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页

    谭霁初被顾希越死死压着,动弹不得,听了这话,他又气又急竟一下子挣脱了,抬手一拳就打在了顾希越的脸上,接着扑了过去,两个人又打作了一团,只不过调了个个。

    谭霁初自八岁到了小镇上后,就是在这里野大的,爬屋顶,摸河鱼,偷鸟蛋,统统不在话下,论力气,哪里是娇生惯养的顾希越比得过的,方才不过是记着顾希越的身份,加上一时不慎,才让顾希越占了上风,现在打红了眼便顾不得那么多了。

    “你给本皇子放开!”

    “不放!”

    “你居然敢打我!”

    “打的就是你!”

    “我要让父皇下旨砍了你的头!”

    “……”

    “放开我!”

    “……”

    “快放开我!”

    “……”

    “啊啊啊啊啊啊别打了!别别别别别别打我脸!别打了!”

    两人越打越激动,“砰”的一声,连他们的案几都被撞翻在地,一片狼藉。

    正在此时,谭老爷子和谭雪庭一前一后踏进门来。

    “放肆!”

    作者有话要说:  二更成就达成√

    第6章 大家闺秀×黑化皇子(6)

    因着顾希越和谭霁初往日均不曾认真听过学,明媚又才九岁,是以谭老爷子便从启蒙篇讲起,谭雪庭早已习完所有课程,此次不过温习并看顾弟妹。

    明媚端坐在案几后面,偏了偏头。

    窗外廊下,顾希越、谭霁初两人面上都挂了彩,正龇牙咧嘴地跪在那儿。

    这便是谭老爷子,管你是亲孙儿还是天皇贵胄,该罚便罚,毫不容情。

    明媚暗暗叹了口气,一转头却发现自己被这位大儒盯上了,忙低下头作鹌鹑状,她可不想被罚跪。

    在谭老爷子的密切关注下,明媚异常认真地听完了相当于小学三年级的启蒙课程,甚至还做了满满几页笔记。

    下学时谭老爷子抚着胡子,一脸老怀欣慰地对明媚点了点头,明媚忙摆出一副谦虚的样子,谭老爷子更加满意,笑容满面地离开了。

    明媚走出书斋时廊下已不见那两人的身影,想是被谭老爷子叫去训话了?

    午膳过后,明媚带着谷雨来到槿词苑,舅母苏槿已经在那儿等着她了。

    舅母苏氏曾经是名动京城的才女,才貌双全,性子却不同于一般闺秀,是个果敢爽利的人,理家也是一把好手。

    谭老爷子当时正在为儿子相看,一眼便相中了苏氏,可到苏家求亲的人有如过江之鲫,谭远词当时也只是一介白丁,幸好谭老爷子与苏氏的父亲昔日交情不浅,这门亲事才很快定了下来。

    谭远词温和儒雅,苏槿明朗直爽,性格截然不同的两人成亲后却意外的琴瑟和谐,二人恩爱从谭远词亲自题字的正房槿词苑就可见一斑了。

    美中不足的是,谭远词生性温和,又不善经营,谭老爷子知道,他不是个做官的料子,有自己指点还好,若哪天自己不在了,只怕会生祸端,且自己在官场中沉浮了数年,明枪暗箭也吃了不少,也该抽身了。

    思虑良久,谭老爷子最终决定带着一家人离开京城,不久便选定了梦溪,定居在这里。

    明媚此次来外祖家除了随着外祖父习文,还要随舅母学习琴棋书画,洛明珠的母亲虽也从小学习这些,但到底不如苏氏精通,是以明媚一提要住到外祖家听学她便同意了。

    “明珠给舅母请安。”

    “好孩子快起来,和舅母客气什么,一路走来可冷了?快,先喝杯热热的茶下去。”苏氏一连声招呼着,她生得极美,行动间的爽利将这份美更添了一份活力,虽已养育了两个孩子,但看起来依旧如少女,明媚第一眼就极喜欢她。

    “是,多谢舅母!”

    这日下午,苏氏先是大体了解了明媚于这四艺上的情况,明媚小时候曾在少年宫学过几年古琴,苏氏问她时,她便弹了以前学过的一支曲子,所幸学的那些还没全部还给老师,弹起来倒也顺手,苏氏听了颇为称赞,是以便先从琴艺教起。

    苏氏琴艺精湛,待明媚热情,明媚也甚为用心,很快便学会了苏氏教的曲子。

    明媚从槿词苑出来的时候时辰尚早,她便带着谷雨去了谭府的小花园,谭府花园在槿词苑东侧,其中栽了各色草木,正中间还引了一汪清泉,明媚径直朝湖边走去。

    两人来到湖边的一棵树下,谷雨用帕子垫在树下的石头上,明媚坐下接过谷雨怀中的琴,望着幽幽的湖面,手指轻轻抚动琴弦,泠泠之音泻出,正是苏氏方才教她的曲子。

    琴音正由柔缓转为激昂,明媚手下动作也快了起来,突然一声巨响,大片的湖水溅了明媚一身,琴声戛然而止。

    “姑娘!”谷雨吓了一跳,见明媚满头满面的水,浅碧色衣裙也被湖水污了半扇,忙掏出手帕为明媚擦拭了起来。

    明媚被这突然的动静吓了一跳,才睁开眼一滴水珠正好流进了眼睛里,明媚忙抬起手把水擦掉,又揉了揉眼,瞪着自己脏了的裙子,懵了一瞬才抬起头寻找罪魁祸首。

    她扫视了湖边一周,终于在距她几步远的地方发现了那个乱丢石块的人。

    “七皇子?”明媚皱着眉头,望着不远处那个正坐在石头上一脸悠闲和得意的人,她竟浑然不觉附近何时多了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