嚣张郡主成基建狂魔 第95节
书迷正在阅读:绿茶女配的前男友们……、被世子爷cao练日常、青山在(1V1,骨科)、雪色如何,但问取、庭前柳(养父女 古言)、蔷薇事件簿(未定同人)、女扮男装上学堂(NPH)、论女a与哨向的兼容性、得寸进尺、你们能不能消停一点(群像nph)、雨润红姿娇(古言 王爷)
为自己的第一个庄园且是试验田,王家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千多多亩地连着十几个山头,可以说囊括岭南的多种地形。一直用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最好的农具,还有最先研究出来的水稻,化肥。 王怀玉来的时候正好遇上第一批杂交水稻收割。 “这一批稻子是去年杂交出来的,因为只找到了那一株稻子培育出了六十多颗苗,成果还没有出来,就还没有上报官府那边。”农学院的人见到她过来,抬头问了一声好,便继续手里的动作。 刚杂交出来的水稻产量既不稳定又不了解习性,他们连报告都还没有撰写出来,当然不可能上报官府,免得让大家空欢喜一场。 等这一批稻子出来了,确定它的亩产量还有稳定性。如果效果很好的话,可以考虑大面积的培育种子,到时候再上报官府也不迟。 王怀玉挥挥手没有计较这些,丝毫没有架子的蹲在地上,一粒粒的掂量这些稻穗。 “确实是比以往的要饱满些,数了数这些稻粒应该也要多上不少,不过这些稻子的抗病性怎么样?耐不耐涝,耐不耐旱?”最重要的还要防不防风。 这个学院的人就有发言权了,纷纷指着那比寻常水稻要粗的杆子道:“这个杆子粗壮得很,有的甚至是一起品种的两倍粗,就是鸡鸭啄一下也不会死。这一年来也没有见过什么病虫害。” “不过这个不能算数,新出的品种还没有天敌。而且还不成规模,等成了规模才是真正的考验。”农家人已经有了自己朴素的农学知识,知道当一个东西大规模种植的时候更容易引发病虫害,虽然还不明白原理,但他们在传承教导的时候,一辈辈的当做经验流传下来。 农家的许多经验来之百姓,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百姓。他们用一代代人的经验换来一点点的农学知识,现在被王怀玉整合利用再反馈给更多的百姓。 “实验一事不能cao之过急,不然毁掉的就是万千百姓的生计,尤其是现在这样的关键时候,宁可迟一点慢一点也要稳扎稳打。” “放心吧,郡主您说的我们都记得,这些实验都做了数据分析和记录的,哪个稳定有成果,再反复的对比,最后才呈送给大家。” 两人正聊着,这三分地的水稻也收割得差不多了,王怀玉看了一眼重量,亩产竟然能到七百多斤。 这下确实是惊讶不已,毕竟南召的水稻产量再高也没有过七百的,更何况还是和野稻杂交的,难道现代才出现的高产杂交水稻,在这里被她这门外汉和原始科学家弄出来了? “亩产是高了点,不过咱们这又是杂交又是加了化肥,每天每阶段都精心呵护的,能有这个产量也不是特别稀奇。换做普通老百姓,怕是做不到,所以这个产量还要再砍个一百斤,才是百姓能种的出来的。” “就算是这样也不少了,想想现在大齐的亩产量,我们都快要翻一倍了,还不该满足?”王怀玉打趣道。 她还以为自己见过世面,对这点产量不够激动,没有想到农学院的人比她还要不知足。这个时候竟然就想着亩产千斤,而且还是没有见过亩产千斤的人这样想,足以证明他们有多大的志向。 