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8中文小说阅读网 - 历史小说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在线阅读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145节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145节

    “张辅在汉城,以围困之术,困绝数万倭军!使用的是一个困杀战术,那里的惨绝,让朝鲜王室彻底放弃了迁都汉城的想法,只能老老实实回去修自己的松京城。”

    “袁岳找兀良哈清算了账目,就是你当年降服纳哈出之后遗留下来的兀良哈三卫,你说当初你留着他们干嘛,让冯胜、蓝玉收拾了他们,干净利索也不用孙儿出手了多好。你宽容大度,收服之后还给了他们驻牧之地,却没有将兵权握在大明手中,皇爷爷,这可不算什么收服……”

    “不好没关系,兀良哈造反了,给他们全族挖了坟墓,孙儿没皇爷爷那么大度宽仁,下旨将兀良哈灭了族。袁岳不辱使命,用穷尽碧落的追杀,将兀良哈扫出了历史,他用的是一个绝灭战术。”

    “至于鞑靼,号称蒙古正统,阿鲁台拥护本雅失里为大汗,还妄想统一蒙古,再次南下,重现大元时期的荣光。”

    “呵,光可以给他们的坟墓,但荣,属于大明。”

    朱允炆自言自语,端起身前的一壶酒,满上三杯,然后端起一杯酒,缓缓倾倒着继续说:“你的好儿子,我的四叔朱棣,确实是这个时代最厉害的战场指挥官,是大军团作战最杰出的领袖。他带大军在忽兰忽失温打败了鞑靼的所有主力,并将阿鲁台、本雅失里抓住了。”

    “皇爷爷就放心吧,鞑靼的部落也已经落入大明之手,包括他们的女人,孩子,牛羊。东蒙古已经没有威胁。昨日边关传来了急报,胡濙成功游说瓦剌举族臣服。呵呵,说实话,对这个结果我多少有些不满意,皇爷爷喜欢敌人跪着臣服,孙儿更希望瓦剌能躺在草原上倔强地死去。”

    “只是事情到了这一步,那也就没其他法子了。只不过孙儿不会重走皇爷爷安置兀良哈的旧路,所以,瓦剌可以留在草原,但瓦剌的事必须大明说了算,兵权,治权,教育权,孙儿都要抓。二十年,最多四十年,让瓦剌成为大明的一个子族,褪去曾经的敌人颜色!”

    第三杯酒撒完,朱允炆搁下酒杯,端起酒壶,再满了三杯酒,端起来凑到嘴边,闻了闻味道,一饮而尽:“东北困杀倭寇,绝杀兀良哈,正北搏杀鞑靼,西北降杀瓦剌!皇爷爷,对这个结果,你还满意吗?草原,将成为大明人的风景线,你老人家是不是也想去看看?”

    “这些年来,孙儿对外开展了不少战争,版图一再扩大。日本国没了,那里成了大明的定远行省。整个苏门答剌岛都已经纳入大明。大琉球,小琉球,呵呵,那些洪武年经常朝贡的中山国使臣们,都不见了,皇爷爷,你会怪我好战吗?”

    “你留下的祖训是一种约束,原本是出于好意。只是你这约束实在是太多了,以至于绑住了我的双手,我的双脚,甚至还要堵住我的嘴。这样的祖训,还是不留的好。”

    一杯酒,接一杯酒。

    朱允炆有些醉意,苦涩一笑:“好事告诉你们了,那就说说糟心事吧。朱桂死了,我杀了的。朱允熥死了,也是我杀的。若你们泉下有知,想来他们两个做了什么你们应该知道了吧。没错,我是可以留下他们的命,废为庶民,让他们永远离开金陵。但我做不到,他们的罪行,只能用死来终结。”

    “皇爷爷,皇奶奶,你们要怪罪,我受着,但若是你们要我道歉,做不到。我的宽恕,他们得不到。纵有一日,我身入地府遇到他们二人,我一样会再杀他们一次!”

    酒壶空了。

    朱允炆起身,脚步有些踉跄,看着两个神位,笑道:“大明没了外敌,但我的使命还没有完成,大明还没有扼守住西方的咽喉,杀死西方的资本萌芽,乌斯藏还没有收回,改土归流还没全部完成,还有,武义是生是死还没弄清楚,高产的庄稼还没有成片成片地生长于大明百姓的田间……”

    “我要做的事还有很多,皇爷爷,皇奶奶,这次别过,下次再来看你们就是明年夏末了,我要迁都了,去北平,去新的国都,去那里,将大明缔造为盛世王朝!”

