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8中文小说阅读网 - 历史小说 - 荣锦路在线阅读 - 第124节

第124节

    农事能够让一个国家的百姓活下去,而工事却是能让一个国家强大起来。

    “没有想到颜大人对于工事会如此看重。”沈皎感叹道。

    “哦?郡主不认同我的观点?”

    “不,恰恰相反,我十分赞同颜大人的观点。工事并不是奇技yin巧的事情,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强大都离不开工事的支持,若是工事不重要,朝中又如何会设立工部呢?”

    “农具的改革,兵器的改进,防御工事的修筑,堤坝桥梁的修建,这些于国于民有着重要作用的事情,都离不开工事的辅助,工事不仅用在制造一些精巧的物件上,更应该用在这些利国利民之事上来,所以在重光看来,工事的发展也是同样重要的。”

    颜思听完沈皎的这段说此后,不仅赞道:“没有想到郡主小小年纪对工事上的见解就有这番见地,实在是难得。”说完后,又不禁感慨道:“我向郡主这般年纪的时候,是绝没有这番见地的,若不是我在地方上历练了许久,有过切身的体会,亲手带着工匠们修筑堤坝,还有许多诸如此类的事情,不然,我的想法恐怕是绝对不会转变的。”

    沈皎听了颜思的话后点了点头,道:“我也是经历了这次山东之事,才有如此切身的体会。”也正是这次的山东之行,让她对“不历州县不拟台省”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体会,也更加明白当年张九龄在任用官员上的远见卓识。

    对于她来说,颜思能有着和她一样对于农工二事上的认识,接下来的对话应该会容易很多。

    “既然颜大人在此事上和重光有着相同的认知,那元嘉在农工二事上有一言,还请颜大人一听。”沈皎拱手道。

    颜思听到这句话后,便知道元嘉郡主这试探完了,正题来了,温和地道:“郡主请讲。”

    “我提议在新建的学堂上开设农工二事的讲课。”

    沈皎的话落后,颜思的眉头紧皱,目光幽深,陷入了沉思,半响也没有回答沈皎的话。

    第307章 搁置

    书房中一片沉默, 沈皎确实没有被这种气氛所影响, 对于她来说, 颜思能去思考, 而不是急忙地去否定她, 这个结果已经比她预想的好很多了。

    而且她实在是没有想到这位颜次辅居然在这件事情上和她的见解差不多, 今日的事情足以让她惊喜,且收获颇丰。

    “既然郡主问了我农工二事的事情,那我在此就不得不说清楚。”颜思沉默了许久后, 终于选择张口道:“郡主要在培养士的学堂上, 讲解农工二事,这是否是对士的轻辱?”

    沈皎听到这句话后, 倒是一怔, 她没有想到, 这位颜大人的问题如此尖锐,不过,这个问题她之前也有想过。士族的想法和天和帝还不一样,正所谓士农工商, 士的地位的尊贵是排在所有的行业的前面的,若是在培养士族的学堂上, 开设农工二事的讲课,确实在有些人是心中,是对士的轻辱。

    “不过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罢了,我并没有轻辱士意思, 还有,颜大人莫不是忘了,我任职中书舍人,也是士,岂有自己轻慢自己的道理?”沈皎定下心来,回答道:“敢为大人,何为士?在我看来,所为士者,事也,官也,但是自古以来的官员难道都是科举读书而得到的吗?”

    “先不说前朝,便是本朝,除了荫封的那些官职和武将的官位外,其余的官职也不都是靠读经史子集通过科举而得到的。在农工二事上做得好的,也会被授予官职,对于这二者来说,若是能够得到封赏,位列士族,将会是莫大的荣耀,即便是一个九品的芝麻官,对于他们来说也是光宗耀祖的荣耀。”

    “我之所以要将农工二事搬上学堂,除了是为了促进这两者的发展外,也是为了给这些人提供一条成为士的机会,告诉他们做好农工二事,也有出人头地的机会,这如何会是对士族的轻辱?分明是对士族的尊崇,如此一来,相信天下会更加的尊崇士族。”