有想法是好事情,尤其是还有实现的基础,只有敢想敢做才有可能。 看着这一群比自己年纪大上不少的学子,笑得那叫一个慈祥。 “不过这个稻子我们在培育个几代,看看会有什么结果。我最近发现岭南有一种本地的糯米,香香糯糯的且颗粒饱满,就是他的植株太长太细了,遇到台风容易倒伏。你看他能不能和我们这些品种杂交一下?要是能够取到两种的优点,这个稻米应该很受欢迎。” 人们在吃饱后总要追求更好的,这不,现在粮食够吃了,就准备培育出更好吃的粮食了。 “可以,地里的事情你们说了算,需要什么写清楚汇报申请去找管家要钱或者采买就行了。”王怀玉一如既往的大方。 农学院的成绩出的比较慢,但其他学院的成绩可不满。尤其是物理化工学院的,这才短短两年的时间,就利用王怀玉从海外带回来的橡胶,制作了一系列橡胶产品。 不过因为橡胶的稀缺基本都是用在官方或者军方,很少有能流落到民间的。 随着北方局势的愈演愈烈,岭南成了众人所向往的桃花源。源源不断的流民涌向岭南,但所有到岭南的人都被那堵高大的百里长城挡住了。 有人甚至铤而走险,选择翻越十万大山,从各个小路进入岭南。但这样的人是防不胜防,除非把岭南的兵力辐射到整个十万大山防线。但那样的人力物力耗费太大,不值得。 如果能够穿越十万大山进入岭南的人,王怀玉也吩咐各个县衙中一只眼闭一只眼。将人带去固定的地方隔离一个月,没有携带疫病的也就编入岭南户籍了。 这样的人不多,但也算给他们一条生路。这是王怀玉在保全岭南的基础上所能做的最多了。 看着步履阑珊,十死九生也要翻山越岭,杀虎打狼来到岭南的人,岭南当地百姓都心有戚戚然。 “周猎户,你们北方真的过得那么艰难吗?竟然让你从十万大山翻过来也不愿意留在北方。”苔花村的村民看着刚救回来的这个外乡人,好奇地问道。 周雷看着一群黝黑的汉子,哪怕在这个时候也是吃得脸颊圆润的,身上穿着更是干净整洁,眼里还有对他这个外乡人的可怜同情和照顾。 同情照顾,多么难得的情绪啊。 再一看放在自己嘴边的大米粥竟然稠得能立得住筷子。旁边柜子上还放着一个冒着热气的黄色的食物。 虽然不知道是什么,但周雷还是忍不住看了几眼,吞咽了一下口水。 第144章 逃荒的人都说岭南富裕,他还不信。只是看着这里的山还是绿的,便想着还能有吃的才翻过来。现在这样一看,何止是富裕,就是地主家也比不了呀。 听见村里人这样问他,周雷脸上欲哭不哭,要笑笑不得。 “我们北方,我们北方何止是艰难。我家一共十三口人,兄弟姐妹七个。这些年饿死了一半,又被叛军带走了一半,只留下我一个人苟活至今。不是小的时候和山里的猎户学了点本事,我也早在山里喂狼了。” “我家还是青壮年多的,像那些家中只有老小妇孺的,早几年都成了叛军和流民的口中rou了。” 周雷说得情绪崩溃,眼泪竟从这个三十几岁的汉子脸上不停的掉下来,在场的人见到无一不伤心难过。 “唉,都怪我们提起你的伤心事儿了。没事,没事,到了我们岭南你就吃好喝好。等你把身体养好了,再找上一份活干,自己开几亩地,要不了几年就能娶妻生子了。” “到那个时候也能给你家传宗接代,担心你的父母一个安慰了。咱人活着还是要往前看。”村里的老大爷拍了拍他的肩膀安慰道。 他年纪大见过的也不少,他年轻的时候遇上天灾,家里的亲人也是死的死,逃的逃,只剩下他一个。但他活下来了,碰到现在的好时候,子孙孙好几十口人,过的也挺快活的。 他端着满满的一碗粥递给周雷,在对方狼吞虎咽的时候还不忘帮忙添点水,帮他顺气,就像是在照顾年轻的自己。 