    第一千四百五十二章 扶持帖木儿国

    武英殿,偏殿。

    两个内侍小心翼翼,将墙壁之上挂着的大明舆图缓缓收了起来,存放在架子之中,然后取出了一张大乾坤舆图挂在墙壁之上。

    内侍行礼退出偏殿。

    朱允炆拉动绳结,随着绳结转动,上面卷着的部分不断释放,长过一丈,宽过一丈五的大乾坤舆图缓缓展开。

    这是一幅比《大明混一图》更为精准的世界舆图,上面不仅标注了完整的非洲、欧洲,还将北美洲、南美洲、南极与北极涵盖在内。

    随着瓦剌的臣服,大明边疆事实上已经没有了足够威胁大明根基的敌人。

    朱允炆并不否认草原上可能会出现流寇,马贼之类的人,会对大明边民构成威胁,但这些人只能算是小股的,小打小闹的,即无力攻城略地,也无法撼动大明山河。

    在这种情况下,身为大明帝王,自然不能只盯着大明及周边舆图看了。

    对内,大明进入建设高峰期。

    对外,大明将进入世界篇章!

    朱允炆审视着大乾坤舆图,目光从东北看到西北,落在了西面的帖木儿国位置。

    这几年哈里凭借着金矿,受益于丝绸之路,加上宽松的税赋,稳定住了国内局势,哈里没有让帖木儿国走向崩溃,反而在恢复国力。

    哈里正在广泛招揽火器匠人,试图在火器上寻求突破。

    他一直都在向大明请求给一批火器匠人,想要索取更大威力的火药、火器,甚至愿意拿高价购买。

    长期以来,朱允炆并不支持和哈里做大量火器交易,以保证西疆的安全。

    不过现在,是时候考虑这一笔军火生意了。

    解缙、杨士奇、梅殷、李坚被召至武英殿,朱允炆拿出西疆都司的老旧文书:“早在一年前,西疆都司便提议将第四代老旧火铳发卖给帖木儿国,朕那时并没答应,只批准了第一代、二代老旧火铳的外输。”

    “眼下二炮局已经将火铳迭代至第十二代,正在进行第十三代新式火铳与神机炮的研制。朕以为,四方战事已停,第六代以下的火铳,已全面落后,无法跟得上边防所需。鉴于局势已然发生彻底改变,可以批准将非装配燧石、准镜、护盖、刺刀的火铳用于与帖木儿国的交易。”

    梅殷有些担忧:“皇上,虽然六代及以下火铳杀伤力不算大,且作战能力颇弱,可若是凭借着城池,依托地利,依旧可以对轻骑兵、对步卒构成杀伤。帖木儿国眼下并非我大明威胁,可那里毕竟幅员辽阔,国力恢复又快,万一哈里再起野心……”

    朱允炆摆了摆手:“哈里是一个聪明人,从他这些年来践行承诺,每年送来大量黄金白银便可看出,他绝不希望大明成为他的敌人。眼下朝廷封赏需要海量的金银财物,定远行省那里想要挖出来运过来还需要一段时日。”

    “况且,接下来十年的每一年,朝廷在基建、工业、教育、航海、卫所等方面的花销,恐怕不亚于每年打一次五十万规模的战争。朝廷需要大量的资金流入,需要大量的黄金、白银储备,只要这样,朝廷才能加印宝钞,在保证宝钞不出现剧烈贬值的情况下,将各项政事推动下去!”

    杨士奇很理解朱允炆对金银的渴望。

    夏原吉就是个死鸭子嘴硬的主,他将困难划为十等分,只有达到九分时,他才会找皇帝商议对策,而现在的情况,困难大致在七与八的位置。

    户部承压是真的。

    最令户部困难的恐怕并不是什么对大军的赏赐,而是超乎想象的铁路工程!

