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页

    这样一个收拢天下学子之心的地方,竟然交给了三皇兄管理?!

    天呐!皇兄你是怎么了?!你真的被绑架了对不对?!

    而后来,当赵显听说醉心学问的五弟被塞进国家书院当老师、虎头虎脑的六弟被塞进国家书院当学生时,他则完全淡定了。

    ——皇兄不愧是皇兄,艺高人胆大,牛逼!

    又后来,一样样的新事物出现,一个个的新消息传来,赵显了解得越多,对这位皇兄的佩服也就越深。

    工部研究出来的水泥,听说就是皇兄找来的配方。最初时,赵显也好工部也好,众人只知晓这会是个好东西,却没想到它会这样好。

    水泥不但可以铺路,令道路通畅迅捷,还可以建造房屋,修筑城墙。

    虽然那些达官显贵看不上水泥房,认为这样的屋子有失风雅,但对于那些普通百姓和流浪乞儿来说,这种既能够遮风挡雨又不会轻易倒塌的房屋,实乃是上天的恩赐,每当提及时,都忍不住感谢天子。

    而至于城墙,那就更厉害了,只要往上一浇筑,那城墙便是水泼不动,火烧不塌,令边关兵将们安全感倍增,就连日常损耗都少了不少。

    与此同时,皇兄又提出了以工代赈,令百姓惧怕痛恨的劳役不再是服刑般痛苦,反而还给相当多的乞儿和无家可归者找到了自食其力的方法,令百姓感恩戴德。

    不过以工代赈这样的事是非常耗费国库银子的,所以最初的时候户部的人如丧考妣,天天用哀怨的目光盯着皇兄,可皇兄实在是算无遗策,早就料到了这样的结果,提前就颁布了详细周密的条例来规整永朝的商业活动,严厉打击了各种恶性竞争,令商业蓬勃发展,也令无数的税收银子流水般的进了国库。

    甚至皇兄还不知从哪儿找来了化肥除草剂新农具这样利国利民的好东西,大大减轻了农人的负担,还给了他们大丰收的希望。后来,当第一个丰收年到来时,城内城外民间朝堂都能听到歌功颂德声音——这曾经令赵显嗤之以鼻的“马屁声”,第一次显露出了情真意切,也第一次令赵显受到了近乎震撼的感动。

    当赵显登上京城城楼,向下俯视这一片欣欣向荣、人人面上皆有笑意的城池时,他的心中被难以言述的感动和激荡充斥。

    “这就是皇兄想要的世界。”

    “这也是所有人都想要的世界。”

    “……当然,如果我能不用工作就更好了。”

    赵显擦着自己满脸的泪,哽咽想着。

    第17章 少年将军与狸猫太子17

    赵显在城楼上看到的那些东西,谢非言也看到了。

    但他看得比赵显更多,想得也比赵显更远。

    对于赵显这样出身皇室的人来说,这样的一个城市或许就称得上繁荣安定,这是他眼光与时代所局限的。但对见识过真正的繁华的谢非言来说,他目前做到的这些则远远不够。

    这是个没有灵力的世界,最多也就是有些飞檐走壁的浪客游侠儿而已,所以这里也没办法复制谢非言曾经世界的发展经验,遇到气候问题山洪问题之类的事件时也不太好解决。

    不过没关系,走不了修真还能走科技,封建社会唯一的好处就是权力高度集中,于是作为被权力拱卫的皇上,谢非言吩咐下去的事,下头的人是万万不敢怠慢的,再加上轰动一时的水泥化肥除草剂新农具等,都是谢非言叫人琢磨出来的,于是对于某些人来说,这样的风向就像是一块香喷喷的饵,见上头的人有所松动,他们便纷纷扑了上去,因此一时间,京城中人人皆好奇巧之技,令一潭死水的工匠阶层竟也有了百花齐放之势。

    对于这些种种,谢非言只是在幕后稍作推动后,便放任他们自由发展。

    不过作为皇上,谢非言的确有很多事占着很大便利,就如同他想要令工匠们勤快创新时,只要表露出自己对奇巧的偏好,再重赏几个献宝的匠人,后续的事件就不必谢非言再来cao心了一样,他也有很多只有皇上才有资格心烦的事。

    首先是陈皇后,或者说先皇后遗留的假太子的问题。

    这个问题说大也大,说小也小,到了如今,在谢非言的挖坑和误导下,陈皇后临死前给真太子亲口套了个前朝反贼的帽子,而后真太子还当真被当作前朝太孙救走,那么到了这会儿,那些换太子的人就算都还活着,他们也必然不敢跳出来质疑当今天子的血统问题——他们恐怕自己都糊涂着呢!

    并且他们说了又如何?

    “当朝天子其实根本就是个假太子,当初真正的太子,其实被换走了,就是前年被前朝救走的那个前朝太孙杨慎思”?这样的话说出去,谁不以为他们脑袋有点毛病?

    这是个绝对的死局,作为新朝天子的谢非言懒得提,被前朝庇佑的“太孙”杨慎思更不会再提。

    而第二个问题,关于永朝这一团乱麻皇室关系和利益纠葛,谢非言也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将其捋顺——

    曾经的五皇子如今的燕王赵景要风雅,谢非言就给他风雅,让他成为国家书院的老师,与众多风雅之人同居一所,还给他一个“天下之师”的胡萝卜做饵,吊着他快乐卖命。

    曾经的三皇子如今的越王赵晃要名,谢非言就给他名,让他管理国家书院、管理大图书馆、管理天下学子的读书之事,这样便于天下学子读书的轰动与名头,哪怕是当世大儒都要自愧不如。

    --