    沈皎说完后,笑着道:“颜大人所说的轻辱的意思,我可是万万没有的。”

    “再者,所为的读书也不应该只读经史子集这些科举的用书,自古以来的著作这么多,每一本既然能够流传于世,便是有其的精髓奥妙所在,这些书种不乏涉猎农工二事的,在我看来,若是能够将这些书在学堂上讲授出来,那么大齐农工二事的发展会更快更好。”沈皎看着颜思依旧没有要讲话的意思,还是原先的那副沉思的模样,只得继续劝说道。

    “所为学堂,便是应该是读书授课的地方,在我看来,只要是书籍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百姓的书籍便都应该拿出来交给学生,这样也是对学子好,为了大齐好。”

    “现在很多的进士,在被下放到地方的时候,才会发现原来的经史子集在治理地方上的局限性,对很多的农工二事一窍不通,不懂又如何改进发展,所以如此做法,也是为了增强官员的知识底蕴,在地方为官时不至于被束手束脚,什么都不懂,如此一举两得之事,颜大人认为如何?”

    对于这次沈皎的问话,颜思没有再继续沉默下去,道:“郡主若是生在战国,未尝不能成为苏秦张仪之辈。”

    沈皎知道颜思并没有讽刺她的意思,是真心的夸赞她的口才高超,于是笑着道:“苏秦合纵六国,配六国相印,逼迫秦废除称帝的计划,张仪雄才大略,游说六国,瓦解六国联盟助秦完成统一大业。和这两位相比,重光不过是逞一时的口舌之利,实在是汗颜。”

    “郡主谦虚了。”颜思摆摆手道:“郡主不仅以一人之力辩说满朝文武,今日更是独自游说外面的众多士子,单这一份能力,我自问再郡主的这个年纪是绝对做不到的,郡主年纪尚轻,假以时日,未尝不能和苏秦张仪比肩。”

    “颜大人过誉了。”沈皎谦逊道,两人一来一回谦虚了几次后,沈皎看着颜思始终在这里兜圈子,不着正题,虽然她有耐心继续和这位耗下去,但是外面的天色渐晚,她也不便在此多留,而今日,她的目的不过是要一个颜思明确的表态,不管是反对,是搁置权衡,还是赞同,她都要一个结果。

    “颜大人,不知您对于重光在农工二事上的提议又和看法,重光静听大人高见。”沈皎在颜思又绕了几个弯后,选择结束这个浪费时间兜圈子,直奔主题。

    听到沈皎的问题,颜思叹了一口气,他倒是没有想到这位郡主在此事上如此执着,道:“看来郡主今日的提议不是一时兴起,那我便再问郡主一句,此事郡主可告知陛下?”

    “已然告知,皇舅舅同意此事由我自己去办。”沈皎知道,颜思是再刺探她天和帝在此事上的态度,而她要告知颜思的便是天和帝支持的态度。她知道自己虽然是郡主,但是官位却只是中书舍人,在这里谈论国事的分量还不够,更何况是这样大型的国策制定,这个时候她必须打着天和帝的旗号为自己助阵。

    “此事事关重大,关系族中,我虽是族长,但是并不能擅自绝当,还请郡主给我些时间,再给郡主答复。”颜思最后决定道。

    “多谢颜大人,那重光便恭候您的佳音。”沈皎笑着谢道,对于她来说,没有得到颜思的回绝,已然是重大的成功,她也从未想到过此事颜思今日就会答复她,只要是还留有余地,一切都尚有可能。

