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8中文小说阅读网 - 历史小说 - 我在古代当先生(穿越)在线阅读 - 分卷(126)

分卷(126)

    普通的箭矢在一般人手中是很难穿得透盔甲,而这支箭矢不仅穿透的盔甲,其势不减,更入木三分。

    所有人都面面相觑,待看清了长长的尾羽,正是阮稷拿出来的那支箭。如此利器,如果射在人身上,该是怎样的威力。

    有人费力将箭矢□□,仔细端详一阵。其他人已经迫不及待的要看看了,箭矢经过这一遭,丝毫没有受损的痕迹,他们可以说从未见过这般的箭矢。

    所有人都转变了态度,相国大人,此箭锋利,我们一致认为可以大量制作这样的箭装备秦军。相国大人所说的统一军备制式,秦军都用上这样的箭,其战力必然会大大提升。

    卫苏当然也看出了众人态度的转变,他自然也知道这箭的厉害,点点头,行,你们可以继续再研究研究看看。形状重量长短,实验出最适合的,到时候由军备作坊大批量制作,用于装备大军。

    陶瑾早看得心驰神往,此时听到卫苏的话,行礼道:我一定将此事办妥。

    说完,心中又没底了,皱起眉来,要大量制作这些,还得要人啊。他看了一眼卫苏,先生真能将人手的事情解决吗?

    卫苏他们从阮稷那里出来时,天色已晚。陶瑾看着闭目养神的卫苏,欲言又止。

    卫苏睁开眼睛,漫不经心的问道:怎么了?陶瑾的视线哪怕他闭着眼也能感觉得到。这人是藏不住心事的,如果不让他说出来,只怕今晚都睡不着了吧。

    陶瑾有些不好意思,笑道:也没什么,先生说要大量制作那样的箭矢,就需要人手特别是打造的匠人我们连一般做工的人都难以找到,更别提有技术的匠人了。

    一般需要打造的工序都需要匠人,这些人的技艺都是一辈辈传下来的,一般人如何能够掌握?

    卫苏一只手撑着脑袋,匠人我之前已经下了政令,让召集全国各地的匠人来蜀。这个倒是不用急,各地实施下去还有一段时间。

    原来先生已经想到这点了啊,陶瑾喜笑颜开,就听卫苏继续说道:只是哪怕集聚了秦国所有的匠人,没日没夜的制作,恐怕也不可能装备上秦国所有的大军。

    陶瑾脸上的笑容僵住了,也是啊,秦国的匠人才多少人?秦国大军需要的军备又得多少?不仅仅是箭矢,还有刀戟斧钺,各种不同的兵器。

    卫先生打算将这里的军备作坊发展成为秦国第一或者唯一的制作军备的地方。所有的军备都都从这里出去,那么其制作量是不可估量的。

    而且卫先生已经说了,未来的几年内,秦国几乎全民皆兵,有兵卒就要有足够的兵器供应。

    所以,现在培养匠人来得及吗?

    卫先生将这军备作坊交给他,他就抱着一定要做好的心思。可现在,他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胜任,应该禀明先生,让先生另寻高人能士,他可以退位让贤。

    将自己的顾虑说了出来,卫苏像是看透了他的想法,笑道:此事除了你,没有别的人选。

    可是陶瑾不知该如何说。

    行了,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你也不必害怕,再不济还有我这个先生在呢,总能想法子渡过去的。

    这话让陶瑾稍稍安心了些,说得也是,既然先生全力支持,那必然是有办法解决目前的困境的。自己cao心这些有的没的也没用,还不如将自己的事情做好。

    明天我们去军备作坊看看,有什么问题再说。卫苏说完,便又闭上了眼。

    陶瑾见状,遂不敢再多言。先生刚刚才来蜀地,一路劳顿,未做片刻休息就马不停蹄的去了端木先生处。耽搁了一天,现在天时已晚,先生也早就累了,他哪里还敢打扰?

    卫苏其实并没有真正休息,反而脑中不停在思索着刚刚陶瑾提出来的问题。

    除了人手问题,他觉着还应该改进生产技术。像他们所见的箭矢,虽然只是小小的物件,可是却因为制作方法的落后,不得不耗费人工一锤一锤的打造。这样最终又能做出来多少?现在秦国军队不多,或许还能供给得上。可日后秦国真要养几十万乃至百万兵,又如何能跟得上?

