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页

    哪怕这个人是他目前很宠信的高百龄。

    高百龄侧头,鸦色的长发柔软地垂下,落在袖上,平淡道:“傅友德和邹普胜的关系也很好。”

    “朕知道。”陈友谅道,“你不明白邹普胜的重要,他是道家的人,朕对你算得上偏听偏信,要是再不用他,道士们会怎么想?”

    高百龄无动于衷,但还可以看出他带着点明显的不屑:“他们怎么想,我从不当回事的。”

    “哼。”陈友谅冷冷地笑了笑,“你到底去不去?”

    “如果陛下非要我去,我自然不会缺席。”

    “好,朕到时会派人叫你。”

    “是。”

    “你走吧。”

    高百龄起身走了。宫门外进来一个小太监,先跪下磕了几个头,然后跪在地上,拿着布开始擦地上的水迹。

    陈友谅仰着头,闭了一会儿眼睛,突然道:“太师今天出去没有?”

    小太监恭敬道:“出去过片刻,马上又回来了,似乎取了什么东西。下人说,看见太师向窗外洒了东西,等到去看的时候,已经和雨水融在一起了,好像是烧后的纸灰。”

    纸灰。

    是信。

    一定是有人偷偷给他写信了。

    轰隆——

    白色的闪电如蟒蛇蜿蜒爬行一般,横劈了整个天空。

    漆黑的屋子里,一双眼睛突然睁开。

    邹普胜猛然起身,掀开身上的被子,手中一直紧紧攥着的黄符无火自燃,化为一堆灰烬。

    他脸上的汗珠一滴滴掉在棉被上,被悄无声息地吸收,留下暗色的圆形。

    逃,要逃,必须要离开武昌!

    第30章 找石头去

    武昌城的暴雨并没有影响到应天。

    应天这天的天气很好,阳光明媚,春日已经到了,大家的厚衣服开始像脱壳一样的慢慢褪去,露出颜色更明朗好看的薄衣服。

    朱标坐在自己的小书房里,拿着刘伯温从竹知节那里“剥削”来的竹片,用一把小刀,一笔一划地刻着符文,一边刻,一边探头看着摊平在桌上的书。

    书是刘基的,上面有许多符文,各有各的功用,他叫朱标自己看着办,刻一点好用实在的符上去。

    这是个大工程,而且需要赶紧做。刘基已经准备好扇面了,宋濂也抽空认真严肃地画了山水画、提了字上去,等到朱标完成自己的工作,这把扇子应该就可以竣工了。

    “哥!”

    砰的一声,门被打开。

    朱标的手一抖,差点在竹片上划出一道扭曲的痕迹来。

    他刚才太过专心,以至于没发现门口有人。这道痕迹若是画出来,他的火符的威力,就要从篝火变成打火机了。

    “你有什么事?”朱标笑眯眯地问道。

    他的样子实在亲切极了,好像一个非常温柔的邻居家的哥哥。

    但是朱樉立刻打了个寒颤,他知道朱标一这样笑准是生气了。

    “哥。”朱樉干笑几声,“哥,爹那边在干啥,你知不知道?”

    “不知道。”朱标拿着刻刀,慢条斯理地继续在竹片上划了一下,“你是不是又想和咱爹的鞋底子亲密接触了?我可和你说,娘刚给他做了双新鞋——”

    “不是,那不是。”朱樉下意识地吞了一口口水,凑过去小声道,“哥,咱们这里好像要打仗了!有一帮人在厅里开会呢。”

    “你想去看?”朱标吹了吹竹屑。

    “我哪敢啊。”朱樉皱着一张脸,“我就是,就是想知道到底是什么情况,怎么回事,我就是好奇。”

    “你好奇?你想跟着爹去打仗?”

    “等我长大了,我一定会去的!现在就是,我……”朱樉哼哼唧唧的,最终还是把真实的目的说了出来,这个目的一说出来,他自己就脸红了,“我和徐允恭打赌了,看谁能先知道这次的消息,赌输了,他就要我给他捉三十只蚂蚱!”

    “那你就给他捉吧,做人要大方一点,乖。”

    朱标敷衍地搓了搓弟弟的头,好像在搓一颗rou丸子。

    “哥!”朱樉跳脚道,“这是蚂蚱的问题吗!这是尊严的问题!我的尊严!我打了包票的,我说自己一定能知道!”

    “这是机密,你就这么拿来和别人打赌?”

    “嗨呀,哥,大家迟早会知道要和谁打的!别说是我了,城里的老百姓也会知道的,不是陈友谅,就是张士诚嘛,你就帮帮我吧。”

    朱标笑了笑,摸着朱樉头发的手向下伸去,捏着他的后脖颈,把人扭转了个方向,一手推在他的后背,顷刻之间,也没见他使什么力气,就把人推出门外去了。

    “好,我中午就去问问爹。”

    卧在角落里的六出白,在朱标眼神的示意下,两脚蹬在门上,彻底把朱樉关了出去。

    朱樉虽然被推出去了,但得到了承诺,开心的不得了,在门外扒着门框,高兴道:“谢谢哥!”

    “我会告诉爹,就说是你让我问的。”

    朱樉哀嚎一声:“别啊!哥,别,我错了!”

    大厅里确实在开会。

    但这里并不如朱樉想的那样,是在开一场如何打仗的大会,而是在讨论另一个问题。或者说,他们讨论的不单单是开战的问题。

    朱元璋坐在一个带扶手的木头椅子上,下方分别站着两列大臣,一边是文臣,一边是武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