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8中文小说阅读网 - 历史小说 - 汉世祖在线阅读 - 汉世祖 第503节

汉世祖 第503节

    坐在一边,从头到尾,刘旸都没有发话,只是,默默地观看、思考着李谷的驭将之法。不禁有些感慨,原来温文尔雅,待人宽和的李公,在驾驭起骄兵悍将时,竟是如此威势,也如此有手段,似乎学到了……

    在朝廷里,在刘皇帝身边,他能看到的,永远是上下臣僚、文武公卿,对他老子的恭顺臣服,不敢违逆,那是十多年强化君权、武功人望所累积起来的权威,不是轻易所能学会的。事实上,这些年刘皇帝也确实很少再通过耍手段、搞阴谋来提升权威了。

    随着李谷帅令下达,汉军动作即雷厉风行,参与攻城的各军将士,有序调动起来,露出獠牙。与此同时,金陵城上,是匆忙应对,忙中出着错,而宫城之内,当听得城外战鼓擂动之时,李煜彻底熄灭了所有的侥幸心理。

    这一夜,李煜没有睡觉,同其叔景达、与几个长成的弟弟,一起在钟后处讨论国家的结局,家族的未来,虽然都没有直言,但共识是达成了的。

    当得知汉军已经大批出动,攻城军械也已推出,没有再发表任何劝降话语,李煜这才相信,汉军确实是说一不二,他也没有继续迟疑的时间了。

    于是,在宗室家兄弟们的目光下,李煜怀着一种悲切的心情,亲自写下一篇降表,泪水沾湿了布绢,墨迹有些发散。盖好印玺后,交给王叔李景达,由他出城,递交降表。

    当金陵城头,竖起白旗之时,也宣告着“南唐”的灭亡,自其先主李昪称帝开国,至李煜出降,凡得国二十六年。

    第358章 两江平定

    城东,上万的汉军军民,已经做好了攻城的准备,不论是填坑的、推车的、放箭的还是冲城的,都只欠一道进攻的命令。紧张的气氛早已营造,杀气已然凝聚,只待释放,然而当金陵城头竖起白帜,金陵城门缓缓打开,基本宣告结束。

    “这个李煜,就不能早点降吗?非要等我们一切准备妥当,再奉降表,这是刻意折腾将士们?”攻城前线,深处军阵之中,派人了解情况后,赵延进是如此对身边人说道,虽然有所抱怨,但愉悦的心情是难以掩盖的。

    赵延进读书不少,同时也是经历了前代乱世,见识过战争惨剧的,心知完城完人而胜的难得,如果能够避免一场血腥的厮杀,减少伤亡,那就是好事。

    对于普通的将士而言也一样,打仗,毕竟是要死人的。十多万人,或许死亡没那么容易降临在自己头上,但总有人要死,万一就是自己呢?因为,如果只是参与这样一场战争,再从朝廷那里得到一份赏赐,也是可以接受的。

    而今天下向安,不只是官僚贵族、地主商人、黎民百姓,大部分将士也一样,如果不是时势所迫,面临生存的压力,又有多少人愿意终日在刀口上舔血,过那朝不保夕的日子呢?

    对于李景达所奉降表,太子刘旸与主帅李谷也给了十分积极的反应,李谷下令三军暂止进攻,并派人将李景达迎入营中,接洽归降事宜。

    李景达此来,是代表李煜乃至李氏家族谈洽谈条件的,到这种局面,没有也不敢提出什么过分条件,只是希望能效仿高氏一族,得到他们的待遇,同时保留财产,保护家庙不受侵害。

    可以说,这是这段时间以来李煜做的最聪明的选择了,也不算过分,不过,刘旸与李谷代表朝廷,也只给了两条基本保证,其一是他们一家的安全,二则是保留一定财产,至于其他更多的待遇,他们做不了主,那得等回朝,由皇帝决定。

    这样的答复,不能让人满意,但足显真诚,不是随意许诺,思虑之下,李景达作为如今李氏宗长,代李煜答应了。投降的事宜基本确定,只待落实,李景达还需回城,向李煜复命,并带回汉军的要求。

    李谷的要求,也只有一条,将金陵城完整地交到汉军手中,从速,从快,当日汉军就得入城。仍旧强硬,没有任何回圜的余地。

    当出降事宜开了个头之后,接下来的处置,就没有任何难度了,李谷派出石守信,作为接收金陵城的第一负责人。第一件事,就是撤下攻城的军队军器。并不怕李煜耍什么拖延伎俩,一在于相信李煜没这个胆量,二在于如果胆敢欺骗乃至愚弄大军,必定将引起群愤,遭受巨大沉重报复,那样的后果不是李煜能够承担、敢于承担的。

