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8中文小说阅读网 - 历史小说 - 皇兄何故造反?在线阅读 - 皇兄何故造反? 第1114节

皇兄何故造反? 第1114节

    幽深的目光被收回来,朱祁钰轻叹一声,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所以,确实是不能着急啊。

    距离年关已经不远了,京师的大雪依旧是很少有停下的日子,不过,这挡不住老百姓们对于年节的期盼。

    不出意外的是,圣旨下后,京中有不少聪明人,都明白了风向在哪,有舒良筹集来的薪炭,很快就稳定了整个京城的物价。

    当然,这个过程当中,不免用了一些手段,所谓恩威并施,才是真正解决问题之道。

    京师变得越来越热闹,达官贵人们也到处可见,打从去年开始,各地的藩王被允许在年节的时候前来探望宗学的子弟,同时觐见皇帝,虽然需要提前半年申请,然后经由礼部核准,天子朱批,但是,这对于很多藩王来说,仍然是一个可以出门的好机会。

    有了去年的先例,今年到京城的藩王们比以往多了不少,虽然说,有些地方是大灾之年,朝廷需要用钱的地方不少,但是,总不至于在这种场合丢了颜面。

    宫中的宴饮一日连着一日,朱祁钰这些日子,也见了不少的藩王,不过,这些藩王里头有一半,兴致都不太高。

    至于原因,也很简单,皇庄这张大饼,画的很美好,可是,银子一溜烟的扔进去,可到现在,别说回本了,还得继续往里扔。

    接连的天灾,不仅让皇庄大大减产,而且为了维持皇庄的正常运行,藩王们还要自己贴补一些钱粮,交给当地的官府,当做赈灾之用。

    宴席之间,有不少藩王都对朱祁钰大倒苦水,当然,也可以说是在表功,不过,当朱祁钰说起,要收回皇庄,让朝廷来彻底掌管的时候,这帮藩王的头,却又摇了起来。一口一个为国尽忠,为社稷尽力的。

    说到底,钱财对于他们来说,现在不是最紧要的,相反的,皇庄带给他们的,较之前更宽松的自由度,是大多数人都不想失去的,有了这个甜头在,谁也不想回到原来,连打个猎都要被人重重限制的状况。

    见此状况,朱祁钰也就收回了原本准备好的甜枣,要知道,按照之前的约定,皇庄的收成,在保证佃户基本口粮的基础上,要有限供给朝廷的赋税,然后才是上缴给王府的佃租。

    今年有许多地方受灾严重,皇庄的收成大减,但是,也还有一些,朱祁钰原本打算,将这些应该有限上缴朝廷的部分,补给王府一些,怎么也算聊胜于无的。

    但是,看到这些藩王的样子,他也就理所当然的收起了这个想法,毕竟,蚊子腿也是rou不是……

    第1178章 好消息

    很快,年节就过去了,朝廷开印的第一天,总算是传来了好消息,朱祁钰期盼已久的商船,终于回航了。

    这次回航,带回了大笔的银两和各种珠宝珍奇之物,这对于如今正在为了雪灾发愁的朝廷来说,无疑是解了燃眉之急。

    当然,对于朱祁钰来说,更重要的是,这次出航,重新探明了当初郑和下西洋的海路,对已有的海图做出了修正。

    除此之外,之前被朝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出去的私人商船,也陆陆续续的都回到了漳州,只不过,当他们回来的时候,却惊讶的发现,迎接他们的,不是早就和那些假倭约定好的士绅,而是朝廷的大军。

    这拨商人里头,有不少人,就是出自当地的乡绅商贾之家,如今,他们不在的这段时间里,老底儿都被掀了,所以理所当然的,他们运回来的大批香料,胡椒还有外国的一些商品,也都被于谦带着人给直接查抄了。

    乾清宫中,朱祁钰看着面前的奏疏,心中不由一阵赞叹,这份奏疏里头,于谦将整件事情描述的轻描淡写,可实际上,他又岂能猜不出来,这中间有多少波折。

    这些商人不是傻子,至少在临近漳州的时候,一定会发现不对劲儿,就算是他们不好立即远遁,可毕竟在海上混日子久了,想要抓起来,必然困难重重,更不要提,他们的手中还有描绘好的海图,虽然这份奏疏里只提了一嘴,可也的确印证了朱祁钰的想法,手里的海图,会成为他们要挟官府的手段。

    只不过,不管手段再多,到底,还是在于谦的带领下,安全的被接管了,如此一来,倒是让朱祁钰了了一桩心事,有了这么一大笔银两入账,很多的事情就好办了,之前准备的一些手段,也可以暂时不必用上了。

    将手里的奏疏搁下,朱祁钰沉吟片刻,对着怀恩吩咐道。

    “将六部的几位尚书,还有内阁的众人召来,朕有事要和他们商议!”

