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8中文小说阅读网 - 历史小说 - 替嫁寡嫂,性别男在线阅读 - 第42页

第42页

    施衔玉打了个饱隔:“徒儿孝敬师尊是理所当然的。”

    霍妄之不由分说地道:“师尊不若以身相许吧。”

    第22章

    次日, 今上并未继续罢朝。

    是以,东方堪堪露出一线鱼肚白,傅北时便已换好朝服, 坐上轿子, 往宫中赶了。

    秋风瑟瑟,挟带着寒意,从轿帘的缝隙钻入,袭了他满身。

    今日又降温了。

    他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年知秋”, 前日亦降温了,“年知秋”生怕他冻着,为他换了厚实的被褥。

    可惜, 今日“年知秋”绝不会为他换厚实的被褥了。

    他并不是“年知秋”的夫君, 没有资格要求“年知秋”对他知冷知热。

    “‘知秋’。”他不能当着任何人的面唤“年知秋”为“知秋”,只能自己唤予自己听。

    一叶知秋,正值深秋。

    他猛然嗅到了一阵金桂香,掀开轿帘一看,路旁果真栽着几株金桂。

    这金桂香教他思及桂花糖炒栗子,由于“年知秋”的手破了皮,他趁机为“年知秋”剥了不少桂花糖炒栗子。

    现如今,“年知秋”的破皮应当已经长好了罢?

    不知再过些时日, “年知秋”是否还会记得他曾经帮其剥过桂花糖炒栗子?

    胡思乱想间, 轿子已在宫门前停下了。

    他下得轿子, 天色尚且昏暗, 有一提了灯笼的内侍上前来,为他照明。

    他当即踏着烛光, 进了朝房。

    朝房内已有朝臣候着了, 其中便有与他父亲交好, 又在喜宴上劝他早日成家的兵部尚书成大人。

    成大人见来者乃是傅北时,快步行至傅北时面前,低声提醒道:“北时,谨言慎行。”

    傅北时会意,显然这成大人认为今上突然不罢朝了,十之八.九是为了王安之的案子。

    他颔了颔首:“多谢成大人提醒,北时记下了。”

    未多久,其他的朝臣陆陆续续地来了。

    傅北时不做结党营私之事,与大多朝臣私底下没有任何往来。

    他又算不得今上的心腹,原本便没甚么人会特意同他攀谈,但今日他明显地能感觉到朝臣们对他退避三舍。

    趋炎附势之人委实太多了些。

    他倒是不信今上真会因为听了王贵妃的枕边风,不分青红皂白,拿他是问。

    上得朝后,今上的态度一如往常。

    但散朝后,他却是被今上唤住了。

    今上透过冕旒望住了他,他继而闻得今上道:“傅爱卿,安之的案子你查得如何了?”

    他一五一十地向今上禀报了,除了他命人前往翠翘的家乡,调查翠翘的父亲与祖母一事。

    今上好言好语地道:“北时,勿要教朕难做。”

    傅北时质问道:“陛下提拔臣为京都府尹,便是为了方便包庇宠妃的弟弟不成?”

    “你好大的胆子!”今上厉声道,“跪下!”

    傅北时立即跪下了,但背脊直挺,犹如苍松。

    今上缓和了语气:“北时,贵妃有喜了,朕年近而立,膝下尚无皇子。万一贵妃由于弟弟一事动了胎气,导致龙子有损该如何是好?”

    傅北时不卑不亢地道:“陛下,臣会将这案子追查到底,不过在有确凿的罪证前,臣不会再传唤王安之,这是臣所能做的最大的让步,望陛下宽宥。”

    今上不解地道:“区区一妓子罢了,值得傅爱卿如此上心么?”

    傅北时发问道:“妓子便不是陛下的子民了?便活该死得不清不楚,不明不白么?”

    今上叹了口气:“北时,你这论调实在是太像南晰了。”

    这是傅北时在兄长与今上交恶后,第一次听今上提及兄长。

    今上颤抖着唇瓣:“南晰他……”

    傅北时久久等不到今上的下文,料想今上应是想问兄长的近况,道:“冲喜后,兄长的身体已好些了。”

    “冲喜?冲喜!南晰他居然成亲了!”今上失态地瞪着傅北时,“南晰他当真成亲了?”

    傅北时肯定地道:“对,兄长成亲了,便在五日前。”

    “五日前?九月十五,南晰竟在九月十五成亲了。”今上自言自语着。

    傅北时浑然不知九月十五于今上,于兄长而言有何特别的。

    弹指间,今上又恢复了高高在上的模样,下令道:“京都府尹傅北时,朕命你即刻启程赶赴湘洲主持赈灾事宜,不得耽搁。”

    傅北时查案向来秉公处理,是以,尽管他不喜王安之,心里头并未将王安之定罪。

    今上此举必然是为了王安之,那么翠翘一案的真相已不言自明了,只可惜他没有任何证据。

    待他重返京城,就算有甚么蛛丝马迹亦早已消失无踪了。

    但今上下了口谕,他违抗不得,只得启程。

    湘洲发生了蝗灾,若是无人主持,纵然有足够的粮食,亦会造成更多的死亡。

    马车尚未出京,昨夜的誓言猝然窜入了他脑中,但是他买不了冰糖葫芦了,他又要食言而肥了。

    出京后,他不知怎地记起了两年半前同样发生在湘洲的那场饥荒,那场饥荒源于洪灾,饿死了十几万人,据闻灾民当中,易子而食,甚至是易妻而食者屡见不鲜。

    年家似乎便是在逃荒中,辗转来的京城。

    “年知秋”定然在逃荒中吃过不少苦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