    事实上,李煜在出降前后的表现,一举一动,都将详详细细地上报刘皇帝,毫无疑问的,这与他将来所享有的待遇挂钩。

    当金陵投降的消息,传遍全军后,三军欢愉,万胜之声,沸腾了好一会儿。那是胜利者的欢呼,也代表着南唐,这个“十国”之中第一国的丧钟正式敲响。

    仍旧在继续修订中的《三代史》中,同期也分十世家,为了取整。杨吴、南唐、吴越、闽、粤、南平、马楚、前后蜀,再加一个替代原本“北汉”的岐国。

    在收纳岐国的问题上,还出过一个小插曲,有人提出把刘守光称帝建立的燕国列在十家,当时有过一场争论,最终还是因为“桀燕”存在时间过短,并且名声太差,而让岐国胜出。

    也代表着,李唐灭亡之后,华夏这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时代,有了个定义:三代十国。并且,随着乾祐十五年即将结束,随着南方诸国逐渐扫平,这个时代也将彻底被终结。

    金陵投降,是一个具备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不论南唐这个国家,有多少毛病,它的君臣在政治上有多无能,在江南这片地区,其建立是有积极意义的,至少在北方动乱不断的数十年间,在养民生息、发展经济上,是有巨大功劳的。

    这也是刘皇帝为何那般看重江南,那般呵护的原因,生怕因为战争使其破坏过重。建设总是艰难的,风风雨雨几十年,在北方饱受战争摧残的时代背景下,南方能够有这么一片经过悉心培育的沃土,也是十分不易的。

    虽然,在李璟末期与李煜统治的这两年,因为内外交困,经济发展陷入了停滞乃至倒退,但其底蕴仍旧是丰厚的,只要改弦更张,拨乱反正,整个江南社会都将焕发新的活力,向前继续发展。

    江南的人口、土地、文化、经济,等等方面,都是南唐留给朝廷的一份重大的财产。就如正史上,哪怕经过李煜时代的艰难,入宋之后,也给北宋商品经济的腾飞,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当然,不只是江南,还有苏杭、两浙,这些在割据政权在南方的养育百姓,发展生产,大概是他们在过去的大分裂时代中最积极的作用与贡献。

    如今,即将收获这份福利的,乃是刘皇帝的大汉朝廷。

    相较于汉军的欢呼,金陵城内,当国主决定投降的消息传开后,则是另外一番光景,不论官、军、民,都下意识地放松下来,有一种释然。

    然而紧随着的,是对灭国的惋惜,一部分官僚,一部分将士,一部分百姓,不管怎么样,在李昪时代与李璟早期,江淮百姓是多受其利惠的,早一些的士人、百姓还是有一种感恩心理的,当初的安定,今日的繁荣,很多人都经历过,如果国灭了,难免心怀感伤,这就是很多人最朴素的价值观。比起南粤的刘鋹,李煜这个国主,将来江南士民心中或许会更多抱有一种同情的心理。

    就在出降的消息传开后,就有一部分官员与百姓,自发地到金陵宫门前跪倒,嚎啕大哭,纳降仪式尚未正式开始,已经有人开始为灭亡的国度哭丧了。

    而其他金陵衙门以及公署,则按照汉军的要求,维持稳定,各守其职,保留案档籍册,封存府库,等候查点接收。至于城中的守军,则在朱令赟的带领下,将兵器、甲胄都集中堆放在营房、校场,等候汉军接收,并移驻城外安置。

    在石守信的安排下,三万多挑选出的将士,有序入城,接收城防,占据要害,进驻诸官署,唯一没有踏足的,就是金陵宫城。

    直到,皇太子刘旸、与主帅李谷等一干重要人物,驾临金陵宫城,李煜方率一家老幼及金陵文武,恭迎于宫门,正式献降。

    唯一的插曲,让刘旸与李谷有些不满的是,在纳降之时,光政院辅政陈乔当着众人的面,从宫城上跃下,用自己的生命,为南唐殉葬。

    这样的举动,足以显示陈乔此人的刚烈、忠诚,可悲!可叹!可敬!然而,却想不到,这会给他效忠的君主,带去麻烦,这是成就自己的名声,而连累主君。

    当然,这样凄凉的亡国之景,有一抹血色,或许也为这段历史增添一抹异样的光彩吧。

    随着收复金陵,李煜出降,也代表着,江淮大军的基本目标达成。有李煜的降表,传示两江所属诸州,望风而降,归顺朝廷。

    十四日,李煜投降。

    十八日,洪州的卢绛在得到李煜的降表之后,也下令出降。曹彬在兵临南昌后,虽然围城,做了攻城准备,但在得知金陵战事进展情况后,还是忍住了,也要个全城之功,入城之后,和李谷差不多的举措,严厉约束军纪。

