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8中文小说阅读网 - 历史小说 - 明末大军阀在线阅读 - 明末大军阀 第210节

明末大军阀 第210节

    “最后,本镇准备在青州府城建立两所大学,也就是俗称的书院,依旧是一所教授天文、地理、算学、历史、当下时政等实干之学,一所教授农学、商学、工学等学问,再加上青莱镇军事书院,到时候咱们济南就有三所大学了!”

    这时,王炆镇说道:“只怕是科举之途依旧是百姓的首选,到时候咱们花费巨大,建立了许多学校,但不会有人来学的!”

    刘衍笑着说道:“不用担心!咱们的这些学校不但入学不用缴纳任何的费用,学校还包吃包住,不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只要顺利毕业,便可以根据个人的能力和才干,在咱们青州府城和青莱镇的各处安排生计,就算是参加新军,只要是有小学、中学或是大学的毕业证书,便可以优先录取,到时候咱们的这些学校一定是趋之若鹜的!”

    听到这里,赵民笑着说道:“总镇说得没错,毕竟能够走科举之途的书生都是少数,大多数人家的孩子都是没有这个途径,这些普通人家的孩子都是上了几年私塾,认识一些字,便在各处给人帮工,一年到头都不会有什么出息。所以,咱们的这些学校对普通人家的孩子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宋功明则是说道:“总镇此举真是意味深长啊!如此一来,用不了几年,咱们青莱镇所需要的所有人才,都可以自行培养,再也不必担心人手不足了!”

    众人闻言都是对刘衍佩服之至,同时众人心中也有些明悟,刘衍这是准备抛开朝廷,另行培养自己所需的人才了。按道理来说,这是非常犯忌讳的,凡是在场众人都是刘衍的绝对心腹,众人只关心刘衍的举措能否推行下去,至于是否犯忌讳,众人都是不在乎的。

    刘衍笑了笑,对赵民说道:“赵同知要立即做一个义务教育的具体计划,所需的人手和花费也要明晰,本镇审核之后,立即交由钱粮官岳指挥使拨款,争取在今年入冬之前开始铺开建设!”

    “得令!”

    几天之后,政务官赵民将做好的义务教育方案呈交给了刘衍,对于这份方案,刘衍还是非常满意的。

    赵民不愧是文吏出身,这份义务教育方案结合了此时大明各地私塾教育的现状,可以说是一份详细的大明版九年义务教育。

    (小学、中学、大学各三年,一共是九年)

    当然,要实现这份九年义务教育计划在青州府、莱州府之地,共需建设小学二十六所(每县、卫城一所),中学四所,大学三所(青州府城三所)。

    其中的建设经费经过赵民的计算,至少需要一百七十万两以上!

    这还不算这么多学校所需先生的费用,以及这些学校运营所需的支出!

    如果都算上的话,估计青莱镇每年将要花费两百万两左右!

    但是,刘衍没有丝毫的犹豫,直接批准实行了,并且命令钱粮官岳明和商事官宋功明立即调集钱粮,在明年入冬之前,至少要将这些学校修建完毕,期间也要将所需的先生和后勤人员招募到位!

    同时,这些学校中的军事书院都划归在指挥使田辉叙统管,其余的普通学校全部划归政务官赵民统管。

    刘衍部署完这些事情之后,便命新军各营都指挥使要上报一份名单,各营之中的可造人才,要尽快统计上来,作为青莱镇军事书院的第一批学生,这些人将来也将士刘衍麾下的中坚力量。

    第二天,众人各自散去,开始全力落实刘衍关于新式学校的部署。

    而刘衍则在苗绍的陪同下,开始巡视青州府、莱州府各处。

    此时按照刘衍的统一部署,青州府、莱州府各府县之间的官道都在大规模翻修,要全部使用水泥进行重新浇筑。

    此事由政务官赵民牵头,钱粮官岳明出钱粮,雇佣了大批民夫和工匠参与实施,虽然现在还有不少地方的官道正在施工中,但经过两个月的施工,现在大部分已经竣工完毕了。

    从济南府城到即墨营城的这段官道,不但路面拓宽了一倍,而且还全程铺上了水泥,实现了路面的硬化,来往行人再也不用担心雨雪天气路途难走、泥泞了。

    为此,钱粮官岳明已经先后六批拨下了一百九十余万两银子,以及五十五万石粮食,而且随着后续工程的延续,岳明这边还在不断的调拨钱粮,已经几乎耗尽了刘衍麾下的府库。

    幸好现在刘衍麾下的众多产业收入剧增,而且各处商贾、士绅等每年缴纳的费用也是逐年递增,每月都有巨额的钱粮入账,才使得青莱镇能够承受这么巨大的开支,而且还能有所盈余。

    没过多久,刘衍一行人便出了莱州府,朝着即墨营城前去。

    待众人赶到一个路口的时候,当地府衙雇佣的两个当地青壮正在指挥来往行人。

    只见二人都是各自挥舞着一面小旗子,其中一人的旗子是红色的,一人的旗子的绿色的。

    这就和后世的红绿灯一般,行人见到红色旗子举起,便在路口等候,让另外两个方向的行人先走,待到绿色旗子举起才会继续前进。

    同时,随行的苗绍也是发现,来往的行人绝大部分都是在靠右赶路,看来也是当地府衙根据刘衍的命令定下的规矩。

    虽然这些规矩在苗绍看来有些奇怪,但是官道上的人潮却比以往顺畅了许多,东西向和南北向的人潮互不打搅,整条官道上都是整齐无比。

    “真是长见识了!”

