多菜干什么?”只留下四个小菜,其余全叫人撤下。他定于第二天清早开拔,可是地方绅士纷纷前来求字求诗,他雅兴大发,欣然应允,撰写了多首(副)诗联。在赠给乡绅杨星如的诗中,有“天落泪时人落泪,哭声高处歌声高。世人漫道民生苦,苦害生民是尔曹”之句,流露出了悲天悯人的情怀,还不客气地谴责了地主豪绅们的罪恶,令人刮目相看。弄文舞墨的“雅兴”救了他一命。当天上午,先头部队中了悍匪索金娃的埋伏而狼狈不堪,连秘书长张煌言也被乱枪击毙了,他却因推迟出发而安然无恙。

    随后,他流寓于四川的奉节、大足、达县等地,卫队、随员星散,靠依附当地军阀为活。在成都参观昭觉寺时,他特地穿上袈裟拍照,还赋诗二首。第一首是:

    英雄不避杀身凶,何况空门老梵宫。

    偏有情丝难遽断,双行血泪洒秋风。

    “空门”和“梵宫”都指佛寺。诗意是:我向来将生死置之度外,又岂怕在寺院里终老?但因“情丝”(对世事的千丝万缕关系)难以砍断,所以不能皈依佛门。此时他仍以“英雄”自命,却自知不能东山再起,于是只好“两行血泪洒秋风”,散发出“末路”的凄凉。

    第二首的内容比较简单,只是说自己虽然不当和尚,但“此后深山同佛”,表明不再过问世事,意思是要有关人士放心。

    吴佩孚一生极重信义廉耻,因为承诺不仰仗外国势力,所以先后艰拒了苏联、英美、日本等政府和银行主动伸出的橄榄枝,这和他日后的落寞有着必然的联系。

    第一次直皖战争后,吴佩孚虽远避豫西,但却又让人不得不仰其鼻息,北京政府大到国策小至人事安排,无不频繁请教于他。这当然就引起了处心积虑欲cao纵中国的苏联人的注意,中国共产党人曾奉“远方”(中共对苏联政府和共产国际的隐秘代称)之命与吴佩孚联络——李大钊就曾充任过使者。

    原来,苏联人在决定帮助孙中山和中国国民党之前,最先看好的竟是“反动军阀”吴佩孚!越飞,这个被苏联政府派来中国的特使,因后来与孙中山联名发表会谈纪要而名扬中国现代史,孰料早在他前往广州游说孙中山之前,就在北京给洛阳的吴佩孚写过一封信。且看1922年8月19日越飞致吴佩孚的密函:

    ……我们都怀着特别关注和同情的心情注视着您,您善于将哲学家的深思熟虑和老练果敢的政治家以及天才的军事战略家的智慧集于一身……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苏联人往死里捧了老吴这一通,究竟要干什么呢?越飞继续写道:一、“为了便于修复两国睦邻关系”,让并不在政府任职的实权人物吴佩孚同意他们在中国的领土上同日本人谈判——在满洲有驻军的日本人一直是苏联人的后院隐患;二、让吴接受苏联红军进占中国的附属国外蒙古的现实。

    待越飞的军事顾问、苏联总参谋部学院院长格克尔将军自洛阳返回北京后,越飞立即给国内拍发了“绝密”级的电报:

    (格克尔)从吴佩孚那里回来了,说从未见过这样完美的军事秩序:秩序和纪律极其严整,cao练和训练比赞许的还要好……

    可见,正是吴军的强大实力使苏联人以为找准了在华的代理人。然而,民族气节极重的吴佩孚拒绝了苏联人的游说。

    即使到了民国14年(1925年),苏联人依然没放弃利用吴佩孚的愿望。

    其时,用苏联的枪炮与奉系开战的冯玉祥的国民军已经失利,冯本人不得不宣布下野并自我放洋,他的部下通电表示“迎吴讨奉”,而吴佩孚正雄心勃勃地出任“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

    只要有人出面反对奉军,苏联就会拥护。当时的苏共中央曾专门开会讨论并通过了有关中国局势的决议,他们的政治局会议第86号(特字)记录中明明白白地写着:

    中国的事态发展进程,越来越把吴佩孚和他所领导的直隶集团推到首要地位。吴佩孚正在成为核心政治领导人物,同时好像也在成为民族运动重新爆发的中心。……吴佩孚的行动会造成有利的局面,必须加以利用。

    有必要同吴佩孚联合,联合的结果应当是成立新的中国政府。

    下面的话暴露了苏联人的险恶用心:

    这种联合不可能有什么牢固性可言,所以在进行现阶段的战争和成立新的政府的时候,必须从建立真正统一的中国必然要继续进行战争的思想出发,不过这时已经是同吴佩孚及追随者的战争……

    吴佩孚没让苏联人如愿,一个崇拜岳武穆、戚继光的爱国军人,哪会去牺牲国家疆土和民族利益以换取洋人的支持?清朝时在东北当过间谍的吴佩孚不会忘了老毛子曾怎样掠夺与诈取我中华的大片疆土,而列宁宣称苏维埃政府将放弃沙俄时代一切对华不平等条约后,不也照样食言!

    学测绘的军校毕业生吴佩孚大体上能计算出来,俄罗斯人究竟想干什么——成立一个完全受他们控制的中国政府。但尽管如此,如果吴佩孚地下有知,于身后六十多年后闻知苏共中央领导人明确提到了要利用他、待战争结束新政府成立后再推翻他的阴谋后,想必还会冷汗涔涔吧!

    苏联人一定困惑极了,正如十几年后日本人在“吴佩孚工作”失败后一样,他们总不明白,他们面对的是一个极有民族自尊心的中国传统军人,一个公开向国人承诺过“四不主义”(即“不做督军、不住租界、不结交外国人、不举外债”)的硬汉子。

    休道他风头正健时,即使最潦倒的时候,他也没向外国人低过头——当他退居白帝城时,日本第一外遣舰队总司令和海军驻沪特务机关长曾专程拜访过他,表示愿供私人借款一百万元和无偿赠予十万支步枪、五百门钢炮、两千挺机关枪,支持他东山再起。但吴却语气坚定地回答:

    过去我曾有枪不止十万,有钱不止百万,可见成败并非枪炮与金钱。我如愿引外援借外债,何必待到今日!中国的事应该由中国人自了。

    与苏联人的愿望相反,自兹吴佩孚更加仇视苏联人,也更认定“赤化”只会毁灭儒家的中国。对吴绝望后,苏联人才开始专一做广州孙中山的工作,这才有了国民党的起死回生,这才有了国共合作的局面,进而有了北伐的胜利与北京政府的垮台。

    不但苏联拉拢吴佩孚,日本也在他身上打主意。首先,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驻屯军司令田代皖一郎等为软化华北军民,便通过冀察政务委员会在当时北平的中南海怀仁堂举行联欢宴会,招待日军驻北平的连以上军官,由驻北平的国民党第二十九军团以上军官作陪,还邀请了吴佩孚等人到会。席间,有几个日本军官借酒发狂,跳上酒桌唱起了日本歌曲,以示挑战。在场的国民党第三十七师一零零旅旅长何基沣见此情景,马上针锋相对地跳到桌上高唱了一首中国歌曲,表示应战。日军见首招失利,接着又换新招。一名日本军官拔刀起舞,炫耀起武士道精神来。国民党第三十八师第一一四旅旅长董升堂愤然跳出来,精神抖搂地打出一套八卦拳,随着又干脆利落地耍了一套大刀。独立二十六旅旅长李致远也挺身而出,演练了一套使人眼花缭乱的“滚堂刀”,显示出了中国军人精彩绝伦的武功和勇猛不可欺的气概。一时间,日军惊得目瞪口呆,纷纷上前敬酒,企图将李致远灌醉。李致远豪情大发,与日军对饮。日军见不是对手,又提出要比赛书法以决胜负。此事正中吴佩孚的下怀,他立即来到桌前,当场挥毫泼墨,用龙飞凤舞的醉笔写下了一个大条幅,连在场的日军军官也不自觉地击掌叫好起来。最后,日军看到一连三个回合都失败了,黔驴技穷地大喊一声,突然冲出几个人来七手八脚抓住了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和北平市市长秦德纯,高高地举过头顶。国民党军官们一见也抓起附近的两名日本军官举了起来。这时,双方人员怒目圆睁,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宋哲元一见形势不妙,连忙讲了几句所谓中日应该亲善的话,大家这才各自回到座位上来。宴会结束后,二十九军的全体军官昂首挺胸,大义凛然地走出了怀仁堂,使日军精心策划的这次“鸿门宴”以失败告终。