    到二十三日,随着镇守剑州的将领陈诲举众投降,江南政权所辖州县,正式平定。

    第359章 这个太子不简单

    金陵王城,原司会府官署。

    李煜继位后,为恭顺朝廷,臣服中原,以避灾祸,曾下令贬损仪制,除了宫廷卤簿仪仗降等之外,似中书门下、尚书省、中书门下、翰林院这些机构,也都更名降制。司会府,就是原本的尚书省,实权部门。

    官署堂间分门别类地摆放着大量的图册籍档,可以说,两江治下诸州军一切官方记载,都在其中。虽然以这些年江南地区的发展来看,实际情况与官方记录会有不小的差距,但这些图册资料仍旧有重大价值,朝廷可以通过这些对两江地区的人口、土地、经济情况有个基本的了解。

    因此,在进入金陵城前,李煜君臣也都按照汉军的要求,将所有籍册封存好,进城之后,更是专门派人保护。刘旸与刘煦这哥俩,则直接到这司会府,亲自查看了解一番。

    这一待,就是三日,这几日间,刘旸就下榻于此。原本,有随侍建议,让他住进金陵宫,但经过考虑,又有李昉提醒,拒绝了。金陵宫城自然而然成为皇帝的行宫,他这个太子可以住进去,但实在没必要,还容易引起旁人议论。再者,还要给李煜一家搬家的时间……

    对于这些籍册,刘旸看得算是津津有味,在朝廷中时,刘承祐就曾给过他一个任务,让他平日抽出时间,查阅大汉诸道州的户口、土地、税收、徭役等记录。很枯燥的东西,到如今仍未来通览,但是,大汉的国情在其中,都有所体现,也加深着刘旸对国家基本信息的了解。

    在这三日中,经过粗略的察看,以及文吏们的简单的统计,汇报到刘旸这边,已然让他忍不住感慨了:“江南财货之盛,人口之丰,当真令人惊叹啊!”

    两江下属,凡十九州三军,在籍民户有近六十万户,口三百七十余万,即便不算其他经济利益,仅人口福利,就足以大喜了。论人口密度,这天下,大概没有任何地方能与江南地区相比。

    “陛下说过,取江南,他最看重的,就是人口与土地,得此补充,大汉丁口,将直接突破两千万啊!”刘旸忍不住笑意,对李昉道。

    哪怕到如今,大汉官员政绩考核,仍是以人口增长为第一指标。经过多年的养育,哪怕有朝廷政策的扶持,到乾祐十五年为止,朝廷控制区域内所拥有的在籍人口,也才将近一千八百万,其中还包括收复燕云所得人口。而江南、江西地区,就能提供这么多丁口。

    民本的思想,一直都是很有市场的,而人口的多寡,则是国家实力的根本。因此,刘旸已然能够想象得到,当得知具体情况后,刘皇帝与东京众臣会多么的喜悦。

    至于江南之富,就以金陵的官储为例,籍册上登记,仅粮米就有一百二十万石,哪怕把所有的百姓都算上,也可供给金陵全城军民五个月的消耗,还不算官民自家所储,如果省着些用,那时间显然还能坚持更久。

    而其他像绢、布物资,虽然没能塞满仓廪,但也是十分巨大的一笔财富。因此,在守卫实力上,从物质基础上来说,金陵是很充足的。当然,最终都成了汉军的缴获。

    李昉心情也不错,有些感慨:“向使金陵能上下同仇,军民齐心,哪怕以朝廷军强器精,想要克城,也是十分困难的啊!”

    当然,作为胜利者,他们是有资格做这种评价的。刘旸语气中,则稍微带着点骄傲道:“可惜,他们并不能做到,而以王师之强悍,也绝非其所能挡!”

    “李师傅,你说这些籍册上所载,又多少是真实的?”刘旸突然问李昉。

    闻此问,李昉不由看了看皇太子,显然,这是在怀疑这些数据的真实性,大概是受刘皇帝的影响吧。考虑了一下,李昉说:“丁口、土地,一般都是由于地方州县清查、丈量,而后逐层上报,经过计算,最终录档,这其中,有些出入与差距,也属正常!”

    闻之,刘旸点了点头,又道:“问题在于,这其中出入有多少,差距有多大!在朝廷中,就屡有听闻,江南权贵、地主,广有土地,阡陌纵横、连田万亩者,更有不少,我在想,两江地不算广,而丁口众多,如此不均,百姓何以生计,又如何能够长治久安?”