    苗绍笑着对刘衍说道:“大人做的这些事情,都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一定会名扬天下的!”

    刘衍笑着说道:“才做了这么一点事情就能名扬天下吗?至少也要等到这些政令推广到整个青莱镇各处才行!”

    苗绍笑着赞同,然后说道:“大人快看!那辆新式马车肯定的青莱镇车辆厂出产的,上面的车牌不是用于登记的吗,我猜,这个制度不但可以让赵同知那里有一部分车牌售卖的收入,而且一旦这些马车的车主撞到人了,或是牵扯到官司之中,还可以利用车牌来进行追查。大人我说的对吗?”

    “哈哈!”

    刘衍笑着说道:“你小子说对了,正是这样!”

    “大人,咱们这此去即墨营城住上几日吧。”

    刘衍笑着说道:“谁说要去即墨营城了?”

    苗绍傻了眼,正要说话,刘衍说道:“明天一早,你自己去即墨营城,跟人家姑娘家里商议婚事,我带人先回青州府城。过几天我还要去青莱镇军事书院讲课,这可是第一批学员,马虎不得。”

    “等本镇忙完这些之后,就给你小子办婚礼!”

    苗绍顿时傻眼。

    第三百零二章 军校

    几天之后,刘衍来到青州府城军营,青莱镇军事书院和青莱镇演武堂已经选址完毕,田辉叙正招募工匠和民夫抓紧修建。这两处军校就在城北,相邻两个路口,很近。

    不过在青莱镇军事书院和青莱镇演武堂校址完工之前,从各营抽调的“可塑之才”已经集结到了军营中,青莱镇军校第一期新生便在这处临时学堂内,开始了自己的学习生涯。

    虽然现在青莱镇新军的战力已经很强,但是各营将领基本上都是在实战中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人经过系统的学习,这样不是长久之计。在创业时期,可以用草台班子来撑场面,可真到了发展壮大的时候,就必须要用上专业人士。

    现在青莱镇各地已经开始建立一整套新式学校体系,各地的适龄百姓都可以在各府县的新式学校入学,并且一步一步的向上考学,在毕业之后便可以根据个人的学习情况,在青莱镇的各处产业获得一份生计。

    而且,这些学校除了教授识字、四书五经等知识的寻常学校之外,刘衍又下令增加了一些专业性学校,例如:矿业学校、商业学校、农业学校等等,特意从各处产业中招募熟练工匠充当先生。

    至于军校,刘衍则是更为重视,亲自编写了两所军校的课本,从排兵布阵、兵种构成、新兵训练、兵备的打造等等,全面入手,甚至刘衍还召集各营都指挥使,将新军以往经历过的战役经过整理了出来,作为战例,在军校中继续分析成败得失,总结经验教训。

    刘衍认为军校中教授的学识应该以青莱镇新军历来奋战的经验为主,这些经验都是用青莱镇新军将士的鲜血换来的,所以不应该任意扩散出去,只能教授给新军将领。

    另外,刘衍为了提高新军将士的文化水平,规定在青莱镇军事书院和青莱镇演武堂学习的将士,必须要通过毕业考试才可以,否则日后就算战功再大,只要没有这两所军校的毕业证,就不得升迁!

    而新军将士想要毕业,就必须要具备一定程度的文化水平,要会读写认字,要会写文章,要看一定数量的书籍。刘衍可以肯定的是,每一名从青莱镇军事书院和青莱镇演武堂毕业的新军将士,都将具备至少是监生的水平。

    当然要是比四书五经的话,毕业的新军将士肯定是不如监生的,但是论眼界和学识,却要远在监生之上。

    同时,刘衍还规定各营将领要接受青莱镇军事书院和青莱镇演武堂教官的巡视,随时检查各营将士的识字率,不合格者,主将要受罚。

    刘衍就是要通过此举全面提高将士们的知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让将士们明白自己到底是为何而战,这也是近代军队和封建军队之间的区别。

    刘衍在军营中巡视了军校的第一批学员,并且当众进行了开学演讲,号召众人刻苦学习,抓住在军校进修的大好机会,不要荒废度日。

    第一期学员三百七十多名将士热血沸腾,在刘衍慷慨激昂的演讲后振臂欢呼,甚至有人高呼万岁。

    不过陪同在一旁的许铭、苗绍、钱樰等人却有些不明白,武人为什么还要进入军校读书,只要能够识字、读书便可,还有什么可以学习的?

    以前众将都没有上过军校,不也几次击败奴贼大军了吗?不也是将青莱镇新军带成了大明第一强军了吗?

