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页
书迷正在阅读:[咒回同人]关于我在梦中成为他们母亲这件事、平平无奇恋爱小魔王[综英美]、神医丑妃美又飒、[韩娱同人]海盐制造厂、穿成修真界男配的meimei、[文野同人]好好写书,不要打架、[咒回+电锯同人]勇者永不言败、[综漫]夏油父母的养娃日常、永巷长秋、成人死亡专区[无限流NP]
她看了看怡安无忧无语的笑颜,心中道:若没有安哥儿,此刻,我与你阿爹不知要为你cao多少心哪!想想那林家的黛玉,唉,也不知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怡安已然出落成明媚美丽的豆蔻少女,初入京城时,养在深闺,还不太显眼。现在,她得到了乡君的封诰,学习教养之余,少不得要出入交际,在贵女的圈子里,崭露头角。 怡安的美貌灵气,聪明能干,很为人称赞。特别是,她还有一个极有本事,深受皇上看重,本身也才貌双全,年轻有为的哥哥。一时间,无论出于什么目的,怡安都十分的引人注目,更有人尝试着与他们兄妹二人说亲。 第60章 林家出继子60 这些日子, 陈氏接到了不少官宦人家的帖子,邀请新鲜出炉的怀德伯夫人和怡安乡君赏花,赴各种名目的宴席。林家在京城中熟悉的人不多, 有些压根不熟悉的, 陈氏就以家中事多脱不开身, 怡安要跟着宫中嬷嬷学规矩的理由婉言谢绝, 但总有些比如老夫人过寿之类的是推辞不得的。 林明安倒也乐见其成。怀德伯府, 是新兴的贵胄人家,不能游离在京城的社交圈子之外, 关起门过自己的日子, 必要的交际也是应该有的。就算陈氏自己不在意, 怡安也是需要多见世面的。林家如今的身份背景, 决定了她日后的婚配对象,绝不可能是白丁, 要么有爵位,要么就得有功名, 总脱不开这个范围。 记得《红楼梦》书中有一段,是贾太君吐槽那些富贵人家小姐看中穷书生的掰谎记,就说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尽管不喜贾家,林明安得承认,贾太君这番话很透彻通达,毕竟是掌管了国公府数十年的, 她的眼光和见识比起自己的儿孙来, 还是要高明的。 怡安年轻,会不会被感情迷惑而遇人不淑?林明安防患于未然,亲自给怡安讲了许多实在的道理。前世信息大爆炸,什么样的人物故事能瞒得过吃瓜群众的?就是林明安自己的见闻, 也足够丰富了。痴情女子被辜负;凤凰男一朝得意,翻脸无情太多太多! 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年,在古代,那是坚贞贤德的典范,女德的象征。林明安生怕教养嬷嬷会拿这些来给怡安洗脑,把怡安教歪了。他明白地告诉怡安,这王宝钏、崔莺莺这样的女子,就是满脑子只知情爱,不知人间冷暖,不识人心的蠢货,被薛仁贵当做了垫脚石,还懵懂糊涂着,难怪王宝钏只做了十八天的皇后,就一命呜呼了。崔莺莺活生生被红娘摆布,一生的不幸,只成为渣男炫耀自己魅力的一段风流史! 林黛玉至情至性,这般的女子让人同情惋惜,但林明安并不太欣赏。他更希望怡安做个通透大气,冷静聪慧的姑娘,甚至可以心性凉薄一些,比起别人来,更多爱自己几分。这样,在这个时代,不,是在任何时代,这样的女子都会过得更好,既太平又快乐,不会以心为形役! 怡安甚是灵慧,自小就不怎么受拘束,在林明安的熏陶之下,心智比起深闺中的女子来,要成熟得多。又亲眼见到自家家境地位转变的过程,对自己哥哥的信服,要远胜过对阿爹阿娘。经常听林明安讲世情百态,更加清明通透。 相由心生,怡安自从随着母亲出席了一些京城的交际聚会后,她的明丽灵慧,落落大方很受人赞赏。再加上父兄是正得势的新贵,免不了就有些人打起了她的主意,起了别样的心思。 “阿娘,你说近来有不少人家透出和想与我们结亲的意思,是看中了我,还是怡安?”林明安听了陈氏的话,平静地问道。 “都有。”陈氏回答道:“我现在不是带着怡安出去走动了不少回吗,就被人注意上了。有的是拐弯抹角地说的,或是请人来旁敲侧击,为自家探听口风,也有几家直接请了官媒来说合的。你阿爹说,人情练达上面他不如你,尤其是京城的情形,他也并不太清楚,让我来和你商议。人物合适是一桩,人家也不能有什么纰漏。” 她叹息道:“安哥儿,京城里风高水深的,我与你阿爹一直是在姑苏、蜀地过惯了安逸简单日子的,怕是思虑不周全。如今你得皇上重用,又与忠顺亲王走得近,其中哪些人家是不对路的,你自然是心中有数。” “既然如此,阿娘,那你把怡安叫来吧!”林明安道:“这事也与她有关,她也该听一听的!” “这,这,哪有女孩子能听这样事的?”陈氏觉得林明安着实有些离经叛道:“婚姻大事,这不是该由父兄做主的么?” “阿娘,”林明安轻声道:“若想女儿活得舒心快意,就该拿她当做男儿一样的教养。若只是放在深闺中绣花,读女则,日后她如何有见识,通人情?再者,衣裳首饰,这些小事您都会让她精心挑拣,没有异议。可关乎她命运的终身大事,如何她连知情的权利都没有了呢?您放心,我会详细为她剖析说明白的!” 想起了书中的林黛玉,林如海也曾专门为她延请名师,读了不少书,是当做男儿一般悉心教导的,怎么会后来成为那样伤春悲秋,满目哀愁的女子 林明安忽然好奇心起,问陈氏道:“阿娘,林黛玉还在守孝且不提,你这些日子交际赴宴,可曾见到贾家的太太姑娘们?” “只见过两次贾家的太太,一次是两位太太一起来应酬的,一次单是贾二太太来的。”陈氏回忆道:“贾家的姑娘们,倒是一次也没见着。他家的姑娘,仿佛不怎么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