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8中文小说阅读网 - 历史小说 - 三国:我的父亲是赵云在线阅读 - 第247章 科举取士

第247章 科举取士

    晋国对羊祜是否投汉的调查还在继续。

    汉国这一边,凯旋回朝的赵广在经历了大战的洗礼后,也无意再启战端,年年月月打仗,就算是铁打的身体,也一样经受不住。

    将领如此,普通的士兵也是一样,在太原战事的后期,赵广已经感觉到,汉军将士眼神里那种归心似箭的渴望。

    不过,赵广想要歇一歇,也要看别人让不让。

    位置有多高,责任就有多大。

    汉国地盘的扩张是好事,但难免也引来一些牛鬼蛇神。

    并州的局势刚刚稳定下来,陇西那边又有了让人意想不到的情况,这次倒不是乞伏鲜卑有异动,而是来自辽东的慕容鲜卑部落的一支,在赵广征战并州的时候,远道拔涉到了西海一带。

    前两年,慕容涉归会同拓跋、段氏两部进攻上郡无果,却因其弟慕容耐叛乱,连忙赶回辽东平叛。

    却不想,慕容耐也不是好相与的,为争夺慕容部落的大单于,同父异母的兄弟俩个一通混战之后,慕容涉归虽然最后击败了慕容耐,将其头颅当作了酒器,但整个慕容部落也已经元气大伤。

    内斗自古最损实力。

    赢了也无多少好处。

    慕容部落的属地辽东一带,已经为老对头宇文鲜卑所夺,放牧的草原没有了,部落也就失去了发展壮大的可能。

    慕容涉归无奈之下,只能将部落一分为二,长子慕容吐谷浑率1700余户继续向西迁移,寻找新的草原牧地,这意思就是走到哪里是哪里,你出门自已寻饭吃吧,老子我养不活你了。

    这种情况,在动物界比比皆是,游牧民族见惯了狼群分立的情形,也不觉得这样做有什么不对。

    慕容涉归自己,则带着小儿子慕容廆低头伏小,依附到拓跋部落那里,成为拓跋部落的一支附庸。

    慕容吐谷浑西迁。

    一路之上,艰难可想而知。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流浪,这支来自辽东的游牧部落,找到了正处于白马羌、烧当羌混战中的西海,并以此作为新的放牧地居住了下来。

    西海一带,白马羌杨飞龙虽然在汉军的帮助下,抢先将姚弋伯的烧当羌老巢占了,但随后,轻敌的杨飞龙就吃了姚弋伯的当头一击。

    在战场经验和指挥能力上,杨飞龙确实不及姚弋伯,两个羌部在西海大战连连,白马羌斗志不坚,在渴望复仇的烧当羌面前节节败退。

    慕容吐谷浑就是在这个关键的节骨眼上,率部众进入西海。

    慕容部落的到来,让与西海相连接的陇西、陇上、河西一带局势顿时紧张复杂起来,赵广不得不前往金城坐镇,统筹西线布防事宜。

    北宫纯的凉州大马、独孤胜的斥候精兵,又跟着赵广到了凉州,这二个年轻将领的成长速度飞快,让赵广有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感叹。

    历史上,慕容吐谷浑到达陇上、西海一带的时间,要再过十余年左右,但这一次,也不知是不是赵广穿越带来的副作用,慕容部落内斗加剧,让慕容吐谷浑提前带着部众西迁。

    吐谷浑在五胡十六国的晚期开国,国祚延续的时间很长,一直到唐朝武周时期才被征服,其间,吐谷浑时降时叛。

    特别是在吐蕃强大之后,吐谷浑成为其附庸,对唐王朝的西域统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样的一股以后有可能形成威胁的势力,赵广不得不重视起来。

    张轨、郭统、牵弘等留镇西线的将领,被赵广一一叫到金城,面授机宜,就连吃了败仗的杨飞龙,也低拉着头,到赵广跟前听候吩咐。

    杨家以后虽然在武都一带,建立了一个小小的仇池国,但规模和国力小的不成样子,与吐谷浑根本不能相比。

    白马羌要想在西海生存下去,必须依靠汉国的鼎力支持,不然的话,杨飞龙分分钟被慕容部落给吞并。

    ——

    新汉建隆四年,十二月。

    临近年末,汉国的局势相对平静,赵广在处理了陇上、河西事务后,回到长安与陈寿、诸葛绪、苏愉等人叙叙治国之策。

    有空闲的功夫,赵广也会带着诸葛婉一起,到扶风、冯翊等地,问询下汉国的经济贸易发展情况,统计菽豆、小麦的收成,过问下民生疾苦。

    日子过得平淡又充实,而这便是一个执政者最为基本的素能。

    这么长时间以来,作为汉国的实际控制人,赵广其实并不合格。

    可能是武将出身的缘故,赵广更中意领兵在外征战,开拓汉国疆土,对于国家的治理方面,虽然赵广内政值也达到了84,但兴趣这个东西,还真不是系统能够改变的。

    要想把国家治理好,人才是关键。

    汉朝的察举孝廉制度、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弊端日渐显现,赵广也多次与朝中官员商谈,准备在新汉推行科举制度,以代替原先的人才推举方式。

