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页
天气开始渐渐变冷了, 村子里的那些树叶子都变黄了,而且往外去卖豆腐的村民们如今也颇有了一些成就, 据说已经出动了一些其他村的人加盟大刘村的豆腐。 不过具体前来商谈合作事宜的,还是没有。 这天, 本来是很普通的一天, 两辆牛车顺着官道, 到达了大刘村村口,一个五六十岁的老人从车上跳了下来,身姿矫健的很。 老人看着眼前熟悉而又陌生的大刘村,嘴角咧了起来,眼中却流下了泪水。 这是他的家乡,也是他从小到大生活的地方,后来为了子孙的发展,他们一家人搬去了郡城生活,谁都没料到后面会发生战乱,转眼间已是十几年过去,他从当初的壮年变成了如今的老人。 一个中年男人从车上走了下来,有些无奈:“父亲,你大可不必如此着急的。” 他倒也不是不理解父亲的急切,他们一家人已经离开大刘村将近十二年了,他也是从小在大刘村长大的,对大刘村的感情不比自己的父亲少。 刘全强瞪了一眼自己的儿子,你明白什么?到底是现在当家了,胆子大了,都敢说自己的父亲了。 可怜了他这躁动的乡情,就这样生生的被打断了。 中年男人四处看看,转移话题:“我好像看到咱们的地头,修了沟渠?” 他们曾经也是大刘村的村民,还是最富裕的那一家,家里自然是有地的,还不少,只不过当初搬去郡城的时候,将自家的土地租赁给了其他家罢了。 刘全强自然也看到了:“我看到了,确实是修了,看来我们村没有受到多少战乱的波及,应该过得还不错。” 这是最值得庆幸的事情了,他这些年生活在郡城,其实过得也不顺当,本身他们一家前往郡城,原本是为了让小孙子读书。 他们一家在大刘村是极富裕的,真要是说起来,他跟他儿子两个人都算是能挣钱,觉得自己也有几分本事,就算是去郡城闯荡,也没什么可畏惧的。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刚到郡城的前两年,日子过得还算可以,他们一家人租了个小宅子,做一些小生意,把小孙子送去读书,眼看着是蒸蒸日上的。 但是后面战争很快到来了,小孙子的书自然也读不下去了,家里的小生意又维持了两年,只能勉强供得住家中吃喝,更多的确实没有了。 再后面,生意就做不下去了,一家人坐吃山空,还好囤了粮食,勉强活到现在,终于等到战乱结束。 但是当初信心满满的从家乡离开,已经狼狈的回去,他们自然是不愿意的,实在是太过丢人。 然后祖孙三人一合计,决定破釜沉舟,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去了其他郡城,买了些许特产,再回来卖,幸运的是他们成功了。 不过其中曲折不为外人所知,晚上睡觉都要睁着一只眼睛的那种,所以也就这么一趟了,再让他们走,他们是不敢再来一趟了。 索性这一趟的收获还算是可以,可以支撑他们勉强衣冠还乡。 实在是离开家乡太久了,如今孙儿已经十几岁,快是要说亲的年纪了,再让他去读书也不现实,还不如回到老家。 祖孙三人迅速达成了一致,主要是往外跑的那一趟,让三个人都有些心惊胆战,同时让他们深深明白了一个道理:金窝银窝都不如自己的狗窝。 外面再好,对于他们来说,大刘村才是真正的家乡。 当然他们的小孙子对大刘村其实不怎么有印象了,他当初离开大刘村的时候太过年幼,当初出门的时候还哭着闹着不愿意走,但是十来多年过去了,孩时的记忆早就记不得了。 但是他深受自己的父亲和祖父的影响,两人说起大刘村,都是没一处不好的,他也就同样这么认为。 在郡城生活其实很不容易,他们一家到郡城时间太短,其中难处不足为外人道也,离开郡城,他自然也是很乐意的。 刘全强感叹:“也不知,三弟如今怎么样了,是不是还跟从前一样懒。” 当初离开村子的时候,他最不放心的就是这个弟弟,他们兄弟三人,大哥虽然不太精明,但是十分勤劳,他自己则是精明又勤劳,唯有这个弟弟,除了有点小聪明之外,什么优点都没有。 天天不知道为何就生了一身懒骨,从小就懒得很,按理来说,男人成亲了以后,会变得有责任感,也没那么懒了,但是不知道为何,他这个弟弟从小时候懒到了中年,不知道如今算是到了晚年,是不是还跟以前一样? 大哥从来都不太能管得住三弟,只有他能管住三弟,他不在村子里了,三弟会不会更不像样? 刘自成笑了笑,他也想起了自家三叔的样子,以前他年轻的时候,还对三叔怀有些许不屑,可是现在忙了半辈子,再去看自家三叔,竟然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好了。 父子两人满是感叹,就是不知道为何,他们都在大刘村村口站了那么大一会儿了,怎么村子里还没有人出来发现他们。 父子两人状似无意的又闲聊了一会儿,浪费了一些时间,只看到有一个货郎,挑着扁担急匆匆的从外面进村,还有一些稀罕的看他们一眼,就是估计很匆忙,也没跟他们打招呼。 俩人其实也觉得奇怪,只是想着,这个货郎可真拼呀,走路都虎虎生风了,估计是急着要进村卖东西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