    怀恩领命下去找人,不多时,这几位尚书便先后抵达,在偏殿简单碰了个头,然后一起进到了殿中。

    “臣等叩见陛下!”

    行礼各毕之后,朱祁钰便拿出了刚刚收到的奏疏,让人递了下去,按照惯例,自然是吏部最先拿到,王文看完之后,目光立刻就看向了一旁的沈翼,眼神中带着一丝艳羡,同时也有几分古怪,让后者一阵摸不着头脑。

    于谦上的是密疏,虽然走的仍然是通政司,可内容是保密的,所以,他们只是隐约猜测,漳州那边有了什么好消息,毕竟,如果是坏消息,就该用急报而不是这种慢悠悠的密疏了。

    只是,在他们看来,这种时候,就算是有好消息,无非也就是又抓了一些倭寇而已,值不当什么太高兴。

    因此,当沈翼接过奏疏,三两眼看到重点之后,险些眼前一黑栽倒过去,不过,沈尚书到底是心智坚韧,不仅没有真的倒下去,反而瞪大了眼睛,一遍遍的核对着眼前看到的数字,生怕自己看错了一样。

    不过,等到沈尚书平复心绪,看到最后以后,脸色也是微微有些变化,然后沉默着,将奏疏递给了旁边的几人。

    很快,奏疏在所有人的手里转了一圈,最后回到了御案上,轻轻按着手里的奏疏,朱祁钰笑了笑,道。

    “此次于少保征剿倭寇,却意外捕获了这么多的走私商船,着实可谓是意外之喜,依朕看来,这可算得上是大功一件啊!”

    啊对对对!

    底下的一众大臣心里不由撇了撇嘴,他们个个都是人精,看到这份奏疏之后,之前想不通的很多问题,也都立刻有了答案。

    怪不得之前明明朝廷财政吃紧,天子还是执意要派大军出征,剿灭倭寇,而且,在扫平倭寇之后,还是迟迟不肯让大军回返,原来是在这等着呢……

    按照奏疏当中所述的,这次从这些商船上所缴获的香料,宝石,金银器物等加起来,足足有接近一百五十万两之多。

    不夸张的说,在接连的花销之下,现如今国库有没有这么多的银子都未必,这个数字,已经能够占到朝廷一年税赋的半数以上了。

    这么多的银子,如果没有大军驻扎,还真保不齐能不能顺利的运回京师。

    由果推因,这件事情要没有天子在背后捣鬼,他们自己都不信。

    不过,无论如何,有了银子,很多事情就好办了,在看到奏疏的第一时间,沈尚书就已经在盘算着,这些银子该如何规划了。

    至于这笔银子的来源,老大人们除了有些感叹,天子现在是越来越喜欢这种空手套白狼的手段了,也没什么太大的感觉。

    反正,这些商贾本身就是走私出去的,而且看样子,里头有不少人,之前就和倭寇早有勾结,现如今只是把他们的商船抄没,命还留着,已经是天大的恩典了。

    不过……

    看着底下几人一阵迟疑的样子,朱祁钰有些不高兴,道。

    “如此好事,可解朝廷的燃眉之急,浙江,山东一带的雪灾,也必定可以安然度过,难道诸位卿家觉得有什么不好吗?”

    好,当然好……

    要是于谦在最后,没有提出要开放海禁的话,就更好了!

