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页

    知道薛家哥哥没了,大家先是叹息一场,安慰了一番宝钗。如今数月过去,宝钗也缓过来了不少,每次想起哥哥来,心里还是感伤,但是更多还有骄傲。

    大家又说了一会儿话,特别是知道宝钗定亲了,那人还是薛家哥哥的战友,一点也不介意宝钗继续管着薛家,还愿意一起帮扶薛家,大家都替宝钗高兴,不免谈起了远在千里之外的探春。

    “那丫头是个厉害的,之前来信和我要货源的时候,还把我愣了下,我的人跟着跑了几趟,她如今在琉球过的不错。这样真好。”宝钗笑着道。

    迎春也接道:“是啊,她现在都当娘了,不久前刚来信,生了给儿子,可把赵姨娘高兴的不行。”

    “如今这样真好。”即便她们现在分开了,但是知道彼此都过的好,心里也为对方高兴,黛玉感叹道。

    正吃着糕点,性子越发活泼的惜春也笑着道:“那什么时候林jiejie也定亲成婚那就更好了,嘻嘻。”

    “是极,是极。”宝钗和迎春也笑着附和道。

    金灿的阳光下,一群姑娘们说笑着,世事变迁,但是再此相见,友情亦在。

    而林府,堂厅。

    林子真正被李思源两夫妻缠着,自从察觉到两个孩子的事情后,他们便一心想要把两个孩子的事定下来。这会儿逮着林子真推销了半天他家儿子的各种好,林子真可有可无的听着,心里却在琢磨着,他侄女这才多大,还没十八呢,怎么能早早嫁人,甭管这两夫妻说的天花乱坠,他不同意。

    完全无视这两夫妻看他如同大反派的眼神。

    第82章

    也许是前方濠镜澳的战役,也许是十四他们前脚刚和大军们一起离开,康熙帝便生了场病,虽然只是寻常的风寒,但是人毕竟上了年纪,不在像年轻那样恢复的快,高热褪去后,少不得细细调养下。

    人嘛,生病的时候一般都会显得脆弱些的,不管是身体上的,还是心理上的。这个时候不免有想要寻求亲情的温暖,同时也担心起继承人的问题。

    老大和老二是不行了,下面的人里,如今竟只剩老四最为合适,那怕就他自己而言,对这个叫真的儿子也谈不上多喜欢,甚至连这家伙的为人处世都不大欣赏,木过硬易折,情深则寿短。

    老四太硬了,有好也有不好,不过人能干实事,大清如今这样的局面,也许更适合一个这样的君主。

    反正康熙帝一个人琢磨了半天之后,便下旨提前把四爷给召唤回京了。

    受到旨意的四爷,能说什么呢,只能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手里的事情交接下去。其实一个项目,如果不是出现重大的错误,半途更换主管人并不是件好事,但是很多时候事情并不是自己想做什么便是什么的。

    胤禛能做的便是尽量安排好剩下的事情,好在接下来的工程在就做好了规划,大家只要按照之前的流程和规划继续下去便好。

    等胤禛处理好事情要离开的时候,除了当地的官员,还有周边不少百姓都来送行,这也是归功于他们这支队伍修路修到那里,无偿修路,而且整支队伍重来没有出现拿吃那喝,欺压百姓的现象,甚至因为他们的到来,还为当地的百姓创收,毕竟修路需要雇人,还有一堆子吃喝拉撒的事情。

    最重要的是,路上有深受冤屈,走投无路的受害人,想到胤禛皇子的身份,赌了一把,直接找上胤禛申述。

    胤禛本就是个看不得贪官污吏的,一路走来,他已经看了太多百官高呼的长乾盛世下隐藏着百姓的艰险,一个普通的百姓,几代勤勤恳恳的耕种,也不过就是图个温饱,好些的家里冬日每人能有一身冬衣。

    而还有不少地方,百姓甚至吃不饱饭,不少人家甚至一大家子共用一两身冬衣。

    更不要说一旦生病,连看病的念头都没有,只盼着能在死前吃一顿饱饭。

    生活本来就苦成这样了,若是还要被贪官污吏欺辱,那更是让这些百姓没有活路了。所以,胤禛动起手那叫一个快准狠。

    一个人得了伸冤,接下来每到一个新的地方,便又有不少与上些这样的事情发生,就这样不少地方官员被清洗了一波。

    好在因为上次刺杀发生,这次胤禛出来,身边带了不少保护的人手,这才在一些官员狗急跳墙时,有惊无险。

    所以才有了如今送别的一幕,不少在送行中的官员们心里也感叹不已,之前他们只听说京城里八阿哥是如何礼贤下士,爱惜百姓,但是如今这位四爷也不遑多让。不管他是出于真心,还是只是为了皇位,但是至少那怕是装,他做的一桩桩事情都是对百姓好的,便也是好的。

    最难得的还是个行动派,手段够硬,想到这些不少人心里便都有了想法,纷纷和自家家族联系。

    四爷一路急行,等到赶回京城,还没来的急休息,便进宫面圣,接着便开始接管粮草军用调度的安排。康熙帝肩上的胆子才松了些,他这儿子手段硬,这事交给他最合适不过了,可以说,这京城的大半的官员都知道他办事的名号,见着煞神回来了,原本想伸手的人一个个都把爪子缩了回来。

    如今四贝勒回来,看着康熙帝把四贝勒带在身边,时常指导几句,不同于之前皇上对八爷的温声细语,这两父子的相处更为公事公办些,甚至有时候两人还会因为政见不和,时有争论,康熙帝从来不吝啬责骂。骂人过后,两父子又开始继续该干嘛干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