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8中文小说阅读网 - 历史小说 -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在线阅读 -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252节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252节

    板荡膻腥忠贞显,江山代代颂英贤。

    凛凛孤忠志独坚,君臣一意欲撑天。

    尧山战地人犹识,磷火常同日色鲜!

    润草陂前草树香,军山诸将墓堂堂。

    长碑读罢呼雄鬼,生死何顾复河疆!”

    李定国只觉胸中激荡,面南而跪,泣涕出声,几近不能自已。

    而身后诸将,都不知道是啥情况,颇为惊讶,也不知该如何动作

    唯有站在一旁的张名振、刘文秀看见详情

    若是说,之前张名振只是对李定国有所佩服而已,此时,则真的是有些羡慕了。

    为将,为臣,能遇知己之明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手足之情,千古以来,又有几人呢?

    昔年昭烈之于关张,孙策之于周郎,恐怕也就如此吧?

    刘文秀则是在为自己二哥庆幸之外,自己也松了一口气,毕竟他自己也和李定国的情况类似,若是李定国有所不测,他和艾能奇、白文秀等人,难道又会比当年岳飞麾下的牛皋、王贵等人下场好?

    正如朱由榔拟这份旨意时,对王夫之感叹的那样

    “其实对于朕而言,而农你也好,宁宇也罢,还有瞿卿他们,都并非只是臣子而已。”

    “对于朕而言,瞿卿还有吕卿、陈卿他们,更像师长,而你和宁宇、明俨(郑成功字),则更似战友同袍啊。”

    -------------------------------------

    河南布政使司,开封府北面,越过黄河,大河滚滚的北侧,仪封县内的黄河大坝之侧,自徐州方面仓皇逃过来的图海一行正驻营于此。

    时间转入夏季,降雨开始充沛起来,黄河的浪涛声依稀可闻。

    大帐之内,颇有些疲惫的图海看着眼前文书,却是有些皱眉疑虑。

    “果真要如此么……”

    图海并非庸人,早在退入河南之时,他就已经想过掘黄河来阻拦明军了,但此前还只是个想法,而且也寄期望于北直方面能有所作为,但最终,北京的命令还是先来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要求图海和豪格掘开义封县的黄河大堤,放水冲击下游。

    图海当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黄河作为一条悬于地上的天水,一但决口,自此地从归德府、徐州的数百里间,都会变成洪涝泽国,其间十数县百姓,连带着正在徐州的明军后勤中枢,都会毁之一旦。

    除此之外,主力正汇集于黄河南岸,开封方向,准备渡河北上的中路军李过等人,也将受到重大打击。

    毫无疑问,这是一件相当缺德的事情。

    图海自幼接受过完整的儒家教育,对于这种行为还是颇为反感的。

    可归根到底,他也是一个满人啊,而且还是建州勋贵之后,他必须要为祖宗基业负责!

    所以图海并没有迟疑多久,就立即准备行动。

    豪格那边也受到了命令,但决堤也是个技术活,不只是挖开这么简单,否则容易伤及自己,最好要有熟悉河道的人在。

    图海当初在山东总督任上,主持过修缮河道和防洪,比豪格更加合适。

    于是豪格便借了三个牛录的兵马给图海,让他来负责决堤之事。

    图海从军中搜罗出仅有的几百斤火药,并让两千绿营残兵和三个牛录的正蓝旗八旗兵一起,前往河堤。

    可就在出发当夜,一件让他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当夜,图海才刚刚休息下,就只闻营中突发喧嚷,将其人吵醒之后,又忽见火起。

    此时,清军营中除了正红、正蓝旗的几千残兵之外,还有数千绿营,这些人都是从前线溃退下来,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明军十几万得胜之师就在南面隔河相望,本就精神极度紧张,突然受此惊惶,瞬间几欲炸营,四处喧嚷。

    被吵醒的图海心情沉重,面色一白,他如何不知,这必定是营中有人作乱,翻身就欲披甲,出去组织手下平叛弹压。

    但还没等他披挂完毕,帐外就已经传来一阵阵越来越近的喊杀声。

    片刻之后,图海心情复杂的看着眼前带着十余兵卒手持锋刃,闯入帐中之人。

    良久后才开口问道

    “孟九,怎么会是你呢?”

    眼前,领着乱兵而来的,居然是他手下最信任的属官之一,在山东受他一手从庶吉士提拔到山东巡抚、河道巡抚的朱之锡。

    朱之锡此时也不到三十,非常恭敬地向图海一礼

    “抚台,下官蒙抚台简拔之恩不假,可抚台可知,下官虽祖籍浙江,但却久居北地,幼时跟随父祖行商各地,见贯大河水患洪涝,以至民生困苦。”

    “自幼时起,便立志有朝一日,能为两岸士民,疏此患难,故而当初在山东时,听闻抚台意欲修缮河道,便弃职相从。”

    “于下官而言,明也好,清也罢,并无意义,可唯独这两河之侧,饱经数十年辛酸的士民,不能再遭难了。”

    第89章 围城(上)