周雷在苔花村人的照料下很快就恢复了伤势。原本被老虎咬了一块rou的大腿,慢慢的也能拄着拐上出门走上几步了。 难得出门的周雷才发现,岭南和他所见过的大多数村子都不一样。这里的人除了种地,竟然还家家户户都种着药材,也能经常看到男人出去找活干,女人挑着菜出去卖。每个人脸上都是自信阳光的样子,尤其是女人真的耀眼得很。 “阿水嫂卖菜去啊?” “哎,对呀,今天的菜卖得不错,有个工程队从我们县路过,要采买不少东西呢。听说是修建隔壁的水库和挖河道,要是咱们能走得了,每天送菜过去估计也能有个不错的收入。” “什么,我们隔壁县也来了个工程队?哎呀,这好事咋轮不到我们县呢?”旁边听着的女人一拍大腿赶紧起身,“不行不行,我得赶紧回家去我们家的菜地可多能吃的了,拿去卖了可比烂在地里好。” 被叫阿水嫂的女人看着拄着拐杖坐在石头下的周雷,扬起一抹笑意,从篮筐里拿出一串红彤彤的果子递给他。 “周猎户,你伤好得怎么了?出门晒太阳呢?路上摘的猫屎,你尝尝味儿舔舔嘴。” 那是苔花村人用来哄小孩儿的果,看着手里指甲盖大小的红果子,走周雷愣神。 自己只是被当小孩儿看了? 其实在几年前的苔花村,村民们没有今天这样大方,乐观,热情。他们自己吃都吃不饱,山上的草根树皮都恨不得搂回家里,怎么舍得把食物给别人呢。 但这几年他们村开垦的坡地种植药材,还有玉米和木薯这样高产的粮食,家家户户都能吃饱了,三五不时的还能吃上rou。这日子一好过起来,看着谁都是笑脸相迎,也舍得把吃的分享出去了。 仓禀实而知耻辱,圣人说的话还是有道理的。 周雷捏着手里的几颗小果子,已经麻木不堪的心泛起了一起起伏。 就这样周雷在伤好顺其自然的入了苔花村的户籍,跟着当地百姓一起去给工程队打零工,没有活干的时候,村里人也给他划分了一块地,让他开垦种一些自己吃的东西。村尾没有人住的竹棚子也成了他的落脚之处。 铁打的锄头,陶制的瓦罐,茅草编的席子。看着满满的家当周雷有些恍惚。 自己这才来岭南多少天,竟然把家里的东西都置办起来了? 他记得小时候家里分家,作为老二的父亲只分到了两亩薄田,锄头都是自己用石头磨的,更不要说做饭的瓦罐是破了一半捡回来的,他直到十五岁,大哥娶亲了才有自己的一张床,但那也是晚上拆了门板搭出来的。 现在这里,自己一个人竟然就置办出了那么多东西,更让他不敢相信的还有外头三亩的坡地,这可全都是落在他名下的。 “以前几代人都攒不到的家当,我这不到一年就赚出来了?”周雷喃喃自语,“怪不得那么多人往南方跑,南方果然好养活人。” 着这些家当原本空落落的心也被逐渐的填满了。现在的周雷每天早出晚归,雷打不动的干活,开荒种地。尤其在得知了玉米和木薯这两种农作物的产量后,就没有考虑过再种其他东西,哪怕药材再值钱,他的地里只种着玉米和木薯。 精心耕种的玉米亩产最少也有七百斤,木薯的产量,哪怕在最贫瘠的土地也有一千来斤。周雷的这三亩地全是这两种作物,一年只种上一季,产出的粮食就够他一个人两年吃喝不愁。 像玉米这种,简直是周雷百吃不厌的粮食,又能顶饱味道还好,比他之前吃的没有磨过的麦子好吃多了,一点也拉嗓子。 这还是成熟晒干的玉米,直接拿来熬煮的口感。 要是玉米刚出来嫩嫩的时候,掰上几包放锅里,只用盐水清煮,那味道也是能香的人流口水的。口感一咬就爆浆,比周雷吃过的任何东西都好吃。 不过他可不舍得那么糟蹋粮食,没成熟的玉米他一个人要吃五包才能饱,成熟的玉米一包就能煮一大碗,再配上点自己做的咸菜,够他早上一顿了。 