    工部已经在筹划了,一旦公开出来,仅仅是铁路一项,每年吞掉的财富恐怕就不下五百万贯,而这些钱拿去打造木质大宝船,都足够打六百多艘了。

    夏原吉虽没有说难,但朱允炆并没有将全部压力都给夏原吉一个人扛,而是揽过来寻找新的开源之路。

    卖火器,确实能带来一笔可观的收益。

    更何况六代以下的火铳实在是老旧得很,作战能力也弱,还不足以对付高速奔跑的骑兵,最多只能完成二轮打击。

    现在大明卫所正在积极淘汰所有老式火铳,未来三年内,所有卫所将全面换装新式火铳,老式火铳留着也没用,运回去销毁也麻烦,还不如收集起来卖掉。

    李坚见朱允炆已下定决心,走出来说:“哈里不会将火铳对准大明,但很可能会凭借着火铳对准中亚及西方诸国。皇上,这样一来,丝绸之路恐怕会遭遇挫折。”

    朱允炆微微点头,看向李坚等人,严肃地说:“你说得对,哈里很可能会在实力壮大之后,征服中亚与西方诸国。所以,但凡大明第六代及其以下火铳,可以全部找出来,卖给哈里,甚至是颗粒火药,也可以少量卖给一部分。至于那些碗口炮,大将军炮,只要是一切低于虎蹲炮射程的,洪武时期的神机炮,都可以拿出来卖给哈里。”

    李坚、梅殷震惊不已,解缙、杨士奇对视了一眼。

    很明显,大明皇帝这是打算将哈里培养为一只猛虎了,一旦帖木儿国拥有了足够强横的力量,可以实现对外扩张时,哈里未必不会重新走上帖木儿的老路。

    要知道哈里是失败的,曾从与大明的战斗中离开,他之所以能掌控帖木儿国,是因为他是帖木儿在人间留下的最纯正的血脉。

    哈里一样需要证明自己,将自己的名字留在人间,留在他眷恋的土地之上,出于种种,他很可能挥师西征。

    解缙有些不安,大明的战争看似结束了,但帖木儿国的战争似乎已经在筹备之中了,而点燃帖木儿国对外征战火焰的,很可能就是建文皇帝!

    朱允炆十分坚定地说:“帖木儿国是我们的藩属国,哈里年年来请,其国之西端,也是战事不休,时不时威胁帖木儿国的安危,同样也不利丝绸之路长盛。说到底,扶持帖木儿国,符合大明利益,当为则为。”

    第一千四百五十三章 夏原吉要开印钞机

    当为则为!

    解缙、杨士奇、梅殷等人算是听明白了。

    建文皇帝收拾完了兀良哈、日本国、鞑靼与瓦剌,周围伸手能够得着的敌人都收拾遍了,现如今的他不甘寂寞,开始挥舞起鞭子教育下更远的国家。

    而这一根鞭子,就是帖木儿国,挨打的是谁,还不清楚。

    以前帖木儿还活着的时候,不是人称什么上帝之鞭、真主之鞭。

    帖木儿死去多年,现在的鞭子,只能叫大明之鞭了。

    朱允炆下达了旨意,兵部、五军都督府,自各地卫所抽走一应老式火器,运往西疆乌鲁木齐,二炮局、兵仗局、安全局派人常驻乌鲁木齐,负责出口火器的检验,数量、规格、性能等一一造册,不允许出现先进火铳、先进神机炮外流。

    由西疆都司、安全局与兵部使臣,一同负责火器交割事宜,主要收取金银,以运抵朝廷,作为金银储备,根据金银储备开印宝钞,以支撑未来所需。

    旨意并非公开,而是有一定级别的保密。

    夏原吉是户部尚书,这方面对他无需保密,也保密不了,毕竟金银需要入国库,每一笔账都需要经过他的审核。

    卓敬看着翻查账册的夏原吉,走了过去,忧愁地说:“眼下国库依旧缺钱,在封赏了张辅大军之后,并不能满足征北大军的封赏。朱高炽带人经过三次厘算,证实缺口至少在二百万贯至三百万贯之间,这还是用了今年备灾银之后的结果。”

    “三百万贯的缺口不小,只是情况比这更难。”

    夏原吉拿过算盘,摇晃了下,然后将上面的珠子拨上去:“朱高炽的算法有问题,他只计算了当下国库存留,并没有计算国库花销。你要知道,陛下已下定决心,明年入秋迁都,而分批迁徙已在启动,眼下动作还算小,毕竟冬日,不利大动作。”

    “算算日子,燕王带大军回来,怕是要错过春节了,速度快点,应该可以赶上元宵节。而那时,也已打春。燕王大军封赏之后,便是东海水师、东南水师的封赏。随后便是大规模的北迁,京军家眷,部分官员及其家眷,还有皇宫内侍、宫女,只一个春,怕要北迁三十多万人口。”

    “军士的安家费,官员的行程费,调拨船只的费用,漕运上也需要保障,购置粮草的花销,这一笔加一笔,缺口当真只是三百万贯吗?”

