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节
第33章 冒牌世子爷33扳倒萧家 第二天上朝的时候,陶睿出列,道:“皇上,臣有本启奏。” 众位朝臣一阵讶异,陶睿刚参完江南知府没多久,这又要做什么? 皇帝也摸不清他要奏什么,有些期待地说了个:“讲。” 陶睿垂眸递出奏折,朗声道:“臣要参吏部员外郎张添收受贿赂,倒卖官职;臣要参礼部郎中李韬科举泄题,令数位无德之人考中进士,并借祭祀、庆典敛财;臣要参兵部侍郎萧勤盗取武器锻造图,私造兵器;臣要参……” 所有人心脏都停摆了一下,听陶睿一口气参了十八个人! 上至兵部侍郎、下至御林军校尉,全是京官,全有实权,全都有机会触碰到一些机密。其中兵部侍郎是萧家人,礼部郎中是萧家的一个女婿! 就算这两人不属于萧贵妃那一支萧家嫡支,但也是有萧家的关系。十八个人中两个是萧家的,陶睿这指向明显得不要更明显。 更令萧家和二皇子愤怒心惊的是,只有他们才知道这十八个人全是他们的人! 皇帝看着奏折,慢慢皱起眉。这里面有他知道的,也有他不知道的,但他相信陶睿不会无的放矢,将没查清楚的事奏上来,所以十有八九都是真的,且都和萧家有关。 萧家太过了。出了个贵妃、皇子,都快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听闻萧家嫡女还惹恼了三公主,萧家这是连子孙都不管束了,是打量二皇子一定能登基呢? 不等在场被参的几个官求情,皇帝已经严肃下令,“将这十八人关押候审,谁若求情视为同罪。文武朝臣本该为民请命、为国效力,朕绝不容有人败坏朝纲,破坏我大周基业!” “皇上英明!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皇帝的视线在二皇子身上掠过,拂袖而去。二皇子只觉背脊一凉,忙去看外祖父萧太师。 萧太师慢慢走到陶睿面前,似笑非笑地说了一句,“陶大人初生牛犊不畏虎,真是什么人都敢动。” 陶睿淡笑着回了一句,“萧太师府中子孙才是初生牛犊不畏虎,什么人都敢动啊。” 萧太师眼神一厉,还要说什么,丞相已经走了过来,笑着说:“萧太师也很赏识谨之吧?谨之真乃我朝栋梁,那些蠹虫早该收拾了。” 萧太师冷笑道:“还望别太贪功冒进,冤枉了人。哼。” 萧太师第一次这般失礼地当众不给人面子,实在是这次萧家栽了大跟头了。 别看这十八人不是什么大官,却是萧家培养多年故意安插在那些职位上的。他们不但为萧家、为二皇子做过不少事,他们还知道很多秘密。若他们在审讯时全部供出来,事态的严重性远远超出众人想象。 萧太师沉不住气了,二皇子也脸色很难看。 陶睿却还老神在在地同丞相闲聊说笑,一身轻松好似参奏如同谈论天气一般简单。 他才十九岁啊! 众臣在佩服他沉稳的同时,也琢磨开了。方才陶睿回的那句话是什么意思?萧家子孙动了不该动的人? 散朝后立刻有很多人暗中调查,结果一点都不难查,前一日萧淑云妄图羞辱福喜的事,好多小姐都在场。陶睿这是在给meimei出气啊! 除了这件事,陶睿和萧家根本就没有交集。 为了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meimei,陶睿居然能做到这种地步?他就不怕萧家以后的报复吗?这是真的有把握还是年少气盛? 说真的,萧家是个庞然大物,就算萧淑云羞辱了他们的女儿,他们都未必敢正面刚一句。 大家还不知道陶睿参的人全是萧家的,更不知道这足以令萧家伤筋动骨,所以他们不能理解陶睿这么做的原因,感觉更像是少年人气急了在出气。 好几位欣赏陶睿的大臣都遗憾感叹,猜陶睿怕是没多久就要折在萧家人手中了,多半还是“意外”。 齐御史亲自登门告诉陶睿这件事的严重性,很是为他担忧,却发现陶睿一点都不怕,反而安慰他叫他不要多思多虑,影响身体。 他回府同齐夫人一说,齐夫人叹道:“陶姑娘当真是有福气,在陶家就是长辈疼爱,有了谨之这个兄长之后,日子过得比谁都舒坦。谨之能护她到这种地步真是我没想到的。” 齐御史看着她问:“你看出儿子的心意了吧?你如何想?” 