    在视察完第一期学员之后,刘衍与几人回到官署内,钱樰第一个开口询问了起来。

    刘衍认为,如今大明的武人已经开始沦为彻彻底底的武夫,对于兵法、武学的研究已经远远不能和汉唐武将相媲美了。

    想当年,汉唐武将无不是文武兼修,出则统兵十万横绝沙漠、征伐天下,入则登堂拜相造福万民、辅佐君王!

    也正是如此,汉唐才能成为华夏的巅峰,成为所有炎黄子孙心中的殿堂!

    所以,刘衍便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至少将青莱镇新军各营将领培养成汉唐武将那样,文武兼修的全才。

    即便不能像汉唐武将那样“个个开挂”,至少也要远远强于大明其余各镇的将领。

    许铭、苗绍、钱樰等人听了刘衍的这番话,也算是明白了刘衍的用心,不管心中有多少不愿意,也全都耐着性子照章办事,尽心做好自己的事务。

    不过几天之后,主持军校筹建事务的田辉叙赶到总兵府禀报事项,和刘衍见面之后,田辉叙便将近期情报部搜集的一些情况禀报了一下。

    二人议论完毕之后,刘衍问道;“现在各营将士对建立军校的事情有什么看法?”

    田辉叙说道:“军中大部分将领还是对此事持保留态度的,不过众将士都能够按照总镇的命令执行,集结起来的第一期将士也能够安心开始学习,各营的都指挥使也开始物色第二期入学的人选了。”

    “这么说来,各营军中还是有人赞同建立军校的了?”

    田辉叙点了点头,说道:“是有不少人,但多是各营的基层将领。”

    “这样啊……”

    说到这里,刘衍便又有了一个想法,那就是准备仿照后世人~民~军队的政~委设置,在青莱镇新军各营之中设立抚慰官。

    刘衍准备在各营中总一级的建制设立抚慰官,专门对各营将士的心理进行疏导,并且在战斗中鼓舞众将士的士气,作用就如同后世的政~委一般。

    这个想法一经形成,刘衍便准备立即开始施行,毕竟后世那支强军之所以能够招之即战、战之能胜,虽然各方面的因素都很多,但是政~委的作用也是非常巨大的。

    在青莱镇新军之中增设抚慰官,一定可以让青莱镇新军如虎添翼。

    于是,刘衍便对田辉叙说道:“本镇有一个想法,就是将各营军中赞同建立军校的那些基层将领全部召集起来,聚集到总兵府来,本镇亲自对这些基层将领进行培训。”

    田辉叙疑惑的问道:“总镇这是何意?”

    “本镇准备在各营军中增设抚慰官一职!”

    “抚慰官?”

    看着田辉叙疑惑的表情,刘衍便将这抚慰官的职责和作用说明了一下。

    田辉叙听完之后也是大为新奇,说道:“这抚慰官还真是巧妙,如果设立成功的话,还真的能起到激励众将士的作用,而且也能够稳定军心!”

    “正是如此!”

    几天之后,中枢部发下文书,由军部下达了命令,在青莱镇新军各营中抽调了上百名基层将领,只用了十几天的时间,这上百名基层将领便齐聚青州府城。

    刘衍也在青莱镇总兵府接见了这些将士。

    “本镇将诸位选拔出来,是有大作为要托付给诸位!”

    刘衍看着众人激动的神色,大声说道:“从今日起,诸位将在城中大营中接受培训,诸位原先的官职将被拿掉,而这场培训将由本镇亲自主抓。”

    “为期一个月的培训结束之后,诸位将被派往军中各营充任新的官职,这个官职就是军中新设立的抚慰官!”

    接着,刘衍便将抚慰官的职责宣布了一遍。

    众将士听完之后也是明白,这抚慰官的官职比同镇抚官荀景云下属的纠察官,专门负责稳定军心、鼓舞士气。

    待到这上百名将领散去之后,刘衍也是准备搂草打兔子,在培养抚慰官的同时,对这些参与培训的将领进行精神层面的塑造,让众人知道青莱镇新军到底是为何而战。

    虽然培训只有短短的一个月时间,但是刘衍准备在将来定期对军中各营的抚慰官进行轮训,不断提高抚慰官的素养,这将是一个持续性的计划。

    一个月之后,刘衍精心培养的九十八名第一批抚慰官顺利毕业了,而后由军部分配到了青莱镇新军各营之中,开始行使抚慰官的职权。

    当然,相对于八万多青莱镇新军将士来说,这区区九十八名抚慰官还是太少了,只能做到每总设置一名抚慰官。

    所以刘衍还交给众人另一个任务,那就是在军中发现和培养能够成为抚慰官的“种子”。

    刘衍准备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开始第二批抚慰官的选拔和培训,最终让青莱镇新军中的抚慰官达到每旗一人,甚至是每队一人!

    十月初,刘衍眼见新式学校与军校的筹建事宜已经全面铺开,招生和教学工作也如火如荼的展开了,便开始在青州府和莱州府全面推行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