    两汉时期的察举制,也就是地方郡守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才,并向上级和中央推荐,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其中的方式也有两种,一是官吏特别荐举,二是州郡正常察举,一般以后者为主。到了汉末门阀垄断时期,特别荐举又成为主流。

    比如董卓,在洛阳当太师时,保荐的官员不计其数。

    这就造成了要想得到好的官职,必须先找合适的人保荐,在这方面,门阀无疑有先天的优势,寒门子弟几乎没有出头之日。

    察举制度的弊端就在于此。

    对于察举的弊端,如苏愉、诸葛绪等世家大族感触不深,如陈寿、马融等人则是深有体会,他们对赵广开办太学、改革察举的主张也最为支持。

    自新汉定都长安以来,赵广就一直有改察举为科举的想法,不过,在穿越前赵广不过是一矿业大学的普通学生,学的专业也不对口,对科举制度的了解,也只是停留在明经、进士两科上面。

    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前者易,后者难。

    明经的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进士的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所以,科举考试一直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对于具体考什么内容?重点考什么题目?赵广没有过多的过问,他相信以陈寿的见识,会拿出合适的方案来。

    “科举势在必行,理由有三,其一,投牒自应,但凡是读书之人,皆可分级报名参加考试,不必非要先由官吏推荐,由此可打破门阀高门之垄断,为寒门学子入朝为官打开通道。”

    “其二,科考定期举行,既为读书之人树立了目标,也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更替,可避免出现人才断层。”

    “其三,实行严格考试的制度,考场设立主考、监考、阅卷等科考官员,如此一来,既可统一取士的标准,以防无能之辈混入,又可防止抄袭、窃取等作弊行径。”

    面对朝中大族出身的大臣疑问,赵广从三个方面,抛出了科举制度相比举廉、察举和九品中正制的优越性。

    苏愉等人听赵广这么一说,仔细的想了想,也不再多言,这件事情,反正由陈寿在牵头负责,扶风苏家在新汉算是大族,但放到汉末也不过是一个地方上的小豪族,跟四世三公没办法相比。

    拼本事就拼本事。

    苏家的子弟也不比他人差了多少。

    苏愉这么想,韦家、杜家、卫家、裴家等关中、河东的大族考虑的也差不太多。

    至于南面的巴蜀一带,本来就没有什么大族,在蜀汉灭亡之时,地方上的土豪也被魏军杀了不少,剩下的除了元从功勋外,也就如陈寿、杜轸这样的小族子弟。

    ——

    汉国在为如何简拔人才,壮大力量而热议纷纷,晋国一方则因羊祜通汉之事而动荡不已。

    郭奕到荆州调查之后,用了整整二十余天的时间,先是找人谈话,然后又是收集证据,摸清情况,撰写奏疏。

    最后,郭奕向司马炎上报了一份让司马炎极为震怒的奏疏,奏疏中确认杨肇与汉将寇林之间的书信为真,羊祜与杨肇的书信笔迹也是羊祜亲笔所写。

    羊祜的信中,虽然没有言语有投汉的暗示,但杨肇通敌已是铁板钉钉的事情,甚至在郭奕调查期间,杨肇所部驻守在当阳的一部人马还跑到西陵,向汉国的罗宪投降了。

    “羊叔子,真是枉负朕的信任。”司马炎在崇德殿看罢奏疏,再难控制住脸上的怒气,猛的将奏疏掷于地上。

    “陛下,万万息怒,荆州位置重要,缺谁都可以,唯独不能缺了羊叔子呐!”荀勖在旁侍立,见司马炎对羊祜已经失去信任,也趁机落井下石。

    “哼,我大晋治政领军之才,又岂只有羊祜一人,传我御诏,令扬州刺史王浑为荆州牧,统领襄阳一干军事,令参军徐胤为荆州刺史,在王浑未到襄阳之前,暂领军事诸事。”

    在怒不可遏的情况下,司马炎即下令解除羊祜荆州牧、征南大将军的职务,先回洛阳解说书信之事,待问明情况后再行定夺。

    羊祜这里总算还给了个辩解的机会,杨肇那里则连机会都没给,直接诏令削职为民。

    在这一场权力的角逐中,王浑从扬州被调到荆州,官职上算是进了一步,但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真正得利的人,是参军徐胤,在荀勖、贾充等人有意无意的推荐下,徐胤成了荆州军中仅存的忠臣良将,不仅官职上进了一步,更重要的是在王浑未到任之前,徐胤会暂时掌控晋国荆州军的实权。

    虽然,由于时间仓促,徐胤的资历也不能服众,这种掌握并不牢靠,但对于志在复魏的曹昙等人来说,千载难逢的机会终于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