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页

    朱载垣气沉丹田、声若洪钟:“‘月照千家户半开,壶尊无语静尘埃。鞋声细碎闻窗外,疑是飘零酒客来。……帝王流血处的蔷薇花,颜色更殷红;花园中的玉簪儿,怕是生在美女尸中……’徐景珩,这里不好听。”

    “用‘……最红,生在帝王喋血处的蔷薇。园中朵朵的玉簪怕是,从当年美人发鬓上坠下……’?”

    朱载垣立马记下来。鬼鬼们齐齐表示,这样就有了美感。

    朱载垣继续读书,鬼鬼们都跟着听,听着听着,都难免感伤——小孩子不懂,一句“你来时携风带雨,我无处可避;你走时乱了四季,我久病难医……”道尽多少情伤?

    皇上自然不懂。皇上最近研究大明文化流派,顺带跟着徐景珩看看其他书本儿。

    “吕柟,十八岁,以学识广博被选入正学书院。正德三年举南宫第六人,擢进士第一,授翰林编修。时值刘瑾把持朝政,又逢西夏扰乱边境,上疏请皇帝入宫御经筳,亲理政事,遭刘瑾嫉恨,与何瑭一起引退。是为第一次起落。

    正德九年,官复原职,不久遇上乾清宫火灾。他应诏上书呈六事,多次上书劝皇帝举直措诸枉,皆不被采纳,再次引疾而归……”

    皇上读不下去,他知道当年他爹重用刘瑾的原因。

    徐景珩目光安静:“任何事情,都是这样。吕柟和很多文官一起抵制刘瑾,也是为了维护大明,出发点不同,利益落脚点不同。

    吕柟也是为了士大夫的利益。但他最难能可贵的是,第一次引退后,便在家乡营造东郭别院,每日聚徒讲学。”

    四方学者慕名而云集。吕柟的别院容纳不下,随即又修筑东林书屋。讲学的规模和影响越来越大,几乎与王守仁中分其盛。

    关中理学弟子笃行好学,多出其门。如今在南京吏部考功郎中、尚宝司卿,公暇在柳湾精舍、鹫峰寺讲学,门人弟子众多,堪称一代理学大儒。

    皇上都明白,只到底有点儿情绪低落。

    徐景珩:“吕柟更适合讲学,不适合官场。”

    “要杨廷和、杨一清等等人,更适合官场?”

    “对。”

    皇上想开了,继续看。

    王守仁的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江南影响很大。广收门徒,遍及各地。如今“王学”分成几个流派,但同出一宗,各见其长。著名的入门弟子有,冀元亨、王龙溪、钱德洪、徐爱、王艮……都是各地方影响巨大的学者。

    特别是王艮,创立被称为“左~派王学”的泰州学派。

    皇上疑惑:“王守仁老师一反程朱理学中,盛行数百年的‘格物致知’‘致良知’,主张陆九渊的‘心即理’,更较之陆九渊立足于‘理’,更强调‘心’,这就是人性解放的启蒙价值?”

    “是也不是。心学类似理学,也是立足于儒释道。看儒释道三家一千年来的争斗,道家兴起于汉末,佛家在魏晋时期传进来……有时候,臣会想,是不是,儒学在汉末,就落后于时代?

    王守仁的思想,远播海外,特别对日本学术界有很大的影响。日本学术界,不能和华夏学术界对比。

    日本学术界的重视,侧面说明,心学适合日本,不适合大明。王守仁也知道。他出身于书香门第。”

    王守仁一出生是儒家人,这是他能做到的极限完美。皇上知道,日本大将东乡平八郎,有一块“一生俯首拜阳明”的腰牌,天天挂腰上。也知道,为何理学会被如此扭曲,心学会使得人都认为,人生就是极尽地享受。

    人性到底是什么?释放人性、压制人性又如何?皇上认为徐景珩说得对,这红尘本就是破的,哪有那么多道理?

    锅里有米,有房有马有月俸,才是大实在。

    墨家、法家、兵家……儒释道,皇上不管他们什么家什么派的,只决定大力发展技艺。

    去看看没有嫦娥,只有石头的月亮。

    去看看类比地球的火星。

    多好?

    正月里,皇上离开湖广,在江西呆两个月,在阳春三月里,出发里去南京。

    南京!南京!大明两京十三省的南京。

    皇上奇异地平静。

    南京是埋葬他爹的地方,太~祖皇帝建立大明的地方,是大明人的老家。

    第85章

    还有五十丈进去南京,皇上坐在侍卫们抬着的龙撵上,头顶的明黄伞盖晃啊晃,天上的太阳晃啊晃。

    皇上看着南京的城墙,沉默。

    南京该是什么模样?南京无数次出现在皇上的想象里,和徐景珩一样、长得美、文采好,翩翩贵公子……

    路边的柳条也晃啊晃,风也晃啊晃。长长的红毯铺着,连着天际;前面乌泱泱的人群,红袍紫带,红云一般。

    古老的南京城就在眼前。

    那是永乐皇帝造北京城的模板,几乎一模一样的城墙,一模一样的正阳门,只有皇帝才能行走的正阳门。

    正阳门的六个大门大开,各色旗帜铺满天空。

    城楼上一声一声礼炮响起,三呼万岁的人跪下,铺满地。

    南京人千盼万盼,盼望来皇上,皇上来了,他们反而无所适从。

    皇上千盼万盼,盼望来到南京,皇上来了,平静中带着陌生。

    皇上是什么模样?

    南京是什么模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