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8中文小说阅读网 - 历史小说 - 咸鱼皇子在线翻身[清穿]在线阅读 - 第313页

第313页

    学一学?

    您不是常说孤才是您最期待的儿子……孤才是您最骄傲的儿子……孤才是这个大清未来的继承人吗?

    现在为什么……

    “朕瞧着——”康熙骤然驻足,顾不得尚且还是在大街上就转悠了一圈:“等回去之后,你也到大清技术学院里。不!朕打算开办正式的学校,将这些基础的教程推广到整个天下——!”

    在今日,看到灯泡之后,康熙猛然间仿佛看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未来。

    难不成,真有一天,天底下真能像臭小子说的一样,可以万里之外就可以听到对方的声音,看到对方的面庞——?

    随着看到灯泡的出现,康熙过往的疑惑仿佛是烟消云散,骤然间心潮澎湃,仿佛依稀间回到了尚且刚登基为王,挥手去三藩的时候。

    血液在沸腾,身体在震颤。

    试试看吧……

    就按着胤祉的话去试试看,看这世界到底能迈向如何的未来!

    当然,康熙也在瞬间明白对儿子们教育上的不足,胤礽和胤禔必须立刻开始加强对这一方面的培训教育才可以!不然等到将来,万一连几个弟弟都不如……

    康熙心中思绪万千,一时间竟然没有注意到随着他的话语胤礽的脸孔扭曲如同恶鬼一般。

    “三阿哥,万岁爷有旨。”等胤祉精疲力尽回到四合院,还未来得及休息,就瞧见梁九功笑盈盈的出现在院子中。他沉默一瞬,忍不住抬头看了看东边。

    嘿!好家伙!太阳都尚未升起,这深更半夜的……

    好吧。

    胤祉刚吩咐仆役取来蒲团,尚未跪下就被梁九功扶住:“三阿哥,万岁爷吩咐奴才这事儿只是和您提一句,用不着接旨!”

    用不着……就通知的事情不能早上再说吗?

    胤祉满头问号,强撑着快要垂落的眼皮子,强忍住想要打哈欠的**静静等待着梁九功接下来的话语。

    梁九功也没藏着捏着,笑眯眯的开口:“万岁爷口谕,京城直隶乃至江南各地,以县起需开设新学堂。”

    胤祉骤然清醒。

    他瞪圆了双眼,张口结舌,想要说话却不知道应该从哪里说起。

    “三阿哥,恭喜。”梁九功笑眯眯的低语

    “……儿臣胤祉接旨。”

    送别梁九功,胤祉直愣愣的站在原处,深深的盯着自己手上的圣旨,面色是无比的复杂。

    关于新学堂的建议,早在两年前蒸汽机出现不久他便送至康熙手边,但是康熙毫无反应……老实说,他以为这件事总归是完蛋了。

    但是……

    “太好了!!!!”胤祉伸出双手,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在院子中尖叫跳跃着。即使在四合院外,梁九功踏上马车的瞬间也听到里面的呼喊着,他微微驻足往后瞧了两眼,笑着上车匆匆转向达尔罕亲王府。

    康熙几乎彻夜未睡,精神十足的列下一条条计划,等到梁九功回来,绘声绘色的描述一番三阿哥兴奋的模样,他可是志得意满,高兴的不得了。

    就这样,在拍卖会的前一周,胤祉和康熙私底下商议了好几回。

    从学堂的建设开办,学习时间长短到教师的来源,教授的科目以及毕业后的发展等等,可谓是挖空了心思做足了准备。

    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康熙对于之后的拍卖会也很是重视,从胤祉双向收费的cao作中,他甚至比胤祉更抢先一步提出,打算将水泥和沥青两种配方也提供出来,打算在拍卖会公开招聘建造的工厂。

    胤祉还真没想到,康熙一旦认同之后,cao作起来可比自己雷厉风行得多!

    朝堂上对于新式学校的抗拒很是严重,大部分文人出身的朝臣担忧新式学校会对科举造成严重的冲击。

    不过在康熙看来,科举是科举而新式学校是新式学校,两者不能共同而言——至于胤祉,他的确看科举不顺眼,更看老套的八股文很是不顺眼。不过作为一个小阿哥,他还不至于将自己这个心思摆在面上,等到新式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多,冲击到科举也便成了理所应当的事情。

    不顾部分朝臣的强烈不满和反对,康熙要求各府县衙选址建造学校的同时,令工部加快培训以求在最短时间内培养出一批具有基础物理学知识的教师出来。

    等到各部门快速运转,暂时把朝廷上的不满声音压下去后,康熙的目光随即转移到这一回即将开始的拍卖会上。

    利用拍卖会获取利益,用利益表明价值,最后再用价值描述新式学校的存在必要性。

    胤祉还没从康熙一连串让人窒息的cao作里回过神,另外一个大馅饼就直接砸在他头顶:康熙将属于工部的水泥和沥青的配方使用权拿出来作为拍此次卖会的点睛之笔。

    为何说是点睛之笔?

    比起尚未让天下人知道好处的羊毛制品,或者是还需要铺设线路之类的电灯,亦或是不言语的某种独特内衣。

    这三者在整个大清的名气自然是远远比不上水泥和沥青两物。前者在修缮房屋乃至堤坝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后者将地面的平坦程度达到了一个巅峰水准,让四轮马车的舒适度再度提升——更重要的是随着这两年四轮马车的足迹遍布大清疆域,沥青地和古早的黄泥地差距也越发明显。

    若不是两者都是归朝廷所有,只怕早有商户闻风而动,私下使用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