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页
“饿了吧。” “有点。” “那我带你去吃麻辣香锅。”她终于笑了下,“不过,你要做好心理准备,这家店的老板也特别热情。” 。 蒋攸宁第一次光顾这家“辣行”,进门直观的感受就是人多。如果说老板招呼客人的热情还能消受,那食材的热辣对他来说则是更大的挑战。 刚吃了一半,额上已汗意细密。于燕递过纸巾:“……要不要给你点碗面?” “……不用。” “我失策了。”她不无抱歉,“上回你连小龙虾都不吃,肯定受不了辣。” 蒋攸宁否认:“我不吃是因为懒。” “可你又喜欢吃河虾。” “河虾不用手剥。” “……” “我说错了?” “没有,是这个道理。”于燕提起自己之前来这里吃夜宵,牙里塞进半颗花椒壳,现在补好了总可以大快朵颐。蒋攸宁听完:“过几天去攸文那里复查。” “有友情价吗?” “复查基本免费。” “……哦。” 蒋攸宁见她动筷的频率不高,等了会儿,给她满上饮料:“难怪你推荐这儿,菜的味道是不错。” “嗯。” “但你的胃口不太好。” 于燕这几天就没怎么好好吃过东西,被他戳破,笑着问:“那你看我瘦了吗?” 他没答,眼里只有关切。 于燕在他的关切中感到一丝窝心,想起刚才抑制不住的冲动:“其实我本来就想去找你,但你突然出现,像天降神兵,我的烦恼就全都不见了。” “不见不代表它们被解决了。”他像在劝说,“如果是工作上遇到的麻烦,我不保证全部能懂,但你在我面前发泄,至少可以毫无顾虑。” 于燕停下筷子,他却夹了好多菜给她:“慢慢吃,吃饱了才有力气说。” 。 于燕之前看过一句话,大意是爱情应当使人的力量和感觉更丰富,并且的确正在使人丰富。面对蒋攸宁,她还不敢直接拿爱情的意义说事,但倾诉的勇气,却在他的鼓励下渐渐明朗。 “我要从很远很远开始说起。” 蒋攸宁点头:“放心,我准备好了。” 于燕已经吃完碗里的rou和蔬菜:“你还记得上次你跟我提过的那篇文章吗?” “精神病院那篇?” “嗯。” “当然记得。”那是她难忘的三天,印就万余字长文,让他受到触动的同时也窥见她心底的隐秘。 于燕握着揉扁的纸巾:“我mama去世之后,我一直很惧怕精神病这三个字,哪怕去外面读书,一想起村里人的风言风语,就很排斥回家。毕业工作后,我接触了一些和医疗相关的话题,但总是聚焦综合医院,鲜少提及专科医院。 “说来好笑,在做这篇特稿之前,我对精神病院的印象还停留在影视剧中的蓝白条纹的病号服,以及疯疯癫癫不知所云的病人,而当我真正走进它,才发现它不该,或是不能只是被作为艺术作品中或讽刺或戏谑的符号,因为在这里的每一个病人,背后也都有一个抓心挠肺的家庭,而由于疾病的特殊性,家属和病人除了寄希望于相对科学的药物治疗,更想得到的是医生的人文关怀。” 于燕提起那个想要出院而产生暴力行为的病人:他是那年刚上大一的学生,被诊出重度抑郁后,接受了医生的建议住院治疗,入院那天,她也正好进去,见他坐在窗边安安静静的,可是第二天早上,他就发怒伤了人。 她在文中的描述是:“保安和护工把粗实的绳索打成结,困住他的四肢和双肩,他被钉住、锁住,成为一个安全却悲伤的倒在床上的靶子。” 蒋攸宁听完,也记起这段细节:“你觉得这种约束并不合理。” “是。但我不是针对约束本身,而是这位病人遭到的对待,后面写得更具体,但被编辑劝删了。” 所以,和呈现在公众视野中不同的是,她电脑里的稿子还留有这样的文字:“在多重桎梏里,他丝毫动弹不得,怒火和攻击全部无济于事。 精力的过度消耗让他疲乏,渐渐地,他偃旗息鼓,倔强的脸上只留下隐忍。他要求喝水,护士把水杯放在他够不到的床头。他说背部很痒,护士走过来两趟却没有碰他。他说要上厕所,护工拿了尿壶来给他脱裤子,被他死命拒绝……他们像是约好了为那个被他踹伤的同事出气,又像集体疏远这号造成威胁的危险人物,于是,直到下午,他依旧是那条被困住的搁浅的鱼。” 蒋攸宁察觉到了她的害怕,伸手握住她的拳头,然后抽出那团纸,触到她冰凉的手心。 她轻轻回握:“如果我不是亲历者,我可能会感慨一下约束措施的严肃性和必要性,但我在那儿,所以我知道他性情大变前经历了什么。” 蒋攸宁问:“他经历了什么?” 她答:“恐惧和羞辱。” 。 新病人入院要先在重管室观察。白天医生和护士都在,到了晚上,病人比医护多,受监管的力度变小,重管室就会出现各种状况:有人在床上大喊杀人,有人边做仰卧起坐边唱歌,有的被控制住手,就拿脚在空中画圈……护士进来提醒,他们乖乖上床,一离开,便又故态复萌。如此反复,别说是新病人,她一个健康的人也觉得误入了不正常的世界,吓得难以入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