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8中文小说阅读网 - 历史小说 - 科举荣耀,化学强国在线阅读 - 第172页

第172页

    无论是分开来看还是综合来看,题目这句话肯定以《左氏》的注释为着重点。

    到了这一步,考官的意图瞬间显山露水。

    他不是要考题目本身,而是考题目背后的注释,也就是“礼仪”两个字!

    郤犫失了礼仪就失去了做人的根本,导致他借兵失败辜负国君,他距离死亡不远了。

    典型的醉翁之意不在酒。

    文靖安在青莲书院和永宁县学学《春秋》的时候,李碧存和宋教谕都是会涉及到“三传”的,他们讲解春秋的依据就来自三传,问题是无论是李碧存还是宋教谕,他们对三传的关注度远远不及《四书章句集注》,那么多经典要背诵熟读,学生也难以面面俱到,由此可见科举考究内容极其庞大繁杂,这正是它的难处之一。

    幸运的是,文靖安想到了这一层!

    得益于历年的真题训练,他是接触过这种题目的,他想到了从《春秋》的注释入手。

    不过他并非那种过目不忘的天才,对于《春秋》也只是熟读而已,不像四书能完全背诵,五经他和林宁宴等人都是注重理解,要是引申到关于《春秋》的注释,他只有一个大概的印象,他隐隐记得《左传》在题目这句话背后延伸了一个大段落,至于具体说的是什么,他一时间确实想不起来,只记得那个叫做郤犫的好像要死了。

    为什么要死了?

    文靖安百思难解,进入了瓶颈状态,就像前世做数学题,一个关键公式死活想不起来。

    公式想不起来只是丢一道题目的分数,这里想不起来可就全完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文章难写无主之题,这让他里生出一股焦躁,偏偏此时明远楼那边又敲响了辰正的钟声,这都已经八点了!

    伴随着钟声敲响,贡院大门再次打开,第一次开门时无人出场,这时就有稀稀落落的几个人陆续离场了,虽然明知道可以拖到晚上六点交卷,但看到别人交卷,这无疑增加了文靖安心里的急躁。

    然而他也只能焦躁,这次乡试本来就是带着点勉强来考的,如果多给他三年时间在府学读书,注释之类的必然会更加娴熟,也就不至于陷入今天这种境地了。

    但问题是,写不出来就得又等三年,写得出来就有机会直接去京城。

    他向来不喜欢等,更不想走回头路。

    他放下笔,看着同一排考舍的五个考生随着监考官到明远楼那边交卷。

    那些考生从明远楼那边回来,各自收拾考篮正式离开考试。

    考场重新回归死一般的安静。

    文靖安始终没有拿起笔,他静坐了一刻钟,最后用水洗手洗脸,心里已经有了一个计划。

    现在是八点,再想四个小时,到十二点把前四个小时的推测综合起来,选取一个最靠谱的主题写。

    如此,他重新拿起笔,取一张新的草稿纸,写下之前从题目中推导出来的唯一一条线索。

    郤犫好像要死了。

    这人替晋国国君到鲁国借兵,为什么落得要死的下场?

    那肯定是借兵失败了。

    为什么借兵失败?

    这个原因就有很多了,文靖安全部归结为两个,一个是内因,一个外因。

    内因比较简单,就是郤犫本人的问题。

    外因相对复杂,比如敌国为难、鲁国君臣反对、两国历史遗留问题等等。

    外因比较复先不管,直接从内因着手分析,假如借兵失败是郤犫自己的问题,那他因为什么犯了致命的失误?

    古人和今人一样有无数种作死方法,这很难确定,但文靖安想到既然是儒家这一套,那么总体离不开“仁义礼智信”这几样,董仲舒将这五种品德称为“五常”。事实上后世儒家弟子选择左丘、公羊和谷梁作为注释《春秋》的三本权威,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这三传部分体现了儒家要求的“仁义礼智信”这五常主题。

    那么郤犫之死大概率就是他犯了儒家这五常忌讳,要么他不讲仁义,要么失礼失智失信。

    想到这点,文靖安福至心灵,感觉自己跟答案已经很近了!

    他现在就算是写五张纸条抓阄,也有五分之一蒙对的机会,笔答题变成了选择题!

    但还不够,还要深入分析。

    首先排除仁义,兵者国之大事,晋国派人出去借兵求援,关系自家生死存亡,国君和朝臣肯定不会派个不仁不义的东西出去,而且在晋国这边来看,派出去借兵的大臣脑子也要灵光,智商这方面要过得去,弱智别想来了,孟子说“是非之心,智也”,辨别是非是需要智慧的。

    那就只剩下礼和信。

    诚信这个主题相当具备吸引力,文靖安都蠢蠢欲动了,可又想到,郤犫如果是因为失信而死,那也应该是在借到兵马之后因为拒绝实现承诺被杀了,现在他没借到兵,而且晋国既然都知道不派不仁不义的东西出去了,那也不应该派一个失信之人去借兵,这人名声一定要好才能得到鲁国君臣认可。

    如此,只剩下失礼这一项。

    文靖安读过史书,春秋时晋国是大国,鲁国是小国,大国向小国借兵就像有钱人向穷人借钱,一般来说,我们(穷人)跟别人借钱都是好声好气甚至低三下四的,关键时刻认孙子也行,但晋国这种大国不同,就算是借钱,他派出去的使臣也要高人一等保持所谓的体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