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8中文小说阅读网 - 历史小说 - 宝扇记在线阅读 - 第222页

第222页

    第125章 此时,六部和翰林院的……

    六部和翰林院的那些老臣们, 无比期望天下的读书人能多些风骨,和他们站在一起对抗残暴不仁的摄政王,可惜, 读书人学得是忠君爱国的道理,摄政王请来的名家大儒,无一不是在各地州府有学问有声望的人,他们一辈子未必能有得见天颜的机会,如今圣上和摄政王诚恳相邀,他们又有甚么理由不来呢?

    邀请大儒进京的名帖,是摄政王李善以皇室的名义分发下去的,就算是朝堂上的大臣们想要反对, 也无可奈何。

    大儒们已经在进京的路上了,六部和翰林院反倒陷入僵局, 能打破僵局的只有摄政王,但他不急, 天下饱学之士何其之多,他就是要让朝堂上的文武百官看看,他对规则是有多么不屑一顾。

    后宫风平无浪, 谢宝扇来慈宁宫看望杨氏, 闲话时说起这场前朝风波,杨氏说道, “这不像怀王的行事风格,恐怕是怀王妃的主意。”

    谢宝扇不语,怀王妃徐绮儿虽是弱质女流,却足智多谋,这几年总管京城怀王府的事议,替怀王笼络京城的大小官员, 是名副其实的女诸葛。

    “做边地封王和总领全国政务的摄政王,处理事情的手腕终归是不一样的。”谢宝扇轻声说道,“眼下怀王略占上风,接下来就要看六部如何应对。”

    杨氏靠在软榻上,勾起嘴角说道,“朝堂上风云莫测,往后会如何走向,谁也说不准。”

    那些老臣们,哪一个不是yin侵官场多年的老狐狸呢,想要他们屈服,实在没那么容易。

    殿内一片宁静,杨氏的面容藏在光影之下,她道,“我听说你们谢家的人想回京,被你推拒了。”

    谢宝扇讽刺一笑,说道,“娘娘深居内宫,消息倒是灵通极了。”

    严氏和小严氏想要回京,谢宝扇经过深思熟虑,到底还是没有答应,李恪刚刚登基,她们母子二人周旋在怀王和老臣之间,谢家的人帮不上忙,反而容易遭人利用。

    杨氏笑着说道,“皇上要选伴读,这些伴读会是皇上日后的心腹,你想要提携自己的母族,这正是合适的时候。”

    谢宝扇目光微垂,她摸着手腕上的玉镯,说道,“皇上总会有自己的心腹,至于是不是谢家的人,我其实并没有那么在意。”

    杨氏慢慢坐起身,她上下打量了一下谢宝扇,语气肯定的说道,“你恨谢家?”

    谢宝扇淡淡的说道,“谈不上恨,毕竟是生我养我的家族,我愿意在家族有危难时拼尽全力挽救他们,但我不会拿我儿子的前程去冒险。”

    同为人母,杨氏何其理解她的心思,她闭上眼睛,脑海里全是李恒的影子,如果没有那场变故,坐上皇位的该是她儿子。

    最先抵京的是苏州瀚文书院的素信山长,他年少成名,正德初年,连中三元,继而闻名全国,之后进到翰林院修了三年史书,只因无心仕途,于是辞官回乡,做了瀚文书院的山长。

    不几日,青州三省堂的张仕礼也到了,三省堂建学二百余年,整个北方大地的学子无不以进三省堂求学为荣,张仕礼和素信一南一北,是大邺朝最负盛名的两位大儒,那张仕礼比素信年长十几岁,他刚进京,素信就差人下了帖子请见,这二人彼此都听闻过对方的声名,却从不曾相见,此次有幸会面,自是要一番彻谈。

    今年加开恩科,各地举子们涌至京城,另有摄政王邀请进京的大儒,除了三两个因故来不了的,余者陆陆续续皆已到了,摄政王大手笔包下京城最好的客栈安顿客人,原是天南海北的人,今日齐聚京城,以文会友,结社吟诗,流传出许多佳话。

    不想有一日,摄政王命人传来信,宫中的文渊阁向大儒们开放,需要借阅者,尽可批条借书,一时,那些大儒们文也不会,诗也不作,纷纷列出书单,从文渊阁借出平日难得一见的书籍,先顾不得看,叫弟子们赶紧抄录下来。

    世间的知识是垄断在读书人手里的,文渊阁是皇家书馆,收藏着全天下最丰富的书籍,更有无数珍藏的古籍孤本,这是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地方,不几日,酒肆茶馆常能听到称赞皇上和摄政王爱惜人才的话。

    眼见请的客人都到了,李善特地选了一个好日子,在宫中宴请他们,列席前,小皇帝李恪刚发了一通脾气,前日赵业权布置的作业没完成,赵业权打不得皇帝陛下,只能由他身边的随侍小太监代替皇上挨了一顿手板子。

    随侍小太监比李恪大不了几岁,被打得眼泪汪汪,李恪气赵业权下手不留情,更气自己连一篇简单的为学都背不下来。

    设宴的地方在昭阳殿,御撵快到昭阳殿时,李恪脸上仍旧气鼓鼓的,李善拖着长长的音调,问道,“皇上就准备这样去见远道而来的客人吗?”

    李恪毕竟还太小了,没有练成喜怒不形于色的城府,他绷着小脸儿,严肃的说道,“朕再也不会让赵师傅有机会打元宝了。”

    元宝就是那个挨打的小太监,李善摸着下巴,对他而言,不会背论语,并不耽误做一个好国君,只是这样的话不便直接告诉小皇帝,否则赵业权这个做师傅的要为难了。

    “过些日子,我给皇上挑几个伴读入宫,有同伴一起上课,许是有助于皇上在课业上进步。”李善说道。

    李恪从小一个人长大,听说可以有同龄的孩子和他一同上学,忘了生气,兴致勃勃的问起都有谁家的孩子,还不等李善细说,仪仗已经来到昭阳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