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页
媒体有责任将事实报道出来。 她补充了一些自己的疑问,比如:“您还有一个儿子,那可以联系他吗?” 老人说儿子不在这,并且婉拒了叶校的请求。 “你的养女什么时候与你断绝的关系,是因为什么?” “……因为她没良心。” “您以前住的房子现在是怎么处理的?” “……” 后面老人有些不在状态,匆匆结束了采访。叶校不知是否是自己的提问给对方造成了压力还是不快,很多问题站不住脚,她就难掩好奇心深层挖掘。 依然联系不到老人的养女,考虑再三,编辑还是把那些提问剪了进去,发在了栏目的官方账号上。 审编过后,大家都没觉得有问题。 叶校考虑过新闻发出去后会遭到质疑的声音,在这个全民情绪激昂的时候,因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遭到质疑不奇怪。 老人这么可怜,凭什么还质疑他? 媒体为什么不帮助老人讨伐坏人? 大家都在路见不平,你泼冷水就是别有用心。是真路见不平还是借机宣泄情绪,就不得而知了。 但是谩骂的数量,多到出乎叶校的预料。 “这个女记者是有什么毛病吗?人斥责女儿不赡养你扯什么儿子?” “问因为什么断绝关系,你故意杀人会因为有理由不判刑吗?” “听你的语气觉得自己很高贵吗?你们记者就是以民情为蚕食,孝死,好贱啊。” “记者是帮他养女洗白的吗?” 叶校坐在办公桌前,翻看着视频下的评论。她没觉得自己的采访有什么问题,也有很多理智的网友觉得她的提问是符合逻辑的,这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叶校自己是学新闻的,按理说不会把这些声音放在心上,过眼云烟,过了这个时效也就没有了。 但是没想到会引火烧身。 她已经出镜过一段时间,部分人对她的履历有一定的了解,扒出她念的乡镇初中到大学,往期写过的稿子。 曾经有人喜欢她清冷的报道风格,但是看到她如此“冷漠”,又讨厌她了。 小镇做题家的奋斗史以前是勋章,现在她的出身却成了嘲点。 “这个记者本人小地方出来的,摆脱了农村身份啊,一跃枝头变凤凰,肯定更多站在老人女儿的角度上吧,我猜她自己也很想甩开草根的过去吧,装清高,这样的例子还少么?” 这条猜疑的离奇程度,让叶校惊叹网络世界的神奇。 而发出这些文字的人,如果在现实中见面,三观和见识不合到叶校不会同对方多说一个字,但是这种无端猜疑和造谣却明晃晃摆在叶校的眼下。 第75章 叶校职业生涯迎来第二次挑战。 上一次被报复, 她认定自己在做正确的事,便十分坚定。如今大面积的质疑声音,让她在翻网络评论的时候脸烫了一下。 三人成虎, 积毁销骨。 有人把女记者和养女归为一丘之貉,没有同情心,博眼球,叶校没有想到把自己牵扯在内,甚至她自己的成长历程也能被拿出来做诋毁的理由。 这就像扒开她的衣服, 当街展示。 更严重的是对于她专业的质疑。 很多时候,一条恶意的谩骂能抵消一百条支持。 叶校不是一个不能接受批评的人, 她不得不回头反思自己工作的全过程。 真的有错吗? 刚实习的时候, 带教老师提出她采访没有移情能力, 前年和顾燕清分手,程夏哭着说她没有人性。 这些都是真的。 甚至在电视台的这一年多,叶校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在采新闻和写稿上,获得的成果显而易见。 她明晃晃地把野心勃勃写在脸上。 从学习到工作,她一直就像上学时期坐在窗边写作业的女同学, 常年戴着耳机, 从不与人交流,眼里只有分数。 她鲜少能寻到同类者。 但是这代表她在工作中有错吗?她急切地想晋升,但她没有企图博出位,不是不同情那位受访的老者, 同情不能代替专业,不能让她对事件的漏洞视而不见。 但是网上的不理智声音, 又让她很难受。 她第一次亲身经历这些。 叶校一整天都没有走出办公室, 同事或许想安慰她, 但是从她的脸上又看不出任何沮丧的表情, 于是觉得她并不需要。 她依然对着电脑写稿,戴上耳机,两耳不闻窗外事。 去洗手间遇到林舒,她当然也知道她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认真打量了叶校两眼,“没哭鼻子吧。” 叶校些许语塞,隔了两秒扯出一丝笑意来,“我像是那种人吗?” “那就好。” 林舒看着她,又说:“不管你是真坚强还是假坚强。小朋友,通过这件事,你该知道自己能不能端起更大的碗。” 叶校再次笑笑,“我明白你的意思,舒姐。” 回到工位,她收拾了下心情再次尝试联系了老人的女儿,还是希望能完整地报道这件事,还原一个真相,无论她会不会再次挨骂。 网友人|rou出对方的家庭地址,工作单位,还有社交账号。叶校去搜了下对方的平台,在今年年初已经停更。 她直觉没有这么简单,不管事实真如老人所说还是另有隐情,她都不希望这场网络暴力蔓延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