    突然听太子说这么一番话,不只是李昉,侍候在堂间的几名属吏都不由露出惊奇之色。太子面庞稚嫩,其间却充满了认真的思考,李昉心中感慨,头一次觉得,这个太子并不简单。

    即便在皇帝身边耳濡目染,能有如此判断,做出这等思考,也是十分不容易。刘旸所提,也算是直指治乱的核心问题,土地。哪怕商品经济取得了大发展,但作为基础支撑的,还是土地,还是其产出,因此,治政根本,仍是土地。

    而江南地区的土地、财富,显然很不均衡,比起当年的成都,有过之而无不及。虽然并不清楚当年的蜀中之乱究竟是怎么回事,但乱事收拾之后,剑南道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社会矛盾得到了极大缓解,奢靡之风得到遏制,治安、经济都有显著的进步,有种破而后立的感觉。

    当了这么多年的官,治事经验也算丰富了,李昉的政治觉悟也算高了,因此,江南的问题,也能看出几分,平定之后,朝廷绝对会进行整改。而太子殿下突然说出这样一番话,是不是意味着什么?

    在李昉凝眉思考,刘旸又笑了笑,轻松地道:“只是我一时胡思罢了!我听说,这两年,江南百姓的生活,并不算安康,故而心有所感!”

    闻之,李昉赶忙回道:“殿下,江南虽是膏腴之地,物产虽丰,但如以急征繁赋,苛捐杂税,百姓生计仍会艰难。唯以善政,方为长治久安之道!”

    刘旸直接道:“如何善政?”

    李昉说:“臣想,陛下与朝廷诸公当已在筹谋此事了!”

    “临来前,陛下给我布置了一份功课,让我就江南情况写一份策论,如今,却是找到方向了!”刘旸道:“若说安治江南,非我所能妄言,不过择其一点而谈,再有李师傅相助,想来也无甚问题!”

    “殿下天资实在令人赞叹啊!”李昉简单地夸了一句。

    闻之,刘旸却不禁笑了:“李师傅,陛下可说过,不许你们在我耳边夸奖奉承!”

    听得出刘旸这是在开玩笑,李昉也拱手笑应道:“一时忘情,待回朝之后,当向陛下请罪!”

    二者不由哈哈大笑几分,当上太子不久后,李昉就被调回东京,到他身边任职,几年下来,两个人之间的关系还是很亲厚的。

    沉吟几许,刘旸吩咐道:“当派人,把金陵官仓府库所储,重新核对一遍,得出一个准确的数额,重新造册。能够理清的,就先理清楚!”

    “是!”李昉觉得刘旸的想法,没有什么问题,当即应是。

    “对了,大哥呢?”刘旸问起刘煦。

    李昉瞟了眼太子,见他面上并无异样,禀道:“大皇子这两日在微服游览金陵,体察江南百姓的生活!”

    第360章 主持善后

    “大哥却是悠闲啊!”刘旸不由笑了笑,想了想,说道:“不过如此也好,陛下遣我们兄弟前来江南,本就有彰天家之恩德,安江南臣民之心的意思,大哥在金陵走一走,也是好事!”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刘家年长的几兄弟中,关系还是不错的,毕竟从小就一起成长,一起嬉戏,一起读书,一起练武。

    再加上有刘皇帝的教育,符皇后坐镇中宫,皇子们之间一直以来也是兄友弟恭。刘承祐立太子,其中一个目的就目前为止,是达到了的,那就是诸子之中,君臣名分已定。

    在诸兄弟中,对于刘旸的太子之位,从刘煦到刘晞再到刘昉,都是呈现认可态度,都是服气的。天家贵胄,到了他们这个年纪,多已知事。照目前的情况,只要没有什么意外变故,刘旸的地位是很稳固的。至于其他的皇子,年纪太小,还没有资格。

    李昉如今与刘旸,可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了,皇帝把他安排在太子身边的用意,他本身也清楚。规劝、教导、辅弼,以国本相托,可谓重任了,一直以来,李昉也是兢兢业业,深感荣焉。

    听太子的话,李昉心中却是暗暗点赞,在他看来,如今的刘旸,只需要堂堂正正,修身养性,踏实做人,认真做事,展现出太子储君的气度,那就足以处在不败地位。

    皇帝对于太子的重视与期许,通过这些年的安排,已是朝野尽知。只要太子不犯错,不失德,不无道,地位是十分稳固的,完全没有人能同他争。就目前刘旸的表现来看,很不错。

    “金陵城中的治安如何,人心如何?”刘旸又问。

    李昉答道:“城池已经完全在控制之中,人心已安,士民门户已开。李公遣人通报,他已打算取消戒严,使金陵彻底恢复往常秩序。”

    “如此便好!”刘旸说道。

    完整收复的金陵,将是大汉朝廷除了开封之外,人口最多,经济最繁荣的城市,自然是希望能够恢复治安,让他继续繁荣下去的。

    “原金陵令陈起,确实是个人才,强项令,执法公正,从无徇私,官声很好,名望很高,臣都很是好奇,以其刚正,是如何能做金陵主官的!”李昉又道,语气透着赞赏。

    “两江十九州之地,也是不缺良臣才俊的,朝廷想要安治江南,就应该重用他们!”刘旸点了点头,略露迟疑,问李昉:“你觉得,我有意上表举荐这陈起知金陵,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