    所以陶瑾担忧的也不是没有道理。

    目前看来,也只有改进生产方法一途了。然而这又谈何容易?现在生产力低下,是毋庸置疑的,要改变只有发展出复杂的生产设备。像改进燃料,冶炼炉是必须的,还有既然是生产统一制备,那么发明出模具什么的也很有必要了。有统一的模具,让制作流程更加简单,就算是一般的百姓也能不需要任何的技术就能制作了,而且也不易有误差。

    卫苏想到这里,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来。生产设备这一块交给端木嵩他们最合适不过了,反正他们也还有多余的精力,能者多劳嘛。

    其他暂时放下,明日去实地考察之后,及时查找问题,发现问题才是最重要的,卫苏心中决定下来。

    蜀地的一个小村子中,天儿不见亮,村里的男人们就已经起来了。如今正是农闲时节,地里已经没有什么好忙的了。本应该闲下来的李老大将身上的短打衣物束好,就听到门外一声声锣鼓声。

    这柳哨声自农闲下来之后就每日里早间都有人敲响。李老大已经听习惯了,不过声音响起来后,他的动作明显加快了。

    恰时,李老大媳妇推门进来,见李老大还在屋里,柳眉一竖,你怎的还没出门,村口的锣都响过一回了,你要是迟到的话当心又要被罚。

    李老大匆匆用冷水洗了一把脸,知道了,知道了,这锣声不是才响过一回嘛。放心,赶得及。

    说完就匆匆出门,临出门之际,说了一句,媳妇儿,晚上回来,我给你带rou饼回来。

    李大媳妇跺跺脚,给我带什么?你自己训练这么辛苦,可不能饿着肚子。我在家野菜杂粮也能填饱肚子,你自己照顾好自己就行了。

    李老大已经远去,只留下一个背影,也不知道有没有听到媳妇的话。李大媳妇看他慌张的背影,想着昨晚回来时,他从怀里摸出还带着体温的面饼,小心翼翼的送到她面前的样子,不禁噗嗤一声笑了。

    李老大已经大踏步向着村口走去,现在朝廷下发的政令,秦国青壮农闲之际,必须参与训练。其他啥都不说,单单规定了凡是训练之人,都得管饭管饱,隔三差五还能有rou吃。这可是在家里没有的待遇,一开始还心不甘情不愿的百姓,才两天就人人都争先恐后的前往了。

    没走出多远,路过一个小院时有人打招呼,李大哥,今日这么早就去了?

    李老大看清人,憨憨一笑,是啊,再不出门,家中婆姨该骂了。你怎么也这么早?

    这人是之前迁来这边娄国人,叫吴兴。他与吴四叔一起被分到了他们村里安顿下来,他们两家人也是老实本分的。现在熟识之后,见人总会笑眯眯的打招呼。

    村人对这两家人也颇多照顾,用里正的话来说。虽然刚来是客,可是等日子久了,那就也是秦人了。大家都是一家人,该帮的还得互帮互助。

    吴兴笑道:我还打算去将村东边的碎石地给清理出来,等到来年开春,就能播种。所以就早些起来了。

    李老大挥挥手,那行,不聊了,不然时辰就晚了。说着已经跑远了。

    吴兴笑笑回转进屋中,他与四叔一起来到这里,前期靠着官府的补贴以及村人的帮助,将日子给熬过来了。

    官府承诺了他们开荒的荒地头三年长出来的粮食全部免税归于他们自己。如今他开荒出来的地已经种出来一茬粮食了,虽然不如熟地产量高,可还是够一家人填饱肚子。比起在娄国之时,日子好过得多。照这样下去,未来他们在秦国,只要勤快一点,日子都不会太差。

    屋内正在哄孩子的吴王氏出声询问道:你跟谁说话呢?

    还能有谁?李大哥刚刚出门前去训练呢,路过家门口,打了个招呼。

    吴王氏明白了,羡慕的语气道:原来是他,说起来他们可真好。我听李大婶子说,他们参加训练的人顿顿管饱,偶尔还能偷偷藏了带一点回来。可惜啊,你不能去,不然咱家也能有面饼子吃,说到底,终究我们也不是秦人,是外人。

    吴兴嘿嘿一笑,现在我们才搬来多久?肯定不一样的,不过你放心,县令下发的告示不是说了吗?三年之后,如果我们能完成任务,只要我们愿意,就会给我们上秦国籍,到时候我们不也就成了秦人了。咱们努努力,成了秦人,自然就能有这等好事轮着咱家了。

    这话一出吴王氏反而叹了一口气,幽幽说道:也不知道是好是坏,听说现在训练的人,日后秦国如果遇到征战,那就必须要入军伍的。我,我可不愿你去打仗,就这样日子苦点累点,可好歹平安。

    吴兴混不在意的挥挥手,现在还早呢,将来怎样又如何能说得清?想那么多有的没的作甚?

    两人正说着话,就见吴四叔来了。请吴四叔坐下,吴王氏给他倒了杯水,吴兴就问起他来做什么。

    吴四愁眉苦脸,你们还不知道吗?

    知道什么?吴兴不明所以。

    吴四叹道:你四婶不知道从哪里听到一个消息,说是咱村南边十里外的一个作坊招工,正吵着要去呢。

    什么?吴兴不可置信,招工?既然是作坊招工,那也是招男人做工啊。四婶莫不是想让四叔你去?

