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页
书迷正在阅读:泥洹夜巡、我靠撒糖拯救演技[娱乐圈]、我在末世开农场、小白花他不装了、燃烧(1V3 高H 高干)、渣攻火葬场后,跟小奶狗假戏真做了、报告!我已婚、我可以吃掉你吗[快穿]、原来爱是胆小鬼(骨科H)、雀欢(出轨,高H)
这是他们持续寻找乐器的缘由,更是他们对斯人已逝的祈祷。 祈祷在逝者的世界,依然能够听到生者的声音。 厉劲秋毫不犹豫的接下了这项重任,需要熟悉背诵查资料的汉乐府,又多了两首。 钟应作为首席助理,陪他弹钢琴、挑琴弦。 之前伤了指尖的手指,覆上了一层薄薄的义甲,半点儿不影响钟应的乐思与旋律。 厉劲秋心疼又欣喜,“幸好,等我们排练完正常音乐会,正式演出的时候,你的手指就完全好了。” 他丝毫不担心钟应会因为长久没有用rou甲弹奏琴弦,导致技巧变得生疏。 但他比较担心,钟应承担了十弦雅韵与十三弦筑的演奏任务,会影响指甲的愈合。 “你师父呢?”他忽然问道。 “樊大师应该可以弹奏十弦琴吧,就算只用其中七弦,他也能奏响这次的汉乐府。” “能是能。”钟应摘下义甲,笑着回答,“可是,师父要陪爷爷听音乐会,就不参加这次的首演了。” 重现遗音雅社的《千年乐府》,名家名琴众多。 樊成云作为奔走数年,德高望重的古琴大家,不参与首演,着实令许多人费解。 然而,钟应十分理解。 他和厉劲秋约好了下次谱曲,回到樊林,问候了絮姐,就径直往琴馆里去。 上周,载宁静子终于信守承诺,将整理好的手稿资料、林望归的录像,全都送了过来。 从那天起,师父就闭门谢客,整天待在琴馆,看看录像,弹弹琴。 钟应走进去时,屏幕里年轻的林望归,正在蹩脚的弹奏一曲《渔樵问答》。 爷爷的琴技确实不好。 而且这一盘录像之中,他更加年轻,恐怕也就二十多岁、三十来岁的样子,连基本的剔弦、泼剌都非常生疏。 可是樊成云一点儿不觉得这样的琴声刺耳。 他身前摆放着厚重绵长的短清,与录像中杂音咔咔的僵硬琴声融为一体,似乎跨越了时光,在和林望归合奏一场渔夫与樵夫的对话。 钟应静静走过,不去打扰师父的雅兴。 他走到了后面的桌上,摊开的研究手稿有着陌生笔迹的批注,应当是宁明志留下的痕迹。 《猗兰cao》的诗词旁,写着—— “寻兰不见,阴阳相隔,谓之黄泉。” 《战城南》的语句里,斜着飞出一句—— “死士复生,视为天降之兵,带鸦出行。” 他视线轻轻扫过,心中愤恨,皱起了眉峰。 载宁学派四大古曲,有两首都能在遗音雅社汉乐府手稿之中,窥见宁明志挪用、演变的痕迹。 钟应查过载宁学派对古曲的批注。 什么《黄泉》源自《古事记》黄泉之国,神女丧子悲痛,亲赴黄泉之地,为死士哀歌。 什么《天降》源自《古事记》迩迩艺命之神,率兵而来,复生死士,携带乌鸦四处征战,终在日出之国辉光中,建起神殿。 他眼神讥诮的去看,不一会儿,录像停了,樊成云的琴声也停了。 沉浸于畅快合奏中的古琴大师,见徒弟如此专注,笑道: “静子说,整理这些手稿的过程中,宁明志的弟子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他们拜入载宁学派,一生信仰的《古事记》篇章,原来是中国的《汉乐府》。” 钟应闻言,翻过手稿,不再看宁明志碍眼笔迹。 “《古事记》本来就是日本仿造我们的神话,胡编乱造的一本故事集,里面还故意拉长了天皇存在的历史,加强了他们天皇的神性神权,这种东西衍生出来的乐曲,能有什么好?” 樊成云慈祥笑出声,认真的纠正道:“天赋皇权这种事,他们也是和我们学的。只不过经历了一代一代史书完善、修改,他们改掉了生硬照搬的痕迹,却改不了受我们影响的根源。” 他伸手,翻回那份手稿,宁明志的批注清晰可见。 “在《汉乐府》,蒲苇冥冥是为战死将领哭诉,在《天降》,蒲苇冥冥也能成为他们战死沙场将领的哀悼。” “音乐,本就无法说谁对谁错,哪怕论出个先来后到,真正受到盛赞的也不一定就是先来者。” 樊成云在国际上走动颇多,深懂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影响。 无论是中华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在无可避免的互促互进,潜移默化。 听众喜欢载宁学派的日本古曲,也喜欢中国古琴的名曲,到了真正的舞台,再去控诉谁偷谁抢谁篡改,到了最后却失去了音乐诞生的缘由。 樊成云叹息一声,说道:“我一直期望的,不是打倒什么载宁学派,也不是禁止他们弹奏载宁四曲,而是真正演奏出遗音雅社的《汉乐府》,告诉日本人,告诉这世界——” “宁明志不过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可笑至极。” 钟应眼睛泛光,从师父期望之中,见到了广阔的未来。 他说:“这也是我的期望。而且,我们很快就能实现这样的期望!” 文无第一的交流,更应该将独属于中华的乐曲推广出去,遗音雅社重登舞台,就是他们宏伟目标的初始。 樊成云笑着看他的徒弟,伸出手拍了拍钟应的肩膀。 “《挽柩歌》编排得怎么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