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页

    萧庆宁说完,岳芝即刻回道:伊稚合速交给我,我只要一万人。

    萧庆宁倒不是不相信岳芝,但一万人对伊稚合速八万还是太勉强,且岳芝和他的亲军这段时间来回奔袭,根本就没有修整过,现在只带一万人去,多少有些难为他了。

    萧庆宁道:一万人够吗?我们这里再给你凑一万骑兵出来?

    论及军事,岳芝就有话说了,他答道:不用,打不起来。我了解伊稚合速,只要我在南下彰泰城的各条道路设几路伏兵,再亲自到他阵前走一圈,他很快会退回去找金骨乌虎,他不敢冒险。

    也就是说,岳芝对伊稚合速还有后招,他算是把伊稚合速吃透了!

    一万人吓退八万人,确实是岳芝的风格,他既然这么说了,萧庆宁自然再也没有顾虑,问他:慕容雅博那边呢?你有什么意见?

    岳芝道:我们留少量士兵在城中维持治安,招揽百姓修筑城防,其余部队在东门至北门一带构筑防线,先把骑兵能通过的隘口都炸了,断绝燎人通往彰泰城的道路,我问过连州的老人,往年最迟十一月中旬,连州一定下雪,只要我们拖到下雪,金骨乌虎的大部队过来也不用怕,其他事你问玉书的意见,他比我周到。

    玉书是慕容雅博的字。

    萧庆宁道:好,就照你说的做,各位将军可有补充?

    宋淳是燕州卫军都指挥使,是慕容雅博带出来的人,他补充道:彰泰城中有许多我们大宁旧臣之后,他们都是读书识字的,只是多年来被燎人摧残奴役实在不适合投军,在金阳府那边,慕容平章重建金阳府衙门,重新任用这批人为官,让他们来发动和管理当地的百姓,末将认为这有极好的效果,我们不是燎人,打下故土之后还是要重新设立衙门治理民生,这件事宜早不宜迟。

    这是正理,就拿崔思慕来说,她原本是连州知府的千金,她父亲虽然战死,但家中仍有许多族亲流落在连州各处,彰泰城中也在所多有,便向萧庆宁附议,还推举了几个人,皇甫华玉也差不多,萧庆宁统一回复:可以招揽这些人重新设立临时衙门,但有一点,无论男女,只要识字的有能力的都可以为官,不要再搞以前女子不能上台面那一套,我们巾帼军都能打仗,为什么她们不能为官?另外,一定要跟他们说清楚,现在为官不是高人一等,不是给他们特权,让他们记住燎人是怎么对他们的,有以前就有以后,我们打输了,燎人就不止是让他们当奴隶了。

    众将领命,萧庆宁再问了一遍,没有人提出补充意见,便说道:诸位再辛苦几天,让下面的将士忍一忍,等下了雪,朕让他们过个好年。

    众人行礼退去,萧庆宁即刻给慕容雅博写了一份密报过去,把她们这边的情况讲清楚,然后让他们马上回退金阳府,避开金骨乌虎的大军锋芒。

    慕容雅博他们实在太需要萧庆宁这封信了。

    从开始执行岳芝的计划到现在,慕容雅博、南云霁和侯莫张崇的部队基本到了极限,他们可都是直接拦在金骨乌虎和金骨阿隼那大军前面的,这几天不知承受了金骨乌虎两兄弟多少次冲击,硬是被他们顶了下来,如今收到彰泰城大捷的消息,付出什么代价便也值得了。

    现在就算他们放开大路让金骨乌虎的部队过去,金骨乌虎至少有三天两夜才能赶到彰泰城,那时萧庆宁那边已经完成了防御工事,封锁了进入彰泰城的道路,而天助自助者,就在慕容雅博他们带领大军回撤金阳府之时,连州下雪了。

    今年的第一场雪。

    在宁军看来,老天下的不是雪,而是漫天的礼花。

    这漫天的礼花正式宣告这一场大仗的结束,也让无数人找回了希望,大宁的元帅、将军和士兵,连州遭受燎人奴役的百姓,大宁的百姓,远在京城的王侯公卿,只要稍有家国情怀之人,都应该为这一场胜利听闻涕泪满衣裳,只因他们实在被压抑太久,他们太需要大宁王师带来一场对燎人的胜利了。

    这可是有些人等了十七年的夙念。

    第155章 战后分析

    萧庆宁在彰泰城处理完战后工作, 基本修复了东门城墙,确定道路冰封,燎人再无进军彰泰城的可能之后, 在十一月下旬带领巾帼军返回金阳府。

    照惯例,萧庆宁要召集元帅、将军、统制和都指挥使以上的武将进行军议, 这一次军议, 或者说从年前到现在的所有军议,这一次是最轻松、最没有包袱的了, 只因她们在西线打出了胜仗,这一场仗足可以让她们过个好年, 便连连州的严冬都没那么寒冷。

    先说这次的战果, 拿下彰泰城之后, 整个连州西部都落入了她们手中, 如果燎军还想从西边打过来,那么他们就要先抢占彰泰城在内的西部数十座城池,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军事任务, 就算他们能打下来,金阳府这边也有足够的反应时间, 所以从大局方面来说, 这场仗给她们打下了一片缓冲区,算是基本解除了金阳府以西的威胁。

    接着是斩杀敌军的数目和我军的伤亡对比, 具体多少很难精确, 但也并非不能算出大概来, 第一, 金骨别术两万亲军全军覆没;第二, 伊稚合速留在彰泰城的两万东路军精锐全军覆没;第三, 伊稚合速留在彰泰城的燎国杂牌军五万人, 战场上杀了一半,另一半当了俘虏,萧庆宁下命全部坑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