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1章

    过强的压力会导致焦虑,抑郁,躁动等等消极的情绪诞生。

    为调节这些负面能量,人类会做出一些有意义或者无意义的事情转移注意力,借此舒缓紧张的心情。

    这也是李家人为什么会聚在一起讨论顾瑾婚姻的缘由。

    当然,他们也是觉得她太累,想要替她找一个优秀的人帮着分担点。

    李桃花补好最后一粒扣子才放下手中的针线开口搭腔:“我觉得在这支船队里,没有人能配得上瑾儿,这事不要和她提,她自己心里有数的。”

    她顿了顿看向身旁人又揶揄道:“倒是小弟,年纪也不小了,要是有中意的,可以让爹娘去提亲。”

    李仁勇咧着嘴笑:“姐,大家伙在说瑾儿的亲事呢,怎么将话题又绕到我这里了?”

    李桃花瞥了他一眼:“姐在替你说话,云裳长得好看,洞虚可不少弟子都喜欢她,好姻缘不等人,你要再不抓紧,到时候可别后悔。”

    李仁勇沉默着,没有回应。

    他也知道好姻缘不等人,可两人成婚,总得互相心悦才是。

    不过阿云,好像不喜欢他。

    既如此,也不能强求。

    但要他为了成婚而去成婚,李仁勇觉得这是对女方不负责,也是对自己不负责,所以,他暂时并没有成婚的念头。

    李仁勇左思右想,最终说出自己的决定。

    对此,李大海和李母也没有勉强。

    儿子已成年。

    有些事,该放手就得放手。

    放手,小辈才会更好成长。

    李仁勇将事情说开,整个人都轻松起来。

    顾瑾见到他时,看着他惬意的模样好奇问了几句,在知晓小舅的心思后,不由暗自赞叹。

    赞叹小舅在面对感情问题时没有钻牛角尖而是豁达潇洒。

    不拧巴。

    这样,挺好。

    翌日。

    救下的两人终于可以坐起来说说话。

    孙思见他们病情已稳定,这才让徒弟进船舱问询。

    从师父口中,顾瑾得知那两个幸存者是一对父子。

    来自阴山嘴村庄。

    父亲叫张永。

    儿子叫张鱼。

    两父子自从睁开眼后,见到的人只有孙思,见有人弯腰走进来,都有点害怕,直往里面缩。

    顾瑾连忙笑着打招呼:“大叔好,我是孙思的徒弟,洞虚派宗主,顾瑾,他应该和你们提起过。”

    听到是孙思的徒弟,张永这才放下戒备心。

    “多谢恩人相救,下辈子做牛做马一定报答。”他说着话,拉着儿子跪在床上就要磕头。

    顾瑾急忙伸手制止:“大叔不必客气,我过来就是想问你一些事,快坐下。”

    “好好好,您问。”张永连连点头应是。

    他带着儿子死里逃生,莫说是问几句话,就算对方要他卖身为奴,他也会遵从。

    没有人知道他们从天灾逃生经历了什么,也没有人知道他们漂泊在海上过的有多苦。

    顾瑾见对方配合,心里也高兴。

    两人一问一答,她一边听张永叙述,一边在脑海将所些细节串联起来。

    龙·五十七说在己巳月,丙午日见到黑暗的天空被血色点燃,有一条由无数小火球聚成的巨龙从天空掉落到大海,让南宫凌的水师遭遇灭顶之灾。

    而在张永口中,在己巳月,丙午日时,天空从东方飘来一朵巨大黑云,因为它非常独特,引来村里不少人注意。

    众人正议论,忽然间大地颤抖,一声巨响引爆整个空间。

    刹那间,村里人死的死,失踪的失踪,张永和他儿子却侥幸活下来。

    事情发生后不久,就下起一场诡异的雨。

    无数残肢和尸体,各种器皿从天而降,将整个村庄都覆盖住。

    张永带着儿子吓得赶紧逃离。

    两人与幸存的村民几经周转,终于坐上一艘海船,准备另寻生路。

    入海后,因食物匮乏,他们每天只给一点点吃食和水,但好歹还能活,谁成想前日海上忽然卷起大风暴,船沉了,所有人都被海浪打入水中,也是张永命不该绝,危急关头,他正好抓到用来救急的小船,这样才活下来。

    顾瑾将信息捋清,总算明白了一件事。

    伪龙入海,指的是陨石降临,它是各种天灾发生的开端。

    陨石降临后,周国各个州城都遭遇了灭顶之灾。

    火雨,海啸,飓风等等轮番上阵。

    至于张永口中的大爆炸。

    这让顾瑾想起明朝时由正史记载的天启大爆炸。1

    天启六年五月初六。

    据记载,当时也是有一朵黑云出现,然后出现大爆炸,造成数万人死伤。

    然而,神奇的是,有一个学堂的先生和多名学生包括学堂,在爆炸后忽然失踪。

    一个路人乘轿经过爆炸地点,轿子炸得稀碎,路人和轿夫却也消失不见。

    更有人在爆炸后人没死,但衣物陡然消失,只能赤身裸体在大街上奔跑。

    爆炸后不久,天空同样下起诡异的雨。

    无数死禽,木石,还有人类的残肢断臂从天而降。

    张永遇到的天灾,与天启大爆炸不说如出一辙也是大同小异。

    几百年后,不少学者见到正史记载,却始终没有人能给出具体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