    “时间不早了,元嘉便告辞了。”沈皎起身对着颜思告辞道。

    颜思将沈皎送了出去后,便对着身旁的人道:“通知下去,明日开族会。”他没有和元嘉郡主说谎,如此重大,几乎关系到颜家命运的大事,确实需要颜家人来共同决定。

    “是。”外面的人领命道。

    这边,沈皎回到家后,便收到一封请柬,落名是卫家嫡女卫彤的名字,但是上面的字她一眼就能看出,这个字每日基本上都会出现在呈给天和帝的奏本之中,这是卫逊的字迹。

    这封请帖的实际邀请人不言而已,是卫家的组长,宰辅卫逊无疑。

    卫家,看来是已经收到卫赜的信,做出了决定。

    第308章 卫逊

    第二日, 沈皎便轻车简从朝着卫家而去, 到了门口, 递了帖子, 很快卫家老二卫澄和老三卫淳便出来将沈皎迎了进去。

    这样的礼遇已经让她知道, 卫家对她的重视了。要知道, 以卫逊的身份,便是太子前来,这位都不必出门相迎, 能让卫家在京的第二辈全来迎她, 已经是给足了她礼遇了。

    “郡主里面请,父亲在书房等您。”卫澄为沈皎引路道。

    “多谢卫大人提醒。”沈皎道谢后, 一路上欣赏着卫家的风景, 说实话, 这并不是她第一次来卫家,前些年卫家的老夫人大寿,她也是来参加过寿宴的,当然, 那个时候她呆的地方多是后院,卫家的宅子, 前后两院的风格差异还是有不少的,比起后院的清新自然,前院的建筑更加庄严一些, 从中多少可以看出卫家人的性格在其中。

    很快就到了卫逊的书房,此时的卫逊已然在书房前站立, 对着沈皎温和道:“多谢郡主此次能来。”

    “卫老亲自写下帖子,重光焉敢不来?”

    对于沈皎的话,卫逊没有丝毫的诧异,若是元嘉郡主这个中书舍人做得连他的字迹都认不出来,他都要慎重考虑自己还有没有接下来谈事的必要了。

    卫逊紧接着将沈皎请进屋门,后面的卫澄和卫淳也跟了进来,待几人坐下后,卫逊没有任何啰嗦,直接开门见山道:“前日我收到了宣远的来信。”

    她没有想到卫逊如此直接,并拿卫赜开头,卫赜字宣远,沈皎挑眉道:“好长时间和赜表哥没有见面了,不过听说赜表哥在任安郡又创下了不少斐然的政绩,还未恭喜赜表哥和卫老。”

    “宣远来信中,特意提及了自己的政绩多半都是依托于郡主的身上,若无郡主提及的井灌之术,他也不可能取得如今的政绩,此事当真是多谢郡主了。”卫赜想起自己长孙的政绩,内心很是欣慰,这才外放多长时间,就立下了不少的政绩,待到任期一满,考评定然为上上等,到时候调回京一段时间也是有可能的,介时这和元嘉郡主的婚事才有更大的可能。

    “我不过是一提,是赜表哥自己肯下功夫,将南方的工匠请回来,制作这水车,才有了如今的政绩,我当不得这谢的。”沈皎笑着道,她真的很佩服卫赜这一点,为了一句可能,便能花时间和钱财大老远的请回南方的工匠,带头钻研起这井灌之术,这份心性和能力真的是少有人能极,这也是她佩服和喜欢卫赜的地方。

    “郡主过谦了,若非有郡主的提议,宣远便是再肯下功夫,也没地方下不是?”卫赜摆摆手道:“这是郡主和宣远共同的功绩,宣远也在奏本中为郡主请功,不贪他人之功,也是卫家的家训。”

    “此次宣远来信中不只是说了这个问题,对于前几日陛下提及的筹办学堂一事,宣远也给出了建议,原本我心中还有顾虑,但是宣远的这一纸书信却是让我下定了决心。”卫逊在这一点上给出了坚定的答复:“只要是开科取士的国策不便,卫家的子弟就不会比不上旁人,若是比不上,也是卫家自己的事情,与人无忧。”

    既然是开科取士,那么所有人便用的都是一张试卷,一道试题,卫家的子弟这个时候比不上旁人,只能是卫家自己有问题,难道还能怨旁人比自己优秀不成?