    底下的一众大臣面面相觑,心头不由苦笑一声,不错,他们之所以在看完奏疏之后,会露出这样的表情,最大的原因就在于,于谦在奏疏的最后,借此次商船之事,首次提出了应当开放海禁,并力陈了所谓开海之利。

    这才是在场的诸多大臣神色复杂的原因,朝廷解了燃眉之急,当然是好事。

    可是,如果说他们这个时候大肆的赞赏于谦,其实也就是变相认同了于谦开海的想法。

    但这件事情实在太大了,而且,由于谦这么一个朝中重臣提出,份量非比寻常,所以,他们自然是要慎之又慎。

    殿中沉默了片刻,眼瞧着天子的脸色难看,隐隐有发难之意,一旁的沈翼才赶忙道。

    “陛下所言甚是,此次于少保和张都督二人带兵出兵,不仅扫平倭寇,靖宁海疆,而且还查到了这么多和倭寇勾结的走私商人,此举实在是大快人心,朝廷理当论功!”

    此话一出,在场的一众大臣赶忙附和,一时之间,殿中沉默的氛围打破,但是,他们却只肯将这份功劳,归在征剿倭寇当中,对于开海的提议,却绝口不提。

    见此状况,朱祁钰摇了摇头,心中叹了一声,也没什么好遮掩的,直接了当的开口,道。

    “于少保在此奏当中,言道海禁之弊,认为朝廷应该开放海禁,允许商贾出海贸易,诸卿觉得如何?”

    啊这……

    底下的不少大臣顿时都卡了壳,他们想到了,于谦的这份奏疏,很有可能也是天子的意思,却没想到,天子如此直接。

    面面相觑了一阵,让人没料到的是,这次率先出面的,竟然是一向与世无争的礼部大宗伯,胡濙。

    “陛下,海禁乃是祖制,历代先皇皆厉行海禁,如今朝廷,岂可因微末之利,而动摇祖制,臣恳请陛下三思。”

    朱祁钰的目光闪动,也有些意外,没想到第一个出来反对的,就如此棘手。

    不过,他转念一想也就明白过来了,虽然说当初太宗皇帝组织了郑和下西洋等一系列出海的活动,但是,在海禁政策上,却也没有放松过,相反的,太宗时代,海禁的政策反而在逐步加强。

    说白了,太宗皇帝下西洋,除了某种不能明说的目的之外,更重要的,其实是煊赫国威,以各个小国的臣服来证明自己统治的合法性,这是官方行为,朝廷禁海,禁的是小民百姓和商贾走私,和下西洋完全是两码事。

    甚至于相反的,海禁作为太祖皇帝定下的祖制,太宗皇帝肯定是要维护的,从这一点出发,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胡濙这个老家伙,会头一个站出来反对了。

    面对这么一个五朝老臣,朱祁钰也感到有些头疼,不过所幸,他也没想着这么大的事情,今天就能定下来,看着胡濙坚定的神色,他沉吟着开口道。

    “大宗伯所言有理,民间走私,的确不可放任,不过,太祖皇帝定海禁之制,是为了海疆靖平,太宗年间曾派郑和下西洋,可见和海外诸国相交往贸易,同海禁之制并不相悖,此次捕获走私商船,可见海贸之利,若能开放海贸,恐怕其好处不亚于互市。”

    “近年来,我大明各地连年灾情频频,若是能够开放海贸,或许能让朝廷岁入增加,更加平稳的度过灾情,也是好事,其他的几位卿家,你们觉得呢?”

    胡濙这个老家伙,他的死xue就是太宗皇帝,他反对海禁,根源在于太宗皇帝也同样厉行海禁,既然如此,朱祁钰就同样把太宗皇帝下西洋给抬出来,果不其然,这话一出,胡濙便有些犹豫。

    见此状况,一旁的沈翼也立刻明白了朱祁钰的意思,踌躇了片刻,上前道。

    “陛下所言有理,臣以为,海禁不可完全放开,但是,海贸可以商榷,于少保这份奏疏当中,提到了回归的商船当中,也有皇庄派出的商船,臣以为,或可仿效互市,引援此前太宗皇帝下西洋之例,命皇庄主持商队,开展海贸,如此,既不动摇祖制,也可享有海贸之利。”