家里粮食堆满仓,周雷只想着拿一些出去换稻谷,再多的便是琢磨着养些鸡鸭牲畜,别人叫他拿出去卖些钱,他把头摇断了也不愿意。 “粮食能换成钱,但有钱不一定能换成粮食。而且还是自己手里面有的安全,我不换。”周雷摇摇头道。 知道他的固执,村里人也不再劝他,不过大家都能体谅他,需要什么东西的时候,大家也第一时间想到他,让他用粮食过来交换。 和周雷一样,从北方来的人大都扎根在了各个村子里,自己的努力开荒了几亩薄地,辛勤努力几年都慢慢的攒下了一些家底。 一些隐隐约约来的流民,慢慢适应下来。岭南也迎来了一个人口大爆发的关键点。 “今年新出生的孩童有十二万?”王怀玉眼里惊喜连连。 作为当地的父母官,邓蛮生也很满意自己取得的成就,撵着胡须微微的点了点头,“下官刚从各县出生户籍上统计了一下,今年出生的孩童要十二万之多,比去年足足多了三万。更难得的是三四前生下来的八万个孩子,存活至今的约九成九。” 要是出生人口让他满意,这个存活量就让他治好了。毕竟自古以来就有句话叫做生得出不算本事,养的活才算本事。 他们岭南生的出那么多人,也养得活那么多人,简直就是天大的本事。怎么能让邓蛮生不笑呢。 “好事情啊,这可是一件大好事,我们岭南的人越来越多,生活才能越过越好。” 毕竟不管是农业工作还是商业发展,或者工业建设都离不开劳动力。尤其是在这个只能用人力的时代,人口就代表着一个社会的实力和财富。 “是,郡主说的是。要是没有你也不会有我们岭南今天,岭南百姓都得感谢您的大恩大德。” 话说的有些谄媚,王怀玉听不习惯挥了挥手让他止住话头。 “这些孩子都要送去村里的小学上学,等到了十岁每个人最少要算五百以内的算术,用他自己的名字和最少一百个大字。要是有天赋优越的人就送到县里的书院上学,或者是天工大学。反正在村里面也不能耽误孩子们的教育。” 穷什么都不能穷教育,这是伟人们已经实践过的。现在岭南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钱也赚的差不多了,各方面都发展得很好,正是到了投资教育的时候。 王怀玉可以想象等过个五年,十年,十五年。这一批接受教育的孩子也可以反哺给岭南,给岭南带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 “明白,孩子的学习是头等大事。我们算跑断腿也得让孩子认得字,能读书。”邓蛮生立下军令状。 现在的岭南依旧没有条件在各个村开办村小学。但随着衙役数量和质量的提升,给各个村派去一个驻村衙役,解决孩子的读书问题却是可以的。 当然,衙役承担的工作多了,俸禄也会相应的上涨。本来就要去驻村的衙役们也乐意多一笔收入。 这可苦了孩子们,再也没有每天在山头田间晃荡,捕鱼抓鸟的快乐生活了。每天早上干完家里的家务,就要到村里的广场或者祠堂去上学,笔墨纸砚也不用他们带,每天就去学几个字,几个算术,然后回家自己练。 等到第二天就去用学校的笔墨写练习成果,写不好的,不会的就等着家里爹妈请吃竹笋炒rou吧。 一时间各个村子里都响起了爹妈打娃的声音。伴随着的骂骂咧咧的话。 不过王怀玉经过村庄视察时,看到这样鸡飞狗跳的场景却是会心一笑。 “这些孩子们算是有个完整的童年了?” 少年人的时光匆匆而去,昔日还抱着王怀玉腿撒娇的孩子,现在也长成了翩翩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