    沈皎能够感觉到,说这句话的时候卫逊身上的魄力。她觉得这也是卫逊比颜思高明的地方,卫逊有魄力,根本用不到她劝说,而颜思却是在她再三的说服下,胁迫激将,恩威并施这些方法都用过了,颜思才做出了决定,而卫赜却是不同,仅凭不在京中的卫赜的一直书信便能结合京中的局势想通,做下决定,这样的魄力在颜思身上还欠缺一些。这想必也是卫逊能够压住颜思的原因了。

    在能力相当的时候,就看谁的眼光准确,有魄力了。

    第一个问题妥善地解决了,接下来就是农工二事的事情和,和颜思的反应却是不同的。

    “郡主可能不清楚,卫家的祖辈最一开始也是因为改革农事被当时的朝廷赏识的,如此才有了今日卫家,卫家的子弟永远不会忘记卫家是如何起家的。这些年来,卫家也有不少子弟致力于农工二事的,卫家也从不阻拦。”

    “卫家出过阁臣,但是能工巧匠,出过农事大家,卫家从未忘本,郡主提倡农工二事,卫家也不会阻拦,郡主尽可放心。”卫逊承诺道。

    一旁的沈皎倒是没有想到,卫家和农工二事还有这般渊源,怨不得天和帝在和她说起这是的时候,只是点出她的最大阻碍在于颜家,当时并未提出卫家在此事上她会遇到的麻烦,当时她还觉得疑惑,如今看来,天和帝应该是早就知道卫家祖上的这段渊源,如此看来,天和帝对于世家的把握和掌控远比她估计的还要多。

    “既然卫老如此说,重光也就只有感谢了。”沈皎知道,卫家对于此事上的决定,也绝非仅仅是因为卫逊所说的卫家的起源和祖训的关系,更多的是卫家和颜家只注重于科举仕途一样,卫家所涉猎的方面多且杂。

    卫家不仅是在仕途上,在文学上有着极大的成就,出了不知多少名士,得了“文章天下”的名声,更重要的是卫家也出过农事上的大家,也出过很多的能工巧匠,卫家的子弟学业上很杂,但是在很多行业卫家都出过不少的大家,让人称道。这些,远不是颜家能够比得上的。

    之前,也有不少人说过卫家的人不务正业,但是卫家子弟依旧是我行我素,并未被这些谣言所影响。如今在这种大型的国策变更中,卫家依旧能够有底气去随着历史的步伐变更,便是因为对家中子弟的远见,这一点上,不说是颜家,便是她有着后世眼光的人,都不一定能够做出这样的远见。

    卫家,是一个值得人敬佩的家族。

    第309章 教训

    紫宸宫

    “如今建立学堂的事情能够成功, 你当居首功。”天和帝喝着刚呈上来的茶, 对着沈皎赞许道。

    “算不上是我的功劳。”沈皎摇摇头道:“若不是皇舅舅大权在握, 令这些世家顾虑再三, 我便是有再好的口才, 也不可能说动这些人分毫。”世家的这些个掌权者, 特别是颜家的颜思,哪个不是在权力的漩涡中翻滚多年的,哪里会被这些言语所左右, 便是她真的能够舌战群雄, 那这些群雄也是顾虑她背后的势力罢了。

    天和帝听后摇头道:“若不是你将这些利弊和这些人说得如此清楚,这些人恐怕到现在也还在观望之中, 摇摆不定, 这些人能够这么快的同意, 让学堂的事情变得如此顺利,你确实是功不可没,可居首功。”

    “既然皇舅舅都这么夸赞元嘉了,元嘉厚着脸皮便愧受了。”沈皎俏皮地笑着, 随后朝着天和帝打趣道:“不知元嘉如此能干,皇舅舅有没有什么奖励?”

    “当然有。”天和帝摆手大方地道:“朕私库里的东西随你挑, 想要什么尽管拿。”

    “皇舅舅平日里赏赐我的已经足够多,我已然用不过来。”沈皎摇头道:“我是想要问皇舅舅要几个农事上的好手,土芋的种植上出现了麻烦, 所以我想要请皇舅舅给我几个好手,好过去看看, 一起筹划。”

    “哦?”天和帝问道:“出了什么麻烦?”说完后,天和帝不禁皱起了眉,对于他来说,土芋的种植可是大事,土芋关乎着百姓的吃饭问题,凡事关乎百姓的事情,都不容小觑。

    “是我之前没有考虑到的问题。”沈皎说到这苦笑道:“我没有想到气候的问题,我大齐的气候和土芋的原产地的气候不一样,导致土芋在这里生长的并不好,此事是我没有考虑周全。”