    然而吴在1932年10月离开成都后,并没有选择深山作归宿之地,而是定居于北京的什锦花园,主要靠“世侄”张学良给“补助费”维生,还写了一副对联:

    得意时清白乃心,不纳妾,不积金钱,饮酒赋诗,犹是书生本色;

    失败后倔强到底,不出洋,不走租界,灌园怡性,真个解甲归田。

    虽然没有“灌园”、“归田”,但对联总体是真实的。此人虽然浑身血腥,但尚知道坚持民族立场。1919年“五四”运动时曾表态反对签订有损于中国利益的巴黎和约;1935年,日本侵略者为了分裂中国而搞“华北自治”,请他上台当傀儡,他坚决拒绝。

    若没有日本人的入侵,吴佩孚原本是要在北京城里颐养天年的。可是,卢沟桥事变的枪声打断了他的残梦。

    1937年初夏,日本人通过卢沟桥事变快速侵占了北平,一直不肯去南方做蒋的清客的吴佩孚,成了敌寇辖下的高级寓公。

    和吴一样留在北平的一些有身份的人士怕死也怕失去悠闲的日子,便摧眉折腰事倭寇,其出任伪职的经历成了终身难以洗净的污点,这其中不光有吴的一些北洋同僚与旧部,也有北大名教授周作人这样的名士。

    像所有的异族统治者一样,敌寇急于在占领区建立从属于自己的傀儡政权。日本人看好了两个一直与蒋介石不对付的中国人,一个是中国当朝二号人物汪精卫,一个便是曾统兵近百万的北洋时代最有人格力量、“在北洋军阀中,比较还像一个人”的吴佩孚。他们希望“汪吴合作”,一南一北,一文一武,敦请这两位强人出任傀儡政权的头儿,则亡华春梦便可变现矣。

    尽管汪精卫终于答应“合作”,从重庆逃到了河内,但一直在日本人眼皮底下的吴佩孚却沉默如山,任冷落多时的什锦花园突然冠盖聚集说客盈门,却统统无补费精神!这其中,既有他的前部下、后来当了汪精卫伪政权军事首领的齐燮元,更有战后被国际法庭绞死的甲等战犯、日本驻华特务机关首脑土肥原贤二和华北派遣军参谋长板垣征四郎。吴佩孚不为所动、不受抬举、不肯附逆,天长日久,院里松柏本色不凋。

    北平沦陷后,吴佩孚一直是日方拉拢的重点对象。日方利用这幅吴氏家庭合影,大造舆论。

    日本人对吴佩孚是寄予厚望的。日本人大伯通贞受命进入北平,邀见吴佩孚,请吴出山担负“兴亚”大任。吴佩孚没有答应。随后日方又派更厉害的号称“东方劳伦斯”的中国通、日本著名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决心要把吴佩孚拉下水来。且读一份战后日本“土肥原贤二刊行会”编撰的一段文字:

    当时日本军以破竹之势,席卷华北、华中、华南。以王克敏、梁鸿志、德王为首的政府相继成立。土肥原作为陆军、海军、外务三省特别委员会的负责人,正在策划在三个政府之上建立以吴佩孚为首的中央政府的工作……

    其实吴佩孚也答应过“出山”,条件也极简单,只一条:请日本人撤出包括东北在内的所有中国领土。而且,他也确实令旧部于河南开封一带集结改编成了“皇协军”,甚至还派人在山东境内招过兵,只是后来该部“全部潜逃”,“回归重庆军建制”(日本人语)人们才知道了吴氏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