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页

    胤禔建议道:“这话本既然这么好,端正先生显然是有大才之人,汗阿玛何不将他召入宫中一见?”

    太子则道:“端正先生这样的人若是想做官,还需要靠话本来做官?他在话本中所写出来的战事分析与计谋,已经足以证明他的实力,且文笔又那么娴熟。这话本的下部能到汗阿玛手中,汗阿玛定是与端正先生有所关联,否则为何民间还未有的下部,汗阿玛第一手便得了?”

    胤禔不禁问道:“莫不是汗阿玛知道端正先生是谁?”

    若真如此,那这端正先生的地位可不得了,他要重新评估起此人的作用了。

    康熙淡淡道:“朕倒是猜测到了几分端正先生是何人,只是他或许不愿意令人得知自己是谁。”

    如果他猜测的没错,那端正先生可能是皇叔。

    康熙暗暗分析起来。

    最开始,是皇叔给出话本的时间太巧妙。

    后来连胤禩都动笔写起了话本,还道是发展爱好,谁不知道写话本这样“不务正业”会引起师长与君父的误会?定是皇叔在教导他藏拙呢!

    这藏拙的法子太……

    康熙尤其还看了胤禩写的话本《倾世钟情》,实在一言难尽。

    好在,不愧是皇叔,有那样深厚的文字功底,写的话本精彩纷呈,康熙看了实在喜欢其中的词句。

    就连那词句的风格,也是皇叔平日里写文章的风格。

    帝王此言一出,太子与胤禔皆露出恍然大悟的神色。

    那人,定是汗阿玛身边的大红人!

    虽然不知道是谁,但是日后要争斗,可不能用他做筏子,说不准就会引起汗阿玛的怀疑。

    太子心中一动,提议:当年玛法在世时,曾让子孙们读《三国演义》增长见识与学习兴趣,如今有了新的话本,又在京城里那么有名气,不如给年少的阿哥们也送去一份,倒也不必让他们学习,就是闲暇之余瞎看看,也比没事琢磨玩别的要有学习价值。

    康熙一听,还真考虑起来,胤禔的脸色顿时就黑如锅底。

    太子这是要让他得到汗阿玛的下部赏赐成为所有弟弟们都能看到的东西,等那东西“烂了大街”,那么汗阿玛纵容他给他的棋逢对手下部立刻便没有了争宠价值,就这已经足够令胤禔感到膈应了。

    “给年幼阿哥们看话本,那不好吧?”胤禔阻止道:“弟弟们还是以学习为重,话本这等闲来时看的玩物,与课业无关,不如等他们年龄更大一些再给,免得他们沉浸其中,自控不得。”

    康熙想了想,缓缓道:“端正先生的《宿敌》,写的不错,将诸葛亮之计策,司马懿之计策分析至通俗易懂,倒是适合年幼的阿哥看,朕打算先问问众位太傅的看法。”

    帝王的心思,胤禔始终就没有摸准过。

    这不,听说康熙手中有棋逢对手篇下部,太傅们提出想要问康熙抄录一份。

    唯一的下部,刚到了胤禔手中还没有捂热乎呢,就给太傅借走了!

    胤禔还不能给太傅摆脸色,因为太子太傅,那是朝中有名望的老臣,是文士清流,得罪了他们可没有好处。

    太傅们并不反对皇上将《宿敌》买来给小阿哥们,康熙道:“待年节时下部就会售卖了,太傅不必着急。”

    康熙眼中带着笑意,命人将上下部皆印刷完成,一同给太傅们与小阿哥们捎过去。

    新年快到了,这话本正适合作为年假时的礼物交给他们。

    在临近新年前,上书房的先生们会布置好课业,然后阿哥们就会迎来短暂的假期。

    胤禩万万没想到,汗阿玛给的新年礼竟然是自己写的书!

    瞧瞧这上下部印刷完全的《宿敌——棋逢对手篇》,胤禩乐呵呵得将它收藏起来。

    “倒是难得有经过汗阿玛允许让我们看话本呢!”胤禩笑着与左右说道。

    胤禛抬头瞥了他一眼,低头看了起来,眼眸中似有期待的亮光:“端正先生此人,有大才!”

    听见胤禛当面夸自己,胤禩耳朵烫乎乎的,嘴角忍不住往上勾起。

    “这话本可是在京城出名了,”胤祉捧着上下两册,惊喜道:“外头还没有下部呢,多少人抓心挠肝地盼着。”

    他暂时将上部放到了一边,转手拿起下部迫不及待地翻看,从他的反应来推断,三阿哥定是提前看过了上部。

    胤祺同样是宜妃娘娘的儿子,只是平日里养在太后身边,他笑着暂时告别了众人:“三哥、四哥,弟弟与皇玛嬷约好了给她念话本,先去皇玛嬷身边了。”

    他还冲胤禩眨了眨眼,手中拿了《倾世钟情》。

    胤禩并不意外倾城这个作者名会被其他人知晓,他也从未掩饰过自己写话本,在写大结局的时候,胤祐也看到了他的奋笔疾书。

    如今唯有三哥与四哥还不知道他写话本,倾城这名字就跟一层薄薄的窗户纸似的黏糊在胤禩身上,随时都有掉落的可能。

    也是在新年这一天,端正先生的新作趁着年节开始售卖。

    翘首以盼的民间终于等来了棋逢对手篇下部。

    大阿哥与太子的人手,经过偷偷摸摸的对暗号,也终于从预定好的书肆中购买到了端正先生的禁忌之作。

    胤禔得知太子令索额图派人来买新作,冷哼一声:“他倒是怎么都不肯落于人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