齐夫人笑起来,白了他一眼,“儿子那么明显,谁看不出来,他还整日的在我跟前晃悠,说什么小妾通房都是祸害,烦得我恨不得将他撵出去。他连他jiejie、meimei都要千叮万嘱,生怕让陶姑娘受委屈。我还从未见儿子对一件事这么上心呢。 最重要的是,儿子开始上进了,在想办法谋缺了,我这心啊,真是这么多年都没这般顺畅过。 陶姑娘是个好姑娘,我们就帮儿子求娶到这个媳妇吧。” 齐御史笑着点点头。他人品端正,他的妻子儿女也一样。如今他感觉陶睿可能要遭殃,不但没有避而远之,还又去找了陶睿一趟,提出尽快将福喜嫁入齐家。 那样福喜就是齐家人了,陶金他们就是齐家的姻亲,萧家就算对付陶睿也要顾及一下齐家,不会斩草除根,对付福喜和陶家人。 陶睿听完他的话半晌没出声,齐御史着急道:“你还有什么可犹豫的?这是要紧的大事。” 陶睿说道:“我不是犹豫,我是有点感动。想当初您老看见我就烦,没想到今日会这般帮我。” 齐御史皱眉摆摆手,“大男人说话这么牙酸,什么感动不感动的,解决事情才是要紧。” 陶睿抬手给他倒茶,笑说:“伯父,我什么时候做过没把握的事?您就把心放在肚子里,我管保不会有事。” 齐御史看看他,这才想到事情可能有什么隐秘的内情,陶睿此时不方便说,但确实有把握对上萧家。那便好,他就放心了。 齐家在这件事上表现的态度,让陶睿确定齐家是真的会爱护福喜,这倒是个意外之喜。不过福喜还是要过了二十再嫁,不急。 大理寺办事速度很快,且皇帝这次是真的要查,一切从严,萧太师多番活动都插不上手,那十八人直接就被定了罪。 事实上最后落罪的不止是十八人,还有他们牵连出的其他人。比如靠科举泄题当了官的那几个人,取题、泄题中过手的所有人;私造兵器从哪里来的原料,藏在什么地方,由谁提供的钱财;倒卖官位中获益的人以及他们背后由谁主使等等。 这件案子比江南知府的案子大多了,总共牵扯出108人!抄家所得财物和缴获的兵器数目惊人,一下子成了全国闻名的大案,陶睿也因此案名扬大周,成了百姓心中的少年英雄,树立了一个胆大心细、刚正不阿的形象。 甚至开始有人拦陶睿的轿子,跪地告状喊冤情了,陶睿在百姓心中的形象好到不能再好。 而萧家一下子成了千疮百孔,他们在查案期间做了许多事,但做得越多越容易暴露,皇帝的暗卫倾巢而出,直接将萧家查了个底朝天,连带二皇子那些事也全查出来了。 二皇子何止是要夺嫡,他还打算万一夺嫡失败就举兵造反! 皇帝不怕人有野心,相反,聪明人有野心,他还会很欣赏,但他厌恶人品低劣的人,这种人夺什么嫡?有什么资格做皇帝? 皇帝知道自己偏心,所以从未希望其他子女多孝顺他,可要造反推翻他,绝对触到了他的底线。 皇帝授意丞相参了萧太师,当朝罢免了萧太师的官,令他告老还乡,算是给了他最后一份体面。 二皇子慌了,竟和萧家划清界限。由他处置的那个表舅舅知府,明明之前还不是死罪,被他直接定成了死罪,连其家人都给流放三千里,幼童都没放过。 二皇子以此向皇帝表忠心,更咽着说从前没看清萧家人的真面目。 皇帝看着他面无表情,久久沉默,连训斥都不想训斥他。 后宫萧贵妃还知道长跪不起为娘家求情,二皇子怎么就这么冷血? 权势迷人眼,皇帝也是从夺嫡这条路走过来的,这一瞬间,他仿佛从二皇子身上看到了当初兄长、弟弟的影子。 皇帝又不期然想到了三公主曾给他看的陶睿作的诗。那首诗透着对快乐最单纯的向往,简单的、纯粹的快乐,也许生在一户好人家比生在皇家要幸福许多。 最后皇帝叹了口气,挥挥手让二皇子退下了,第二天就对外称二皇子病了,不适宜再上朝办差,令其在府中养身体。他倒是没圈禁二皇子,就是卸了二皇子所有的权力,萧贵妃也贬为了萧妃,没有封号,成了妃中最末。 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案宣告落幕,都已经过去好几个月了。 当初说陶睿要倒霉的那些人已经不知该说什么,真是万万没想到最后倒下的会是萧家啊。 虽说萧家的倒塌有很多人踩一脚的结果,但要不是陶睿参奏那十八人来开头,旁人根本就没机会踩萧家。陶睿不止胆大,他找问题还精准。 大家想到陶睿下棋下一步想五步的事,突然惊觉陶睿最开始可能就预料到结局了,这样智多近妖的人,谁还敢和他作对? 