    他们之前就听官府说过招工之事,但是听听也就过了。他们刚来,只想着能开荒出自己的土地,以后好养活家人。什么招工,到作坊中做工去了,又哪里有人手开垦荒地?自家一亩三分地儿不比那什么强?所以这些都跟他们无关。

    吴四摇摇头,要真是吵着让我去倒好了,她是想要自己去。

    第163章

    吴兴以为自己听错了, 再次确认道:你没说错?四婶,四婶要去作坊上工?

    看吴四叔认真的点点头,吴兴几乎懵了。从未听说过工坊中会让妇人去的, 或者说四婶是不是听错了消息?

    不会有错的。吴四叔唉声叹气, 事情是这样的,前些日子她去河边采荇菜, 然后遇到同样去采荇菜的妇人, 就听她们说起了此事。于是就上了心, 还专程去县城打听了,得到确切的消息,才决定下来。

    吴兴夫妇二人相互看了一眼,吴兴不知该说什么, 倒是吴王氏好奇的问道:那到底是怎样确切的消息?能让四婶动心无比,不管不顾都想去啊?

    吴四叔这才皱着眉头缓缓道来,原来吴四婶自从在河边听到别人说,往南十里之地建成了一个很大的作坊, 正在招工。

    吴四婶做着自己的事,一开始并没有放在心上, 招工也不与她们相关。然而几人借着话询问了几句, 聊着聊着就说到了点子上。原来这次官府的招工告示上,不止招收男工,还招收女工。

    这下子, 所有人都好奇起来,怕不是寻她们开心的?让女人去做工,哪里会有这样的事情来?可是看那人信誓旦旦的样子, 众人都不由问起原由。

    我何必骗你们?那散布消息的老妪拍着胸脯笃定的道:我有个娘家弟媳, 她就是城里的人。听她说她家隔壁有个寡妇真的进去了作坊上工。

    在一片唏嘘声中, 她神秘兮兮的说道:那寡妇拖着三个儿女,家中没有顶梁柱,日子过的可苦了,那就是有今日没明日。然而她进了作坊,眼看着日子居然过起来了。听说她在工坊中做些手脚活计,也不是很辛苦,不仅每日里工坊中管饭吃,而且每月月末都会下发薪饷,这笔钱养活她家的三个孩子还有富余。

    真的假的?有人心痒,真有这么好的事?

    我骗你们作甚?那老妪拍了拍衣角,我那娘家弟媳家中人可是看得明明白白的。她家中的妇人,只要合乎条件的,也都前去工坊中报了名。现在我那娘家弟媳也想办法让她娘家人替她弄一个名额呢。

    还要合乎条件?不知道是什么条件啊?有人问道。

    条件嘛也没什么稀奇的,就是四肢健全手脚勤快就行。不管成亲没成亲的,十八岁到三十八岁都行。那老妪说道。

    她叹了一口气,摇摇头,可惜了,我这年岁,他们工坊不要我了,不然我也去报名了。

    有人犹豫道:那她娘家的女人真的去了啊?那他们家男人不管的吗?女人出去工坊做工,不怕人笑话吗?

    现在的女人虽不至于足不出户,可抛头露面跟男人混在一起做工的还真没见过。农家妇人虽然不甚讲究这些,偶尔忙的时候也会跟着自家男人下地干活。可那跟其他人混成一堆还是不一样的,万一闹出什么事情来,那可就丢脸丢到家了。

    呸!笑话个啥?人家做工那是男女分开的,女人安排专门的一个工坊,吃住都在一起。管事的都是妇人呢,而且是绝不允许外人进去的。老妪啧啧几声,里面既安全又条件好,她们做得好的还有奖励,还能休假什么的。想想看,能挣到银钱贴补家用,比起在家中相夫教子不强得多?总之,错过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现在好多人都去了。

    吴四婶听到这些就上了心,回来后在心中琢磨了半晌,想着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就打定主意去城里打听打听。

    于是在打听回来后,吴四婶心思活泛了。自己一家人刚刚来到秦国,立足未稳,一切吃用都全靠着丈夫开垦的荒地。她要是能进工坊做工补贴家用,自己一家的条件定然会好很多。

    想到这里,她便跟吴四叔说了。吴四叔闻言那自然是不可能的,让自己媳妇出去做工挣钱,自己岂不是太窝囊了?

    吴四叔不同意,吴四婶便闹,两人第一次因为意见不合吵了一嘴。

    这不,吴四叔郁闷之下,来向侄子诉苦来了。

    吴兴听了,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劝说吴四叔,四婶也是为这个家考虑,你跟她好好说,也别吵架。

    吴四叔点点头,我来,是想麻烦侄媳妇去劝劝你四婶,你们俩向来是无话不谈的,她也能听听。咱们虽然穷,可也不能一直穷下去,真不必她去做这些。

    这没问题。吴兴点点头,替自家媳妇答应下来。他们两家来到这里,初来乍到的,四叔能想到的也只有他们夫妇俩了。四婶一向都比较听从自家媳妇的意见,由媳妇去劝说劝说是最好不过的了。

    吴四叔走后,吴兴看向吴王氏,却见她不知道在想些什么。不过他没有在意,又交代了自家媳妇去劝四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