    朱之锡只是躬身一礼,并不再言语

    对于他而言,图海的确是有简拔知遇之恩。

    朱之锡并非原先明朝遗留官员或是士子,恰恰相反,其人出身商贾之家,在大明制度里,一开始就算绝了仕途。

    在清军入关之后,为了在北方各省迅速巩固统治,故而在顺治三年于关内首开科举之时,大大放宽了标准,商贾、吏员出身子弟,也多能参与。

    再加上此时北方人口疏离,朱之锡因而得中进士,选庶吉士。

    但即使如此,也不过于翰林编修章典而已,顺治四年,外放山东,为知县,正是因为遇到了当时被调往山东的图海,才得以青云直上。

    年不满三十,却是一路从正七品,干到巡抚级别的高官。

    故而,其人对于图海,还是相当尊重的,毕竟在这个时代,简拔知遇之恩,是仅次于君臣、父子之义的存在。

    图海同样年轻,也正是因为如此,当初才会欣赏同样年轻有为的朱之锡,加以提拔任用。

    不禁慨叹

    “是矣,究根到底,孟九你也是汉人,而我毕竟是满人……”

    闻言朱之锡却是缓缓摇头

    “此与满汉无干。”

    “纵使今日抚台为明廷大员,而河对面汹汹而来的是满洲、蒙古,下官一样会如此作为。”

    图海哑然

    朱之锡躬身附手,若非身侧甲兵森然,浑若道德君子一般,平静言道

    “下官自幼随父祖经商游历,所思所睹,盘剥地方,贪腐行墨,上者纵情犬马,下者鱼rou乡里,难道又是满人吗?”

    言及此处,却是移目看向南面,正在动乱火光之中的清军大营,再往南,便是黄河大堤。

    “下官自幼,以云庄先生(张养浩)为榜样,方知兴亡所苦,俱皆百姓尔,明也好,清也罢,所谓忠贞义节,于百姓何干?自崇祯以来,打着平乱旗号,在中原肆意横行,yin掠鱼rou地方的明兵难道就少吗?若今日,在此决堤的是明军,下官照样会赌上性命阻止!”

    图海明白了,对于朱之锡这样的人而言,什么明清、满汉,都不重要,毕竟作为经历过天启、崇祯年间,又出身低下的士子而言,所谓“大明朝”到底是个什么腌臜样子,他已经领会过了。

    清廷能安稳地方,治理河防,他就投清,明廷愿意整顿农桑,恢复经济,他就投明,所谓“百姓吃饱,便是天下”。

    若是一般人,说这种堂皇大话,未免有些作态,但朱之锡为官清廉,甚至有些苛刻古板,无论但当何职,均是任劳任怨。历史上,这位死后,被雍正亲自追封的“淮黄诸河龙王”,年仅四十,就累死在任上,黄淮之侧数十县百姓,香火不断,还真是让人挑不出毛病来。

    图海无言良久,只是索然道

    “我自幼熟读经史,此生自诩愿为良相,今日方知,别说和历朝那些个名相相提并论,就在眼前,亦不如卿远矣!”

    随后诚恳对朱之锡请求道

    “孟九知我,家中数代,俱受皇恩,是不可能投明的,看在昔日情分上,便请全我之心吧。”

    朱之锡正色打理身上袍服,向图海再次深深一礼

    “下官愧对抚台了。”

    图海笑道

    “孟九胸怀黎庶,悯悲黔首,又勤恳精干,日后当为一代名臣。”

    随后便对一旁军士道

    “请借刀”

    在朱之锡示意之下,那军士只得递出

    周围十数人,长矛步弓,图海就算想干啥,也不太可能。

    随后这位年仅二十出头,历史上文武双全的清初名臣,在十数名严阵以待的军士监视之下,走出帐门。

    “我主在北,不可面南而死!”

    随后面北饮刃

    朱之锡在其身后,再次躬身相礼,吩咐道

    “天亮后,让人去周边村寨寻一寻,找副棺木,将抚台葬于小宋集旁的山地吧。”

    朱之锡倒是并非一人便能完成这番,趁乱斩首的好戏,早在前日,从图海下达的命令中,猜测出对方是想决堤,朱之锡便打算在此之前发作,但他毕竟不善军事,就悄悄派亲信联系了南岸开封方向的明军。

    李过那边获知清军有决堤放水,以水代兵的打算后,十分重视,又通知了随行的锦衣卫,两边合力,在朱之锡配合下,于夜中发动。

    也的确是清军一败涂地之后,士气低迷,神经紧张,被此一搅乱,竟是犹如风声鹤唳,陷入混乱和崩溃之中。

    数千人的大营,都没费多大功夫,除了其中几百朱之锡的亲信外,其他要么如鸟作散,其余的便在朱之锡的招拢之下,一齐投明了。

    有意思的是,豪格派来的三个牛录,只有两百多号,趁乱逃了出去,其余干脆就直接投降了。

    为此,李过为了不再出幺蛾子,也加速命令各部渡河

    先渡河的部队,把沿河府县占住再说。

    很快,先锋马宝部一万余众,完成渡河后,就迅速占领开封府沿黄河北岸的几个县,确保黄河大堤无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直隶,京师

    从前日开始,整个北京都陷入了空前的混乱

    原因很简单,因为南边传来了消息,明军二十万大兵,已经拿下了天津,迅速向北京城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