    说白了,就是给海贸披上一层官方的皮,来绕过海禁的限制,这番话一出,一旁的胡濙沉吟片刻,拱手退了下去,算是勉强答应了这个提议。

    见此状况,朱祁钰也轻轻松了口气,胡濙是礼部尚书,而且,他提出来的这个问题,也并非是刻意为难,而是有着现实意义的,这个法子他认可了,祖制的这一关,便算是勉强过了。

    不过,这仅仅只是开始而已,接下来的问题还有很多,紧随着沈翼之后,兵部的王翱稍一犹豫,也出列道。

    “陛下,如今剿倭之事已然告一段落,大军在外久驻,靡耗甚重,也会让军心动荡,臣以为,应当尽快召回征倭大军,为其叙功升赏,以安军民之心。”

    这话一出,殿中的不少大臣,都看向了上首的天子,王翱的这番话,看似和眼前开海的事情没有关系,但是实则,却是指出了另一个问题。

    那就是,如果要开海的话,势必要牵扯到驻军的问题,大明厉行海禁,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无暇南北同顾,海上贸易固然有诸多益处,但同样也会滋生很多问题,沿海一代的百姓因为环境恶劣,所以盗匪丛生,性情也并不平和,海贸若开,地方上肯定会出现很多新的问题,如此一来,要保证地方的稳定,势必要驻扎更多的军队。

    这可不是简简单单的调兵过去就可以了,这种常驻军队,要涉及到方方面面……是否要设置新的衙门,每个地方要增设多少的官军,这些官军由谁来管辖,如何保证对官军的控制力,官军的粮饷军费如何支出,由谁来负责,从何处调兵过去,被调走的的确兵员如何补充……各种各样的问题,绝非是一句话就可以简单解决的。

    王翱的这句话,其实就是在试探天子,是否有将征倭大军常驻漳州的打算,而且不出意外的是,朱祁钰在沉吟片刻之后,还是摇了摇头,道。

    “征倭大军暂时还是先留在漳州……”

    见到底下一众大臣皱起了眉头,朱祁钰叹了口气,解释道。

    “如今福建窝案尚未审结,这么多的官员牵涉其中,整个福建官场几乎为之一空,如今新的官员尚未上任,如果大军离开,不免会生出事端,所以,还是暂时让大军驻扎在漳州,一旦出现变乱,也好及时控制,至于返回之事,待局势稳定之后,再谈不迟。”

    这番话说完,底下一众大臣相互看了一眼,倒是也没有太过反对,算是勉强接受了这个说法……

    第1179章 大会开完开小会

    乾清宫中的争论,足足延续了半日,老大人们才筋疲力尽的走出了大殿。

    到了最后,这件事情也没讨论出个章程出来,不过,这并不意外,开海的事情干系重大,涉及到一系列的问题,牵涉各方利益,所以,短时间内,即便只是想要达成是否开海的一致看法,也非常困难。

    不过,朱祁钰倒也没想着能够一口吃个胖子,他这次召诸大臣过来,只是初步的探一探朝中诸臣对此的态度。

    目前来看,情况并不乐观,在场的诸臣当中,内阁的众人多数谨慎保持中立,礼部的胡濙虽然暂时被压了下去,但明显还是持反对态度的,除此之外,刑部金濂,兵部王翺和工部陈循都偏向反对,六部当中,持赞成态度的,只有户部的沈翼和一直都坚定支持皇帝的吏部王文。

    而且,这还仅仅只是六部和内阁的情况,朝堂之上的状况,只怕更加不容乐观,这次议事,朱祁钰刻意拉下了都察院,原因就在于,王竑这个家伙,想都不用想就肯定是不赞成。

    陈镒近段日子以来,据说身体是越发的差了,这未免叫朱祁钰有些头疼,按理来说,这不应该啊,按他前世的经验来说,陈镒这次的病虽然来的凶险,可这个年转过来,应该差不多会慢慢恢复的,但如今却没有半点起色,着实是让他有些意外。

    为此,朱祁钰屡次三番的派了太医过去诊治,可返回来的奏报都差不多,确实是需要继续养着,如此一来的话,都察院的事情,就显得有些棘手了,不过……

    将众臣都打发走以后,朱祁钰单独留下了王文和沈翼,对于现在的局面,他多少也有所预料,既然有所预料,那么,自然也有所准备。

    “今日起,这个年也算是过完了,吏部的京察,筹备的如何了?”

    按照之前的朝议来算,这个年过去,吏部就会正式启动这些年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京察,时间将足足延续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