    她本以为自己寻来了良种,寻来了土芋,这土芋变会向前世的那些穿越的小说中所说的那样,亩产千斤,成为百姓主食一般的存在,但是她在此事上真的是太过天真了,现在的土芋的品种并不适合在大齐的土地上生长,种子适应不了现在的气候,她现在庆幸的是,幸亏当初她没有自大到先开展大面积的适种,不然就苦了百姓了。

    看到外甥女自责的样子,天和帝安抚道:“你从小金尊玉贵,又没有接触过农事,不知道种子的问题,考虑不周全也是正常的,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以后记住这个教训就是了,不用自责。”

    “土芋上的问题,朕会派人过去,你不用担心。”天和帝温和地道:“我大齐能人甚多,相信不成问题。”

    随后天和帝继续对着沈皎教育道:“农事上的事情本来就急不得,这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做事需得静得下心,方能成事。”

    “皇舅舅教训的是,最近是元嘉心急了,日后定当戒骄戒躁,谨记教训,绝不再犯。”沈皎起身行礼受教道。天和帝说得对,最近是她的路走得太顺了,便有些心急,若是如此下去,恐怕会急功近利,土芋的事情算是给她敲了个警钟。

    天和帝看着外甥女听进去了,温和地勉励道:“你最近做得的很好,以后记得教训就好了。”

    随后笑着道:“不过事情一码归一码,学堂的事情和土芋的事情不可一起论,你在筹建学堂的事情上立了功,自是该奖赏的,朕还是原来的话,私库中的东西随便你挑,你要是再推脱,可就是跟皇舅舅见外了。”

    “那元嘉谢皇舅舅恩典了。”沈皎起身对着天和帝笑着打趣道:“若是元嘉挑着什么皇舅舅心爱的物件,皇舅舅可不要心疼。”

    “既然说了随你挑,朕就不会心疼,你看中什么只管挑。”天和帝大方道。

    正在这时,胡喜进来通禀道:“陛下,北方的战报传了回来,熙和军大捷啊。”

    “快呈上来。”天和帝听后大喜,赶紧道。

    “真是大捷啊。”天和帝看完后,大喜地将手中的捷报递给了旁边的沈皎道:“你看看,谢晴带领熙和军活捉胡国的三王子和一干将领,如今正将这些人押解回京。”

    “确实是如此,阿晴这次活捉的这位胡国三王子据说是胡国的主战派,胡国的王上并不强势,胡国的国政多由这位三王子和其母家把持,这次阿晴将这位三王子一干人等活捉,胡国的主站一派可谓是消失殆尽。”

    “剩下的胡国的王上软弱无能,便不足为虑了。”沈皎对着天和帝恭喜道:“恭喜皇舅舅,我大齐北方可一时无忧了,大齐的又一大患可以杰出,北方的百姓可安享太平了。”有了太平的日子,才是发展国力的基础,若是连年征战,百姓连好日子都没有,哪里还会想着上学堂,想着去钻研农工,想着去发明改进,如此下去的话,社会还怎么发展。所以,每个人都要感谢军人,是他们给了我们安全的港湾。这个世上,没有人可以瞧不起保家卫国的军人。

    “你说得不错,北方的胡国经此大捷,已然不足为虑,我大齐的北方可以太平不少时日了。”天和帝说完后感慨道:“谢晴之能不输谢家男儿,熙和军也不输男儿!”

    “有了皇舅舅的这句话,对于阿晴和熙和军的女孩来说,比任何的赏赐都值得他们感激!”对于熙和军的很多女孩来说,能够凭借军功得到天和帝的认同,得到天下人的认同,这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她相信,随着谢晴等人军功的积累,女子的地位便会得到更多的改善,女子的出路也会更多,她的期待也算是达到了。日后,她要是想要从其他的方面加强女子的地位,为女子开设学堂,甚至是让女子参加科举,都可以更加顺利,这些都是熙和军的女子用鲜血和生命为天下女子换来的地位和尊重。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便是两个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