    卓敬看着夏原吉将算盘打得哗啦啦作响,一颗颗珠子不断上下移动,最后竟定格在了七百三十万贯之上,不由得脸色苍白:“户部根本拿不出来这么多钱啊。”

    夏原吉微微点了点头,笑道:“我自然知道。”

    卓敬悲愁不已:“那如何是好,迁都是大事,若中途因钱粮不给而出了问题,我们户部难辞其咎。”

    夏原吉将算盘推开,沉声说:“简单,印钱。”

    卓敬惊讶地看着夏原吉:“这,这不合适吧?陛下有过旨意,宝钞不可滥发,一旦滥发,很可能会导致宝钞贬值,前些年银铜风波……”

    夏原吉起身,从桌案一角翻找出一份文书,递给卓敬:“你看看吧,这些年来朝廷虽然不时会对外发起战争,可你也清楚,每一次战争其实都没有损耗多少国库,反而还带来了一些收益。这一次鞑靼、西南土司俘虏众多,这些俘虏可都是财富。”

    “国力蒸蒸,商业繁荣,海外贸易又是年年壮大,尤其是农田多年丰收,百姓手中有了一定购买货物能力,现如今市面之上并不缺少货物,缺少的是宝钞。”

    卓敬展开文书,这是皇家中央钱庄的文书,内容简单明了,就两个大点:

    其一:宝钞紧俏,价值升高。

    其二:民间银铜存入增加。

    卓敬看向夏原吉:“上一次通过铸币税的方式,得了七百九十二万贯钞,这是建文九年年底的事,至今尚不到两年时间,如此一大笔钱进入民间,为何如此短时间内宝钞再次紧俏起来?”

    夏原吉认真地说:“原因很可能是出在民间对宝钞的需求上,百姓、商人,官府,手中的宝钞都在流通,可依旧不能满足所需。整个民间物质一年增长了五成,可宝钞却没有跟着增长,而是维持着原来的样子。这就如人长胖了,短衣还是那一件短衣,自然显得紧。”

    “所以,户部现在需要做的,就是深入调查皇家中央钱庄所言是否为真,市面之上的宝钞是否已经升值。只要坐实民间出现了钱荒的苗头,那户部便能请旨,以铸币税的方式,降低准备金银条件,再度开印宝钞。”

    卓敬低头看了看文书的内容,凝重地点头,行礼离开。

    夏元吉坐了下来,揉了揉眉心,从桌案上拿出了一本“经济论”的书,忧愁不已:“一大把年纪了,竟有些跟不上节奏了。钱如何增多,又如何减少,降息、加息,通胀、通缩,这都是基础之基础,更难的还是对宏观经济的把控,这无形的手,不好把控力道啊……”

    经济的发展,催生了各种新的观点与认识,经济本身的特性也开始被发现,通胀、通缩问题也逐渐被证实存在。

    户部想要掌控大明财政,就必须进行持续不断的学习,跟上时代的节奏。

    夏元吉是一个对财务很敏感的人,也是一个对运作掌控能力很强的人,他做事稳重谨慎,依据性强,若认为可以多印钱了,那就说明国家确实缺钱了。

    时间进入十二月中旬,胡濙、张算带着马哈木、把秃孛罗、捏烈忽终于抵达长江边。

    为表示对瓦剌的重视,朱允炆派出梅殷代表自己前往龙江码头迎接。

    胡濙、张算见使命完成,做好交接之后,便前往皇宫。

    朱允炆看着要行礼、又风尘仆仆的二人,笑道:“都是有英雄胆的人,为大明免去了一场征战,这点虚礼就免了吧。”

    两人坚持行礼。

    胡濙跪拜山呼之后,喊道:“臣胡濙擅杀瓦剌贤义王太平,请陛下治罪!”

    第一千四百五十四章 胡濙的奏报

    胡濙请罪,并非没有缘由。

    太平虽然是瓦剌首领,但他同时也是大明敕封的贤义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