同时让大家记住的,还有绝对不要惹陶睿的家人。 就在大家缓过神,以为陶睿要借此机会大受嘉奖的时候,又一好消息传来了。 陶睿推广的新种植法成功了! 所有试验城镇田产都翻一番,有的还要更多。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嘉奖能了事的了,这次他肯定要升官啊! 第34章 冒牌世子爷(34)(求收藏作者专栏^_^...) 皇帝当然要给陶睿升官,不但要升,还要大升特升! 陶睿帮他的何止一点半点?他从前以为自己在位几十年,到了知天命的年纪,这辈子已经值了。但陶睿让他在有生之年看到大周朝人人饱腹,再无饿殍,他做梦都能笑醒。 还要讨债填充国、整顿土地、铲除狼子野心的萧家。 他若不好好嘉奖陶睿,那就等同于忘恩负义了! 皇帝给陶睿升官前,丞相特意进宫劝他,“皇上,臣知道您喜爱谨之,看重他,他确实才智过人,是难得一见的栋梁。但臣担心,他如此年轻便位居高位,凌驾于万万人之上,将来漫长余生,他会知足吗?萧太师刚倒下,如何知道他不是另一个萧太师?” 皇帝笑道:“朕记得你对谨之很是赏识啊,怎么今日又来拦朕?” 丞相说道:“赏识归赏识,担心归担心。正因为臣赏识他,才更盼着他好,希望他慢慢来,多些磨砺。臣也是从他这个年纪过来的,年轻时最容易志得意满、骄傲狂妄,迷失了心智。谨之他以前可是个纨绔啊。” 还有个原因他说不出口,却是最担心的。 那便是功高盖主。 自古以来,功劳太大的臣子都没有好下场。太得民心的人也没有好下场。天下江山是皇帝的,君心莫测,伴君如伴虎啊。 然,君臣相伴多年,他的心思能瞒过皇帝?皇帝看他一眼就能猜到他的未尽之语。 皇帝叹道:“你可知谨之是朕求来的?” “求?” “不错。谨之最开始便向往简单的田园生活。他的诗词琴曲,无不透露着这一点。是朕留下他,让他为国效力,做他能做的一切,让大周更好。如今他做到了,且还在继续努力,朕怎能猜忌他寒了他的心?” 皇帝看着丞相,笑了下,“再者说,朕信任谨之,他是真正对权势毫不在意的人,也许什么东西都不会让他迷失心智。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朕欲让谨之和你共事。今后你为左,他为右,相处多了,你就会发现,今日的担心没有必要。” 丞相对皇帝如此信任陶睿有些心惊,他看出皇帝心意已定,便不再多言,开始做出调整和准备。 皇帝很快封陶睿为右丞相,原来的丞相为左丞相。本朝以左为尊,陶睿的职能比左相略低一点,但也只是一点。 陶睿以十九岁的年龄,成了数百年内最年轻的丞相! 与众臣的震惊相比,陶睿那份宠辱不惊的淡定样确实令人佩服。就连丞相都不得不承认,他在这个年纪真做不到陶睿的程度。也许陶睿真的是一个特别的存在,既然皇帝给出了信任,那么他也愿意给。 皇帝又赐给陶睿一座更大的府邸,位置离皇宫进了很多,更赐了很多金银财宝,一时间陶睿在京城风头无两。 陶家搬家那日,整整一个车队运送家物品。有人眼尖,发现最前面那车露出来些许边角,看着竟像是农家人用的东西,不由地嘀咕起来。 刚巧旁边有个人就是西山村跑来看热闹的,兴奋地给他解释,“那是我们村里人送给陶金哥的贺礼,年前他们离村时送的,没想到他们还留着呢,看着就保管得好,还在第一车。诶呦,回去我得跟大伙儿好好说说,陶金哥他们是记着乡亲呐!” 听见的人都很惊讶,留着乡亲们送的东西?说实话,大富大贵后,这些“破烂”通常都会扔掉,或丢在仓一脚吃灰,没人重视的,但陶家明显非常重视。 即便陶金他们已经开了欢喜楼,财富不知翻了不止百倍千倍,却还如此珍惜乡亲的心意。只这一点就令人对陶家好感倍增。 车队前面还有几辆载人的马车,福喜就在其。她已经很久没见过这样的热闹了,忍不住掀开帘子往外看了两眼。当然,她先戴上了面纱,如今身份不同,她已经学会注意很多事,不让外人嚼舌根。 就这么一下子的工夫,挤在街边人群的萧淑云正好看到她。 那次赏花宴似乎还近在眼前,福喜依然是那个福喜,甚至从品官的meimei变成了丞相的meimei,更没人敢惹了。 而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