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页
沈昱: 说得很好,但是不要再说了。 你理解错了。见婓鹤越说越偏,沈昱忍不住打断他,沈昱写诗的本意并非如此。他之所以提起这首诗,是因为它能作为证据,证明情信和他无关。 然而,香莲社的其他成员已经被这首此前未曾听过的诗深深吸引了!那是沈昱七岁做的诗!七岁!不愧是我男神,七岁时就有了这么伟大高洁的志向! 周围有些虽不是香莲社成员但一直对沈昱心存善意的人,也忍不住替婓鹤说话:我觉得这位小兄弟说得没错。理解得很对!沈昱开篇就直抒胸臆 这么说来,确实很少在沈昱身上看见玉饰! 他从不用玉簪,多用竹簪和木簪。腰间的话,我见过他佩素色香囊和雷击木牌,好像确实没见他戴过玉佩原来如此!原来他幼时就发了宏愿! 汤子宁摸了摸头上的沈昱同款木簪,一脸感动:我单知道他生活简朴,却不知道他在七岁时便已经立了志我要和他一样,日后做个清官! 沈昱: 你们理解错了! 别犟,以我原作者的身份发誓,你们真的全都理解错了! 第七十五章 愧玉怀身常自罪, 奉孝平生再不提。 第二句分明在讲不能奉孝之遗憾,你们解作立志之诗,未免有些牵强。沈昱觉得自己这诗明明很好懂, 抒发的是对长辈的怀念之情,哪里立志了?! 周围立时响起几声善意笑声, 笑沈昱的想法过于简单。 汤子宁拍了拍沈昱的肩膀,叹道:自古便有忠孝两难全之说。想要当一个清官、好官, 需要时刻将百姓放在心上, 故不能常常奉孝于父母膝下 看看那些外放的大臣吧, 他们大都是自己在外为官,父母守在老家, 如果孝顺是每天在父母跟前早请安晚汇报, 那他们只能不孝了。再看看那些朝中的重臣吧, 很多时候就连父母去世了都不能为之守孝, 所以才会有夺情一说 在场的多是读书人, 对于忠孝两难全自然都有深刻的理解。 汤子宁话音刚落, 其他人纷纷接口。等他们说完了, 汤子宁看着沈昱说:听懂了吧, 奉孝平生再不提便是这个意思。所以说,这确实是一首立志诗。 沈昱: 怎么办, 忽然觉得这些人说得好有道理。 如果我不是原作者,我就信了! 有人不死心地想要把话题引回到那封情信上, 没人关心沈昱当年是怎么立志的,我只想知道这封信到底是怎么回事!沈昱几乎是感激地看了那人一眼。 沈昱拿起情信, 指着某一行的琪琚一词, 在琚字上点了点:我之所以说这封信不是沈昱写的, 还因为信里出现了这个字。为长者讳, 沈昱写这个字时,通常会少写一点,或者用其他字代替。但你们看这个字,它是完整的。 琚,琼琚,佩玉也。 它并非是常用字,多见于人名。《诗卫风》中有一句,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但这句并没有另一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出名。沈昱日常写作的时候,就算偶尔需要写到琚这个字,他往往都能找到其他的字作为代替。 代替字太多。缺一笔这种避讳法,沈昱就很少用了。 以至于世人好像并没有意识到他一直刻意避了琚这个字。 所以说,沈昱那首诗真不是立志诗,而是一首缅怀先人的诗。沈昱解释道。琚,佩玉也。因为先人名字里有琚这个字,而那位先人早就不在了,沈昱不能承/欢膝下,只能用别的方式孝顺那位先人,所以决定从此以后不佩玉。 这听上去好像有些夸张。 但前人在为长者讳时做过更夸张的事。 比如有人从不听音乐,也不游嵩山和泰山,只因他父亲的名字里有岳这个词。又比如说诗圣一生写诗千首,却从来不咏海棠,只因他母亲名为海棠。 沈昱因先人名中有琚,从此不在身上佩玉,这都是很常规的做法。 愧玉怀身常自罪,奉孝平生再不提。这两句的真正含义便是如此。 不对啊,既然要避美玉,为何沈昱以昱为名?人们能够接受立志诗的解释,现在原作者站出来说是缅怀诗,他们反而觉得沈昱的说辞中有漏洞了。 这里头还存着某些小人想要继续搅浑水。 都知道沈昱只有沈丞相一个亲人,而丞相的名字中并没有琚字。为长者讳,到底避讳的是哪位长者?哦,没忘了沈昱是连着他父亲一起被过继到丞相这一支来的,难不成他父亲的名字里有琚字?还是他母亲的名字里有这个字? 怎么可能呢! 沈昱被过继前的家世不算难查。他父亲的兄弟叫沈土根,一个爹娘生出来的一家兄弟,大哥叫沈土根,老二忽然就雅致了,起个名字叫沈琚?谁信呢!而沈昱的母亲本是流民,被沈家买了做童养媳,卖身契上也没琚这个字啊! 当下便有人觉得颜楚音在胡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